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学党委书记陈永正: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
2012-01-28陈永正
福州大学党委书记陈永正: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
胡锦涛总书记在2012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体系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在科技、人文、学科、人才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加快构建产学研用高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崇尚科学精神,营造科技创新文化
科学精神,是科技创新的灵魂,包含了严谨求实、自由探索、质疑批判、开拓创新、公平公正与宽容和谐等精神要素。创新文化,是科技创新的引擎,为高校创新能力提升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制度支撑和良好氛围。高校作为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以及思想文化传承创新的殿堂,应当积极营造以科学精神为核心的创新文化,培育卓越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品格。没有崇尚科学、诚信敬业、团结协作、务实高效、开放竞争的学术氛围和文化环境,就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不可能培育出高品质的科技创新成果,不可能建好高水平的创新型大学,也不可能建成先进的创新型国家。
(二)深化体制创新,优化科技创新机制
深化高校科技体制改革,是高校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体制机制保障。要进一步完善高校科研评价体系和科技业绩奖励办法,以创新质量和贡献度为导向,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标准,调动广大科研工作者从事科技服务的积极性。要进一步健全促进产学研用结合的政策措施,把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纳入绩效评价范围,不断完善高校技术转移政策体系。比如,可以通过建立科技创新特区、建设大学科技园等方式,探索建立有利于科研人员、科技人才、科研成果等创新要素向企业流动,促进技术转移、升级和产业转型的灵活机制。要进一步构建高校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建立长效机制,推动科研工作从总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实现稳定的可持续创新。
(三)发挥学科优势,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高校学科门类众多,是高校办出特色的关键。以福州大学为例,福州大学坚持“以工为主、理工结合”,以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整合学科资源,对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的专业覆盖率分别达到83%和66%,有力地推动了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高校要重视与产业发展、社会需求、就业方向和科技创新的紧密衔接,及时调整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方向,做大做强优势学科,加快发展新兴、交叉学科,打造学科特色品牌。要瞄准科学前沿,选择原创性方向、战略高科技和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围绕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积极争取和承接国家、省级重大科技项目。要加大科技领军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力度,重视传统优势学科和重点发展学科的科技团队建设,培育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创新团队,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四)推进科教结合,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高校科研工作的最大特点,就是要实现科学研究、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紧密结合。特别是在教学研究型大学,大批高水平的研究生和优秀的本科生是参与科学研究与创新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和重要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高度统一,既有利于科研反哺教学,支撑创新人才培养,也有利于用人才培养的质量来进一步来检验科研工作的成果。因此,高校要坚持出成果与出人才并重,鼓励学生参与教师课题和实验室研究,参加创新团队,建立寓教于研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此外,要加强校企合作,探索企业全程参与办学过程、全力支持办学建设、全方位检验办学成效、产学研相结合的合作办学新路子,让学生更多地参与企业的科研及重点实验室研究,有效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和科技创新能力。
(五)加强协同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协同创新是高校提升科研能力的必然要求。高校要强化“协同”理念,积极推动校内外协同创新,对内优化学科结构、推进跨学科交叉,对外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形成集成优势。要积极申报和组织实施“2011”计划,联合兄弟院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和政府部门开展合作,最大限度地实现各类创新资源的共享;要建立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重大研发与应用平台,形成政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的技术转移模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比如,可以进行“点对点”到“点对面”的扩展,推动原来的具体专业、学科、学院与企业具体项目的合作,延伸到跨学科、多学科、以学校为单位与企业联合攻关及成果转换的联合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