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南农业大学校长陈晓阳:发挥高校优势培养创新人才和知识创新体系

2012-01-28陈晓阳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科学研究协同人才

华南农业大学校长陈晓阳:发挥高校优势培养创新人才和知识创新体系

胡锦涛同志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高校学科门类齐全、科技人才密集、研发能力强,整体实力在全国处于前列。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高校占据重要的地位,并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一)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放在首位

建设创新型国家,根本在科技,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高校是造就、凝聚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胡锦涛同志在今年院士大会的讲话中强调,“要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优化教育结构,推进素质教育,突出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的人才。”我国高校应当把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为历史使命,作为改革发展的最终目标,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要努力做到两个“坚持”、“三个增强”。即: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要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办学过程中,要注重更新教育观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和“人人成才观念”,树立“终身学习”和“系统培养观念”,造就信念执著、品德高尚、知识渊博、视野宽阔的高素质人才。要注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努力为培养造就更多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作出积极贡献。

(二)努力构建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

胡锦涛同志讲话指出:“要加快构建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总书记的讲话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长期以来,我国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往往是两张皮。高校应该始终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培养适应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是当前高校最为重要的任务。但是要全面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因为科学研究水平是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是大学核心竞争力所在,也决定了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高校应当在做好培养人才这一中心工作的同时,发挥自身的优势,开展基础前沿研究、战略高技术创新与系统集成、重大公益性研究,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对于教育部所属的大学,要重点开展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研究,探索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研究和涉及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公益性研究;对于行业院校,要着力攻克在推进现代产业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对于地方普通院校,要积极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开展应用研究。学科建设始终是提升学校科技创能力的基础,高校应当瞄准国际前沿,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学科融合,培育新兴学科,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高等教育。

(三)开展协同创新,培养一流创新人才,产生一流创新成果

长期以来我国创新力量自成体系、分散重复、效率不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脱节。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总书记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协同创新”的重要思想,强调“政、产、学、研、用”各主体要围绕国家需求,瞄准世界一流,整合资源,创新体制机制,开展协同创新,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加快世界一流大

学的建设步伐。为了落实胡锦涛同志的指示,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启动实施“2011计划”,并且在2012年3月23日,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上,联合颁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2011计划”重在高校的机制体制改革创新,重在推动高校内部资源和外部创新力量的有机融合,建立协同创新模式。实施协同创新,将有利于突破高校内部以及与外部的机制体制壁垒,改变“分散、封闭、低效”的现状,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实施“2011计划”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头等大事,是推进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契机。目前,“985”、“211工程”大学纷纷行动起来,不少省、市也积极组建“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是体制和机制创新。通过大协同、大联合,集中优势资源,形成协同创新平台和机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育重大创新成果,在实践中找到符合中国国情和学校实际的发展路径,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

猜你喜欢

科学研究协同人才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老龄科学研究》(月刊)欢迎订阅
人才云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欢迎订阅《纺织科学研究》
纺织科学研究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