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发展方式转变倒逼地勘单位进入改革拐点
2012-01-28■邵毅
■邵 毅
(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 江苏 南京 210007)
我国发展方式转变倒逼地勘单位进入改革拐点
■邵 毅
(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 江苏 南京 210007)
随着我国发展方式和发展速度的转变,对资源的需求将下降,地勘单位发展的黄金期随之缩短,同时国务院启动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将使地勘单位面临企业化的命运。在上述背景下,如何推进地勘单位的改革,掌握地勘单位的未来发展方向,采取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将是每个地勘单位都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因此,如何嫁接国有企业的改革经验,获得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一步到位地实行股份制改革,这些都是亟需解决而且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发展方式;地勘单位;改革
2011 年上半年,党中央、国务院对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事业单位改革进入倒计时的攻坚阶段。然而,我国地勘事业单位的改革却依然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其实,中央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部署仅仅是地勘单位进入改革攻坚的明确标志,而我国经济进入转型拐点,经济发展的调速和发展方式转变对地勘单位的改革形成的倒逼机制,才是地勘事业单位加快改革的无形推力。
1 发展方式转变导致地勘单位“黄金机遇期”压缩减半
社会产业结构及其带来的需求结构变化是地勘单位盛衰的关键。地勘单位从事与国民经济相关度最高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能源产业,它的盛衰枯荣与社会经济对资源能源的需求直接相关,这一需求从长期来看呈倒马鞍形曲线。因此,我国发展方式转变将直接对地勘行业盛衰产生重大影响。
1.1 21世纪头十年,地勘单位在生存条件改善的同时,改革却陷于停滞,错失了又一次良机
20世纪最后十年,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地勘单位却进入历史上最困难时期,进入新世纪后,大多数地勘单位的事业费逐步恢复正常,公益性地质项目明显增多,手上的矿权愈来愈热,商业性勘查项目也源源不断。而此时的中国,旋即加入了全球第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凭借廉价要素成为以组装加工为主的制造中心,重工业化成为其工业化进程的主要内容。工业化、城镇化创造需求,地勘单位创造供给,资源产业由此进入快速发展通道。主要能源和资源需求在两个十年间发生重大改变,由原先的出口大于进口转变为进口大于出口,需求不足转变为供应不足,从而推动了大宗商品价格在这一轮周期中不断攀升。矿产资源的升温也使勘查投资快速增加,以资源勘查为主业的地勘单位在资源需求不断升温的大背景下,进入了快速发展通道。
1.2 21世纪第二个十年,发展速度转换和发展方式转变将使需求出现拐点,地勘单位窗口期明显缩短
我国的GDP预计在“十二五”末达到558191.7亿元,“十三五”末达到746986.4亿元,增速分别为7%和6%,预计“十四五”、“十五五”的速度会保持在5%左右。未来十年或二十年产业结构变动的特点是在第二产业内部的重化工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的同时,以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将大幅提升。在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中,最引人瞩目的是节能减排将成为主角,以新能源和低碳经济引领的新兴产业将推动新材料革命,这意味着国家将对重化工业产能扩张以及单位GDP碳排放进行控制,资源能源需求将从高增长走向适度增长,并逐步转向平缓甚至下降。因此,“十三五”末,很可能是包括铁矿石在内的重要矿产资源的需求拐点,能源需求拐点也将在随后的一、两年内到来。综上所述,“十二五”期间以及“十三五”的前两年可能是地勘单位的最后窗口期,我国地勘行业因供给不足而催生的“快速扩张机遇期”和“需求窗口期”将大大缩短。
2 摘“事业帽子”是走出地勘单位改革困局的核心
“十二五”期间,结构调整将成为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内容。不论是发展方式转变对地勘单位生存环境产生的影响,还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对地勘单位改革带来的压力,都对我国资源勘查领域的微观组织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出了完全不同于此前的要求。
2.1 高成本时代的来临倒逼地勘单位创新发展方式,低端价值链必须向高端价值链转变
我国地勘单位在“戴事业帽子”的同时,也在走企业化路子。由于事业单位的制度障碍,地勘单位长期以来依靠廉价生产要素形成了低成本、低技术、低价格、低附加值的“低价值链”模式。技术水平低下,品牌建设落后,管理水平较低,核心竞争力不强,地勘单位只能依靠事业费和廉价劳动力生存,因此缺乏创新动力。而当前,中国经济开始进入高成本时代,成本上升压缩了利润空间,给处于价值链低端、创新能力低、依赖事业费和体力附加的地勘单位带来了生存危机,事企混合运行的地勘单位面临着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大挑战。
2.2 对地勘行业改革历史的分析——“掉链”环节出在哪里
国有地勘单位改革的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至1993年,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地勘队伍内部运行机制的渐进式的浅层次改革。1993年至1999年为改革的第二阶段,采取一方面成立由国家掌控的公益性地质队伍,从事公共产品的服务;一方面将大量的地勘单位从中央下放到地方,成为从事商业性地质工作的地勘企业的模式。然而,属地化管理后地勘单位并没有按要求转企改制,而是继续“戴事业帽子”,甚至级别也未作改变。从21世纪初到现在,“戴事业帽子”,走企业路子是地勘单位改革的第三阶段,这一时期地勘单位在属地化管理中中断了企业化改革,不仅使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无法分体运行,也使大量的地勘单位因有事业费而小富即安、小进则满,迷失了改革方向。综上所述,我国30多年来的经济体制改革,使我国的公益性地质工作基本与国际接轨,但作为商业性矿产勘查主体的初级勘查公司却未能与国际接轨,尤其是初级勘查公司的缺位,使商业性地质工作主体缺位,公商分体运行也成为一句空话。
2.3 一顶“事业帽子”屏蔽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动力,削弱了竞争力培育机制
“事业帽子”的本质是“无偿的财政资金+高于企业的退休金+优于企业的公费医疗制度”。然而,细究地勘行业戴事业帽子的本质和得失,也可以清楚地看到:(1)“事业帽子”是输血而不是造血机制,小富即安、不想改革的观念与该顶帽子有关;(2)“事业帽子”阻碍资本积累,地勘单位难以做大做强;(3)“事业帽子”使地勘单位难以介入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的矿业开发,不利于地勘单位走探采一体化之路;(4)事业身份使地勘单位国际化发展受阻;(5)“戴事业帽子”、走企业路子很难提升自主研发能力;(6)“戴事业帽子”阻碍了队伍建设中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使高端地质人才极其匮乏。
综上所述,“戴事业帽子”、走企业路子是地勘单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权宜性选择。然而,随着地勘单位的生存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地勘单位的权宜式、渐进式改革模式也走到了尽头。
3 应将国企改革的成功经验嫁接、移植到地勘单位
我国的国企改革历经三十多年,只要借鉴国企改革的经验,把最成熟的改革方法移植嫁接到地勘单位改革上来,地勘单位改革就能事半功倍,地勘单位就可以不走弯路地进行“弯道超车”。
3.1 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产权制度改革将成为地勘单位改制的参考模式
国企的股份制改革触及了深层次的、基本性的产权问题。国企改革的实践表明,产权问题是真正触及改革的核心和本质的问题,是制约国有企业竞争力的最大顽疾,只有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和产权结构多元化,国企改革才能基本成功。而股份制方便国有资本通过资本市场在不同行业和企业间流动,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有利于改变政资不分、政企不分的混乱状况。此外,股份制企业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更有利于形成科学的领导体制和组织制度,增强企业内部管理的动力。只有把国企改革最高阶段的成果运用到地勘单位改革上来,才能迅速将地勘单位改革一步到位地启动起来。
3.2 关系国计民生行业的国企具有公益性,也为地勘单位转企改制提供了借鉴
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的路径日渐清晰,国企正在向两个方向集中,一种是具有公益性质的国有企业,为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保障;另一种是具有竞争性质的国有大企业,在大企业层面提升国家的产业竞争力。地勘单位囿于资源保障和经济安全的责任,生存的基本价值就是满足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资源需求。因此,遵循国企改革的路径,公益性的大型企业集团应是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大方向,它有利于改变地勘单位现有“小而散、小而弱”的局面,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大型地勘产业集团。
4 重压之下的地勘单位改革应一步到位实施股份制改革
渐进的、权宜式的改革无法给地勘单位持续性发展带来动力,以产权改革为导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能够为企业带来根本性变革。中国要想在国际竞争中赢得自己的利益,就必须打造有实力的企业组织,形成“国字号”的探采一体化矿业企业。
地勘单位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制度缺陷,不仅事业体制不适应市场竞争,而且事企不分的运行模式也给地勘单位增加了更多的负面效应。因此,地勘单位改革从各个方面都需要一步到位实施股份制改革:(1)地勘单位制度优化需要股份制,从而改变地勘单位资本结构设置单一、资产结构配置老化、公司治理结构缺乏等问题。(2)勘查技
术与资本的结合呼唤股份制,使地勘单位以一种更优的制度设计实现地矿企业的纵向整合,从而达到降低交易成本和找矿风险的目的。(3)矿产资源的金融属性需要股份制,有助于建立更加科学的激励机制和用人机制,从而引进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充分利用矿产资源的金融属性实现套期保值和增值。(4)地勘单位探采一体化需要股份制,使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真正成长为商业性矿产勘查主体,从勘查向开发拓展,拉长产业链条,实现跨越发展。(5)地勘单位参与全球资源配置需要股份制,使之从根本上进行制度创新和变革,组建具有现代企业制度、股权多元化的高级矿业公司,改变地勘单位事业身份,对其进行境外收购兼并、建立世界资源版图具有重要意义。
5 顶层创新设计,为地勘单位的股份制改革提供重要支撑
从产业角度看,地质勘查和矿业开发的产业结构特征为产业集中度高、资金技术密集和国际化程度高;从组织角度看,地勘单位改革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又要遵循地质找矿规律;按照制度经济学原理,对这类组织的改革,需要有效的外部推进力量。首先应从战略高度强化地勘单位改革的顶层设计。因此,加强行业指导,实行“部省联动”,是地勘单位改革的重要保障。国土资源部应从地质找矿战略突破主力军的角度来整体思考地勘行业的改革方案,创新进行顶层设计,选择“先试后推”的改革路径,并通过“部省联动”来进行科学指导。其次应一步到位地推进股份制改革,推动跨地区的行业战略性重组,打造“国字号”的地勘航母。通过现有资产的流动组合,对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优化资产分布结构,形成择优扶强、优胜劣汰的产业政策布局,在资产流动重组中优化资本结构,把地勘单位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矿业公司。再次,政策扶持是地勘单位股份制改造的重要条件。国家应从国民经济安全的战略高度重视和扶持地勘单位的改革。第一,通过上市融资、私募基金等方面给予地勘单位特殊的政策支持和保障,以实现资源勘查与资本市场的对接。第二,应采取有效措施支持股份制改革的地勘单位优先获得“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的区域调查项目、重大公益性项目和大整装勘查项目。第三,行业主管部门应用责任意识来推进地勘单位的重组,借力股份制改革来打造“国字号”的地勘航母。第四,应强化我国的地质勘查市场建设,地勘单位的主管部门有责任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地质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第五,应加大地勘单位遗留历史问题的处理力度,同时,给予地勘单位一定的制度创新空间,允许改革后实行员工持股,开展股权和期权激励等。
6 结语
地勘单位发展的内外环境已发生重大改变,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明确改革的方向,获得发展的先机将尤其重要。因此,地勘单位应紧抓发展机遇,努力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获得新的发展,否则将被历史的潮流所抛弃。
[1]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我国的工业结构演变与工业政策调整[J].经济学动态,2008(5):44-50.
[2]白雪瑞.方式的转变与转变的方式——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若干思考[J].北方论丛,2011(6):137-140.
[3]华兴夏.论“十二五”期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科学推进[J].当代经济研究,2011(10):56-59.
[4]颜双波.中国经济后高速增长阶段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
[5]汪志宇.体制转轨背景下的产业结构演进的动力机制及过程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3.
[6]白天亮.国有企业改革方向初定——国企将分公益性竞争性[N].人民日报,2011-12-14(5).
F407.1
B
1672-6995(2012)07-0004-04
2012-07-09
邵毅(1953-),男,浙江省余姚市人,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局长、党委书记,国土资源部研究员,主要从事矿业经济管理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