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发展观视域中幸福概念的内涵

2012-01-28寇东亮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讲话关怀人文

□寇东亮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

科学发展观视域中幸福概念的内涵

□寇东亮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的幸福为根本的发展观,是谋求人民普遍幸福的发展观。关注民生,是科学发展观关于幸福的形而下内涵;维护人的尊严,是科学发展观关于幸福的形而上内涵;加强人文关怀,是科学发展观关于幸福的实践内涵。

幸福;科学发展观;民生;尊严;人文关怀

进入21世纪以来,幸福指数、幸福感等成为人们普遍关注和广泛谈论的热点话题,也日益成为党和国家制定大政方针和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根据之一。

2002年12月,胡锦涛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的讲话中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实实在在地为群众谋利益,带领群众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1]P842004年9月,胡锦涛在首都各界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五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创造性事业,是亿万人民创造自己幸福生活的事业。”[2]P2242004年10月,胡锦涛在同北京市基层干部座谈时的讲话中指出,广大干部应成为“组织群众创造幸福生活的带头人”[1]P360。2005年1月,胡锦涛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中又一次指出,党员干部要“带领群众百折不挠地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1]P627。2007年,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我们要努力“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2008年12月18日,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群众的幸福线”。[3]P798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的幸福为根本的发展观,是谋求人民普遍幸福的发展观。胡锦涛强调:“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使13亿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2]P429在科学发展观视域中,GDP(国内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总值)固然重要,但它更为关注GNH(国民幸福总值),更为重视幸福指数。2003年7月,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胡锦涛指出:“在促进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人文指标。”[1]P397现在,“幸福指数”已成为一个被社会公众广泛关注和满怀期待的话题,也开始被政府部门和党政领导干部视为衡量发展的重要指标。2005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国栋向会议提交了一份题为《落实“以人为本”,核算“国民幸福指数”》的提案。程国栋院士建议,从国家层面上构造由政治自由、经济机会、社会机会、安全保障、文化价值观、环境保护六类构成要素组成我国的国民幸福核算指标体系。2011年,在全国各地“两会”上,幸福、幸福指数、幸福感等成为关注的热点。提升居民幸福指数,走民生导向发展之路,让百姓共享更多发展成果,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共识。北京提出“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广东提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建设幸福广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庆宣示要成为“居民幸福感最强的地区之一”。

所谓幸福感,就是人们对幸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我们常说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而社会心理可承受程度是社会可承受程度的重要构成部分。幸福感是“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的重要构成成分。可以说,人的幸福感是社会心理可承受程度的“晴雨表”,也是社会发展和民心向背的“风向标”。人的幸福感源于人的一切合理需要的全面满足。社会地位满意度、社会保障满意度、精神生活满意度、生态环境满意度等,都是影响人的总体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的至关重要的因素。科学发展观真切关注人的幸福,并把谋求人的幸福贯穿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施科学发展的具体实践中。胡锦涛指出,所谓科学发展,就是要使发展过程“成为不断为民造福的过程,成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过程,成为不断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过程,成为不断保障人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的过程。”[3]P576

一、关注民生:科学发展观关于幸福的形而下内涵

关注民生,是科学发展观的显著特点。民生即国民的生计与生活。关切民生,根本上就是关切人的现实生活,改善人的生活质量,提升人的幸福感。保障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是民生的根本。胡锦涛指出:“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1]P364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胡锦涛把“利为民所谋”作为党的根本执政理念之一,反复强调“群众利益无小事”,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003年7月,胡锦涛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这个道理,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自觉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从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入手,通过发展经济,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必须看到,我们的事业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也在发展。实现群众的愿望,满足群众的需要,维护群众的利益,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我们要细心体察群众愿望和利益要求的变化,使我们的政策措施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群众利益,使我们的工作更好地、更有力地体现群众的利益。”[1]P404-4052003年12月,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道理,把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落实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中去,特别要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从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入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1]P646-647

关切最大多数人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2003年7月,胡锦涛指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能停留在口号和一般要求上,必须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落实,努力把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阶段性任务统一起来,把实现人民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结合起来。”[1]P3722004年5月,胡锦涛在江苏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必须体现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上,体现在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各项工作上,体现在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上。”[2]P68

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包括就业、社会保障、住房、收入分配、教育、卫生、文化、安全生产、社会治安和合法权益等。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但现在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不平衡的。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社会治安、环境保护等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首次在党代会政治报告中把“民生”问题作为单独章节,把民生的保障和完善,形象地概括为“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报告全面阐述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问题。

二、维护人的尊严:科学发展观关于幸福的形而上内涵

幸福感不仅仅是人的物质生活问题,更关乎人的尊严。马克思说:“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是人的最高本质。”[4]P9人的尊严关涉“人本身”和“人的最高本质”。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根本上就是以“人本身”为本,就是以人为“人的最高本质”。因而,人的尊严触及“以人为本”的内核和灵魂。也是在这个意义上,2010年3月,温家宝在全国人大十一届三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人的尊严与人的生命是同一的,生命尊严是人的尊严的基础。2003年7月28日,胡锦涛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在防治“非典”工作中,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1]P389。他进一步告诫道:“发生给人民群众带来严重威胁的重大突发事件时,各级干部一定要把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1]P4092004年5月,胡锦涛在江苏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中谈到安全生产问题时指出:“坚持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2]P692008年5月,在四川汶川抗震救灾中,胡锦涛要求:“抗震救灾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抢救人民群众生命是首要任务。”[3]P466“坚持把抢救人的生命摆在第一位,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近百倍努力。”[3]P632“人的生命高于一切、先于一切、重于一切。”[3]P6362009年1月,胡锦涛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人命关天,不可不慎!”[3]P853

人的尊严与人的就业是同一的,体面劳动是人的尊严的基本保障。2006年10月,胡锦涛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改善人民生活的基本途径,必须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地位。”[5]P687中共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了“就业是民生之本”的思想,提出了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要求“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领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2009年2月28日,温家宝总理与网民在线交流时说:“就业不仅关系一个人的生计,而且关系一个人的尊严。”2010年4月27日,胡锦涛在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体面劳动,是人的尊严的最重要社会存在形式之一。马克思说:“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这种职业不需要有不体面的行动(哪怕只是表面上不体面的行动)。甚至最优秀的人物也会怀着崇高的自豪感去从事它。最合乎这些要求的职业,并不总是最高的职业,但往往是最可取的职业。”[6]P458所谓体面劳动,就是通过促进就业、加强社会保障、维护劳动者基本权益,以及开展政府、企业组织和工会的协商对话,保证广大劳动者在自由、公正、安全和有尊严的条件下工作。体面劳动的核心是尊重劳动和劳动者。

人的尊严与人的生活是同一的,生活尊严是人的尊严的集中体现。“生活”是人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是人的生命动态展开过程。生活与人的生存与发展是直接同一的。“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4]P72生活是由人来完成的,人通过生活才能成为“人”,人在生活中存在,在生活中发展。马克思说:“尊严是最能使人高尚、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更加崇高品质的东西,是使他无可非议、受到众人钦佩并高出于众人之上的东西。”[6]P458人的生命,只有活出尊严,才能活出自己的内在品质。有尊严的生活,意味着人是生活的主人而不是生活的看客或过客。但是,在“以物为本”和“以权为本”视阈中,“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4]P274,依赖于财富、资本、权力和地位等。人生活在世上,需要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以维持生存,需要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的协调关系以保障生存,需要精神的依托以得到心理的安适。因而人有自己的经济生活、职业生活、个人家居生活、休闲娱乐生活、社交公共生活等,这些因素构成了人们的生活状态。有尊严地生活,是一种现实的、完整的生活。恩格斯说:“我们应当体验生活,体验完全的生活。”[7]P460科学发展观本质上是关注人的现实生活的人学,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归根结底是以人的生活为本。2010年12月26日,温家宝总理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栏目与民众交流时对此作出了更全面的说明。他指出:“我觉得要使人民生活的更有尊严,第一,就是要保障每一个人享有宪法和法律所给予的自由和权利;第二,就是无论职业不同、财产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每一个人都完全平等,特别是在法律面前完全平等;第三,要使社会更加公平,特别要关注那些弱势群体、残疾人、艾滋病人,使他们能够有尊严地生活;第四,就是要尊重每一个人的人格,包括犯错误的人,以至犯罪的人都要尊重他们的人格,通过教育和帮助,使他们获得新生。”

三、人文关怀:科学发展观关于幸福的实践内涵

十六大以来,“人文关怀”一词频频出现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及各种正式文件,并日益为社会公众所认同和期待。2003年7月,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胡锦涛指出:“在促进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人文指标。”[1]P3972005年1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在资助贫困家庭大学生时,要注意方式方法,体现人文关怀。”[2]P656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5]P6622007 年10 月,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3]P27“人文关怀”被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进一步彰显了人文关怀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人文关怀表现为对人的生命和人的存在的关爱,对人的合理需求和生活质量的关心,对人的人格尊严和社会地位的关切,对人的理想追求和自我完善的关照,对人的发展前途和终极命运的关注。通过这种关爱、关心、关切、关照和关注,提升人的主体意识,建构人的人格境界。可见,人文关怀则是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和具体体现。当代中国所说的人文关怀,已不仅仅限于传统的人文道德教化层面,而是更为强调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肯定和尊重,对符合人的合理需求、生存状态、生活条件的关注和保障。人文关怀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关怀,呈显的是人对于自身价值实践活动的理性反思与批判。人文关怀旨在批判和克服各种“物本”现象和“无情”倾向,强调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把“人本身”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始终关注和呵护人本身及其精神、情感、心理等的价值和意义,使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成为不断满足人的需要、维护人的尊严、实现人的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的风尚。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是当代中国人文关怀的基本要求和集中表现。尊重人是人文关怀的前提,理解人是人文关怀的基础,关心人是人文关怀的关键,爱护人是人文关怀的归宿。

在当代中国,作为一种情感的人文关怀,体现为胡锦涛反复强调的“情为民所系”。这种“情为民所系”首先体现为,珍惜、尊重和关爱人的生命。胡锦涛指出:“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8]P292008年9月19日,胡锦涛在全党深入学习时间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谈到当年山西临汾市襄汾县尾矿库特别重大溃坝事故、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等时指出:“从这些事件中反映出,一些干部缺乏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作风漂浮、管理松弛、工作不扎实,有的甚至对群众呼声和疾苦置若罔闻,对关系群众生命安全这样的重大问题麻木不仁。”[3]P5712009年1月13日,胡锦涛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的讲话中,在谈到上述类似事件时又一次指出,这些事故和事件突出反映出一些领导干部作风不正问题相当严重,他们“宗旨意识不强,不能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能坚持以人为本,甚至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对群众利益麻木不仁,置群众生命安全于不顾”。[3]P849正是针对这些现象,胡锦涛告诫领导干部,要“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1]P84“带着深厚的感情做群众工作,千方百计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2]P717

[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3]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Concept of Happin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KOU Dong-liang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Henan 450001,China)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is a view on development rooted in human happiness and a view on development that seeks the universal hapiness of the vast people.Caring the people’s livelihood is the physical implication of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regarding happiness,keeping the people’s dignity is its metaphysical implication regarding happiness,and strengthening humane care is its pratical implication regarding happiness.

happiness;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people’s livelihood;dignity;humane care

D610.3

A

1674-0599(2012)05-0026-05

(责任编辑:朱文鸿)

2012-05-05

寇东亮(1965—),男,陕西铜川人,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哲学博士,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第41期专设班(第18期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研骨干研修班)学员,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等。

本文系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文关怀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编号:11YJA710019)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讲话关怀人文
“注水”讲话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人文绍兴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男朋友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