论公安院校艺术教育的文化性格与育人功能
2012-01-28高筱媛
高筱媛
(江苏警官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2)
艺术教育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安院校已经历了十多年的探索过程。尽管各公安院校的艺术教育在课程设置、类属划分、学时安排上不尽相同,但课程管理的多样化、常规化已逐渐成为各公安院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及其运作的共性特征。然而就总体而言,公安院校的艺术教育尚处在起步阶段,课程建设与教育管理的关注点大多集中在保障型的基础性建设工作领域。为使艺术教育的功能价值在公安院校得到充分实现,应该将公安院校的艺术教育从体现数量宽度的形式构建,适时地转向体现成效强度的价值追求,推动公安院校的艺术教育迈上新台阶。
一、公安高院校的艺术教育须讲究文化性格
高校校园文化是科学思想萌生的催化剂,也是先进文化创新的重要载体。传承文化是高校的基本功能,研究文化是高校的活动基础,创新文化是高校的崇高使命。因此,高校的艺术教育必须讲究文化性格,公安院校的艺术教育也必须彰显文化品位。
首先,公安院校艺术教育的理念应当是以文化传承为鲜明的导向定位。文化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传承的长期积累的过程,未来发展与过程累积是不能断然分开的。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地域、种族的区别及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引起了不同的观察事物和表达事物的方式,产生了不同的文化形态。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层次又造成了不同的认识水平,因而表现在艺术作品上会出现不同种类、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个性的绘画、雕塑、书法、工艺、音乐等艺术作品。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营养,中华民族全部的发展历史,就是中国人站在自己的土地上,在滋润于本民族的悠久文化中涵化异文化,发展本位文化的历史。中国的艺术作品也同世界各国留下的艺术宝藏一样,富含着精神内蕴、历史信息、艺术思想、审美境界及艺术表现手法等,反映着中国的艺术家扎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养成的较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综合学养。因此,我们今天在公安院校开展艺术教育,首先考虑的不是艺术技能的培养,而是通过艺术教育达到中外优秀文化的传承和滋润,实现传播文化、发展文化、养育文化。我们既要向学生讲解中国五千年的艺术传统——彩陶青铜、秦砖汉瓦、摩崖壁画、水墨丹青等光彩夺目的同时,也要向学生讲解欧风美雨、异彩纷呈,要讲解当今国际国内最新的艺术成就,使学生既吸收中外悠久的优秀历史文化的熏陶,又知道前沿的先头部队和探索者已经走到哪里,使学生的观察思考水平与世界最新水平同步。
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七一”讲话中强调了文化的自觉和文化的自信问题。这对我们公安院校探索通过艺术教育实现文化传承是鲜明的方针。文化自觉要充分认识我们民族文化的高度和境界;文化自信则是基于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基和创造力。坚持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坚持文化的创新,必须坚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这应该成为公安院校开展艺术教育的核心理念和鲜明导向。
其次,公安院校艺术教育的过程应当是以文化熏陶为主要的培养模式。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公安院校的具体实施过程也是需要探索的。目前,有些院校的艺术教育的课程教学模式中存在着“专业课程简约化”的现象,即把一些艺术类领域的专业课程简单压缩,改造为通修类或选修型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仅在教育目标上降低高度,在教学内容上缩减,教学方式上则习惯于大课堂上填鸭式的灌输。这种状况显然是有悖于公安院校的培养目标的。公安院校的艺术教育过程应当由“知识传播”型转化为“涵养教化”型。知识传播固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形式,但不是最终目的。因此,培养未来警官的公安院校的文化教育,不仅要着眼于知识结构的宽度,还要着眼于对文化知识、文化现象的认识深度,更要着眼于文化滋润下的心灵人格与文化思想的高度,以及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强度。而艺术教育尤其是公安院校这类非专业的艺术教育,在实现上述目标的过程中,必须通过“融合”和“熏陶”这种教育模式,一方面将艺术与其它学科有机地联系起来,多元组合,优化配置,将艺术渗透到各门学科的教育之中,使学生既能全方位的掌握其专业知识和学科知识的规律,又能潜移默化地接受艺术熏陶;在这过程中,公安院校必须在课程组合上下功夫,将宽广的文化视野与合理的课程资源有机的融合,使之在公安院校人才培养中,既构筑宽厚、合理的文化素质基础,又能蓄积发展能量和发展创造灵感,同时还能提升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另一方面,还要将艺术教育融合到整个大学校园文化体系中,创造出一种潜伏、弥漫、浸染于整个校园的精神风范,影响学校每一个成员的价值选择、人格塑造、思维方式、艺术氛围、道德情操以及行为习惯。公安高校完全可以发挥出自己独特的优势,将严肃认真的政治理论学习和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及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一系列两个课堂的互动的活动,达到明礼节、知荣辱、懂感恩、升修养、健人格,成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再次,公安院校艺术教育的评价应当是以文化修养的提高为主要的评价标准。传统意义上的艺术教育有两种不尽相同的含义:从狭义上来说是以传播专业技能为主,以培养专门艺术人才为目的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从广义上说是以传播艺术审美经验和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的普及教育。即通过艺术知识的讲授,运用各种艺术训练方式着重进行情感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陶冶情操,促进全面发展。公安院校的艺术教育无疑属于后者。因此评价公安院校的艺术教育,应当是教育内容的文化检测与培养对象文化素质的审视。从目前各地各有关部门组织的高校艺术教育评估考核来看,有不少仍倚重量化,而较少采用质性的评价手段,而对艺术教育课程资源中文化内容的价值观与时代性,以及教师授课的文化导向,学生在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和跨文化意识以及他们接受教育后所具有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综合素养的提高关注得不够,这种评价导向是有违艺术教育的宗旨,亟待改进。
高校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为祖国建设培养具有崇高审美情操的新人,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把“琴、棋、书、画”作为人格培养的必修课,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也都把艺术教育课程作为人格培养的核心课程。作为培养人民警察的公安院校,艺术教育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和人格塑造。公安院校的艺术教育工作者,要将教学素材中的文化内容提炼出来,将中外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文化知识体系、价值观念、精神追求和文化表达等以学生最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从中外文化遗产中了解文化环境,懂得文化传统,理解文化碰撞,吸取社会规范、伦理秩序等文化资源,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完成从艺术教育到人生美学的转换,这是公安院校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所在,不可须臾偏离。
二、公安院校的艺术教育须注重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育人作用,校园文化的这种社会作用是通过把文化和文明内化到人们的灵魂里,积淀到人们的思想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感悟、理解,从而净化灵魂,陶冶情操,完善自我。从这个意义上说,办大学就是办文化。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正是蕴含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首先,公安院校的艺术教育应发挥隐性思政的作用。公安高校的培养目标和警务化管理的运作模式决定了现行思政在公安高校的作用和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它依托固定的场所,通过严密的组织系统,采用以传统说教和正面灌输为主的显性德育载体实施,付出的管理成本和消耗的人力资源都是巨大的。在坚持传统的显性思政的教育模式之余,若再辅之以隐性思政的理念和操作手段,则可以达到刚柔相济、相得益彰的教育效果。在这个领域的探索中有人提出了隐性思政在实践中应彰显的“系统育德”、“以人为本”、“贴近生活”三大核心理念。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这“三大核心理念”若从操作层面来考察都给艺术教育提供了充分的舞台。“系统育德”强调由于人的思想品德生成的系统性而决定了社会生活育德的全面性。而艺术教育则直接融入人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达到隐性思政的目的。“以人为本”强调的是把思政所要实现的目标与启迪人的智慧,解放人的思想,尊重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提升人的素质,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艺术教育在其中的功能作用是显而易见且不可取代的。至于“贴近生活”更是艺术教育的擅长之举,不论就其内容还是形式,艺术教育都充满生活色彩,富于生活气息,反映生活本质,不仅把思政教育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寓于其它社会实践中,而且使隐性思政教育更加透彻地把握生活本质,切准人们社会生活的时代脉搏,取得无与伦比的客观效果。
其次,公安院校的艺术教育须引导校园内的“非主流文化”。高校的校园文化有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之分。所谓主流文化是指体现执政者的意志,代表主要趋势,反映该时期占支配地位的思想潮流和社会风尚的主体文化。所谓非主流文化则是那些文化中社会要求和期待之外的文化。它并不一定与主流文化发生直接的正面冲突,但在社会转型期文化多元的背景下,对大学生的影响正从无足轻重走向息息相关,如以实用主义、享乐主义为主要内涵的“消费文化”,调侃式的文化快餐型的“大众文化”,以QQ群,3D手机,电子游戏等所体现出的“网络文化”等等,这类非主流文化由于世俗化、通俗化甚至于内俗化而更容易为当代大学生所接受,它在校园文化中好比生态环境,在培养学生知、情、感、行的过程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公安院校也不例外。非主流文化虽说与公安精神及核心价值观不相吻合,但公安院校不能扼杀和棒打,只能是坚持正面教育与多方渗透,教育引导与自主选择相结合,在这过程中,艺术教育可以发挥得天独厚的作用。因为非主流文化的内容和影响并非都是负面的。非主流文化可以承载积极健康的思想情趣。只有把对非主流文化的分析和评价引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把求知、求乐、求真、求美很好地结合起来,逐步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和识别批判能力,才能化解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之间,“情与理”的矛盾。尤其是以警务化管理著称的公安院校,切忌简单地采用行政手段和强制模式,必须以思想沟通和正面引导,坚持走内因优化模式,以审美观、价值观的提升为着眼点,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判断文化的能力和文化选择的能力,分辨文化的精华与糟粕,防止他们不辨良莠,生吞活剥的去接受非主流文化。同时,在校园大张旗鼓的倡导主旋律,弘扬主流文化,充分运用好艺术教育的各种载体和平台,用内容积极健康,形式丰富多彩,大学生喜闻乐见又引人入胜的各种艺术实践活动来引导非主流文化,实现育人的目标。
再次,公安院校应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清明、淡定的人生涵养。公安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基本上都将步入人民警察的行列,他们在维护社会长治久安和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工作中,时常要面对社会的阴暗面,不可避免地要被社会繁杂琐碎所烦忧和被社会不良风气所影响,如何才能抵御或战胜这些负面因素,关键是在大学阶段培育清明、淡定的人生涵养。从教育规律看,当一个人在清明淡定的人生涵养尚未形成的时候就步入社会,极易被社会的快节奏所挤压,为社会的复杂性所迷乱,被社会的多样性所淹没。因此,公安院校在培养未来警官的过程中,除了注重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以及警察意识的培养外,还必须培育学生清明、淡定的人生涵养,而艺术教育在其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又是其它教育形式所不可替代的。艺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追求美是人类的天性,人们之所以能够获得美感,源自内心能与美的事物感应,这种感应能让人不断肯定自我的内心,人们在追求美的过程中探索到可以“自为”的办法,那就是以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来设想、寄托和表达人类对美的感受和向往,由此产生的艺术使人从精神途径能摸到外部世界,加以理解,加以欣赏,因此,艺术成为人类一生中离不开的自己安慰自己的重要手段。人们可以从一幅绝妙的山水画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感受到欢畅、明朗、健康向上的美。孔子在当年听到“韶乐”后,“三月不知肉味”,就是音乐调动了生理和心理一起去感受音乐之美的写照,且这种余音绕梁的效果,可以使人沉浸其中而忽略其它,且美感带给人们的生理和心理感受的双重享受更具持久性,他不会随审美活动的结束而结束,甚至可以凭借记忆重温美感体验。所以,欣赏一幅画或听懂一支歌的能力不仅意味着审美活动的时控范围和层次水平,它是欣赏者人生观、价值观和整个精神世界的表露,而这种素养不是疾风暴雨式的摇旗呐喊所能奏效的,必须靠崇高美育的长时间熏陶。公安院校正是需要通过这种熏陶使公安大学生能在生活世界的基础上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而建立起一种审美化的天人关系,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社会而建立起一种审美化的人际关系,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身进而建立起一种审美化的身心关系,让未来警官学会从美好的事物中得到享受,在轻松自如,潜移默化的体验中陶冶情感,形成对高尚道德情操和行为从理性需求到自觉行动的转化。实现“审美的阶段”到“道德的阶段”的过渡和超越。真正使公安大学生在校时逐步形成清明、淡定的人生涵养,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坦然面对社会风雨的洗礼,为他人付出,为社会奉献,危境之刻挺身而出,公益事业乐于助人,并将这一切视为精神享受,这就是艺术和美育所肩负的崇高使命。
[1]关于深度推进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1,(4).
[2]大学生活德育审美化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 [J].江苏高教,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