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方位展现红色苏区历史的创新之作
——评《中国苏区史》

2012-01-28

中共党史研究 2012年3期
关键词:苏维埃苏区根据地

石 仲 泉

·书 评·

全方位展现红色苏区历史的创新之作
——评《中国苏区史》

石 仲 泉

2011年11月4日,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高度评价了中国苏维埃运动的这段历史。在此之际,读到余伯流、何友良主编的 《中国苏区史》(上下册,130万字,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十分欣喜。该书作为国家 “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是一部全方位展现全国红色苏区历史的创新之作。

对于中共党史学界而言,《中国苏区史》是一部值得推介的书,它至少有以下特点。

一、正名“苏区”,还原历史

长期以来,有一种说法:“苏区”、“苏维埃”是从苏俄移植而来的舶来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九一八事变后成立不合时宜,是 “左”倾路线的产物。苏联解体后,苏区史研究更被视为 “畏途”,一度遭受诟病。因此,给 “苏区”称谓正名,就成了该书首先承担的责任。

前几年我曾考证过 “苏区”改称 “革命根据地”的历史缘由。中国苏区即中国苏维埃区域,也就是中国农村革命根据地。“苏区”是党的历史文献上一贯的传统称谓,代表了一段客观的历史。就我多年来接触的原苏区地区的干部和群众来说,他们的习惯用语还是喜欢讲当年 “苏区”怎么样,而不大用 “革命根据地”称呼,这种用语是他们的 “最爱”,反映了一段难以割舍的历史情结。中国革命史上的好多词语都来自苏俄,它与共产党的 “左”没有必然联系。早在1921年建党时的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就写道:“本党承认苏维埃管理制度”。“苏维埃管理制度”就是后来 “苏区”的制度。大革命失败后,党在八七会议上就考虑建立苏维埃政权问题。会后,毛泽东致信中央,表示赞成在中国立即实行工农兵苏维埃。这以后,许多地方相继建立了苏维埃政权。1928年7月,中共六大就将建立工农兵苏维埃政权列入党的十大纲领,要“发展苏维埃的根据地”。1929年6月,六届二中全会将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的区域称为 “苏维埃区域”。此后 “苏维埃区域”简称“苏区”。1930年10月24日,中央政治局在 《关于苏维埃区域目前工作计划》中确定赣西南苏区为 “苏区的中央根据地”,在中央苏区立即设立中央局,“目的在指导整个苏维埃区域之党的组织”,同时成立中央军委 “统一各苏区的军事指挥”。1934年1月,毛泽东在全苏二大明确指出:“中国苏维埃区域是全中国反帝国主义的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 “是全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大本营”。这是毛泽东对中国革命时势的高度评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走向。尽管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是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但从党的历史考察,不难看出,中共中央早就有建构中央苏区和中央政府的战略构想。那种认为九一八事变后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 “左”的产物的观点,显然有悖历史事实。

《中国苏区史》一书尊重客观历史,明确使用 “苏区”、“苏维埃区域”、“苏维埃运动”等术语,并以之为书名,显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该书采用编年纪事体,适当穿插专题研究,纵横交错,条块结合,从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兴起,到全国各苏区的创建及其各项建设,到苏维埃政权体制的转换,再到中共在苏区局部执政的历史经验的总结,总体设计、立论都颇为精到。

二、注重宏观构架,展现苏区全域

土地革命战争是党领导民主革命的一段异常特殊和重要的时期,这段历史的主要内容就是苏维埃运动。它不仅经历了漫漫10年的求索,是时间最长的一个历史阶段,而且革命环境最为艰难、斗争形势最为险恶、挫折曲折最为频繁、党和红军几乎濒临绝境而又发生生死转折的时期。此后,党走向成熟,由小至大,由弱变强,夺取革命胜利成势所必至。这个时期既凸显党领导的民主革命特色,也是决定党的命运的关键时段。深入研究这段历史,对于挖掘党的历史文脉,展现党的革命精神,认识党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书作者原本是研究井冈山根据地和中央苏区史的,近10年来拓宽视野,放眼全国苏区,紧紧把握党领导10年苏维埃运动的这一主线,从宏观把握、谋篇布局到阐述分析,注重从整体上全面反映,从关节上突出重点,既完整地展现了党领导10年土地革命逶迤曲折、气势恢宏的历史进程,又精到地阐述了党领导全国苏区改造社会、奋斗救国的历史本质。这种宏观把握有利于对全国苏区的综合阐述。中国苏维埃运动,从大革命失败至1930年上半年,影响甚大的苏区在全国有13块。各个苏区即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党和红军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地,是开辟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根本支点,它们支撑和担当着中国革命的战略任务。

此前,党史学界虽然对各个苏区进行了程度不同的研究,先后撰写出版了各苏区的专史或简史,但尚无一本全面反映中国苏维埃运动10年历史和各个苏区建立、发展及建设的综合性学术专著。本书填补了这一空白,并较好地解决了各苏区研究不平衡、不统一的问题。全书不仅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作了更为深入的探讨,而且对鄂豫皖、川陕、湘鄂西、湘鄂赣、湘赣、闽浙赣、海陆丰、左右江、湘鄂川黔、西北、琼崖以及东江、闽东、通海如泰等苏区,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勾勒和展现,使遍布全国的各块苏区在中国土地革命这个历史大格局中,得到了较为恰当的反映,从而为广大读者全方位地整体了解中国苏维埃运动和中国苏维埃区域提供了学术平台。

三、史料丰实,新见迭出

在既有苏区研究已较深入的当今,要写出一部新的综合性苏区史著作,并非易事。作者作出了十分可贵的努力,有不少丰实创新。

首先,作者通过实地考察为写作提供了扎实基础。我本人喜欢 “走走党史”。近些年来,将10多个大的苏区,大体都做过现场考察,大大增加了对苏区历史的感性把握与理性认识。该书作者用四五年时间回应了 “走走党史”的倡导,足迹遍及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全国13块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县城和核心地域,完成了“苏区万里行”的学术考察。可以说,《中国苏区史》是 “走”出来的。他们在 “走”的过程中,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积累了大量史料,丰富了专著的内涵,这是著作取得成功的坚实基础。

其次,作者们在资料研究上下了功夫。本书博综史实与众论,依据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在精心梳理十几块革命根据地文献资料丛书的基础上,参考了近十余年来全国各根据地史的研究专著和最新成果,尤其充分吸纳了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译出版的 《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至17卷的解密档案资料,以及各有关档案馆编印的革命历史档案资料。大量新资料的挖掘和使用,为著作的成功打下又一坚实基础。

再次,作者们在上述坚实基础上展开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认识。在 “苏区万里行”学术考察所到之处,他们与每个苏区素有研究的专家学者进行座谈,交流学术成果,搜集前沿信息,探讨前沿观点。对一些较深层的问题,如何为 “李文林式”道路,毛泽东、邓小平与 “立三”路线的关系,富田事变与共产国际的关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历史地位和作用,共产国际指导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功过,鄂豫皖根据地的历史地位,红四方面军是否“擅自撤离”放弃川陕苏区等问题,他们都在爬梳新史料的基础上给予新的论述。对党史界的一些敏感问题,如红四军七大与朱毛之争、宁都会议前后毛周关系、西路军失败的原因和责任等问题,他们没有为尊者讳,而是以历史学者 “秉笔直书”的学术品格,提出了独到的创新见解。又如,全书注重在大的时代和具体历史条件下考察中国苏维埃运动,指出中国苏维埃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应对民族、社会与革命危机,以革命改造国家和社会既自觉又被迫的路径选择。全书不但分析了移植苏维埃制度的客观历史条件,而且实事求是地梳理分析各苏区的成就与过失、经验与教训,指出党在全国各个苏区内实行的苏维埃政策与实施结果,评述了10年苏维埃运动的历史作用和地位,并对苏维埃运动的深层次矛盾和历史局限作出了客观分析,这些都具有较高的学术品位。

四、探讨民国社会关系,深化苏区历史研究

中国苏区史是中国共产党史和中国革命史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也是中华民国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努力用整体的、纵深的历史眼光,注重把握时代、地域和国共两党之间的联系,在国家民族变革与发展的大视野中来考察苏区历史。这有助于更为客观地叙述历史,从而深化苏区史的研究。这种研究方法的运用是苏区史研究的新尝试。如作者在论述党从苏俄 “移植”苏维埃革命模式的过程中,突出研究了中国共产党人如何逐步把苏维埃运动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关注农村和农民问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中国共产党人在开辟和发展苏区时,从其时民国社会农村现实出发实行土地革命,在此过程中不断地研究农民各阶级阶层关系,制定和调整土地政策,坚决彻底地变革封建土地所有制及依附其上的所有社会政治制度。阅读本书,给我一个很深的印象:10年苏维埃运动并不仅仅表现为国共两党之间 “围剿”与反 “围剿”的战争,它也是国共两党各自按照自己的政党理念改造中国社会的政治竞争,并且相互影响。正如作者所说,10年苏维埃运动间接地影响了国民党统治下的农村的社会关系和农民的生存状况,促进了社会各界人士对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注和认识。苏区社会和民国社会既是赤白对立,也是赤白渗透。从民国社会的大视野来考察苏区,应当说,这种研究方法是值得提倡的。作者从社会学的视角对这类内容的发掘和阐述,提升了本书的学术价值。

五、凸显苏区精神,科学把握内涵

长期研究苏区历史的党史工作者都很注重研究苏区精神,认为这是广大苏区人民和红军指战员在创建和发展苏区的探索革命道路的实践中凝聚起来的一种强大精神力量。正是有了这种精神力量,才能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战胜种种困难,创造出惊天动地的伟业,作出巨大的历史贡献。习近平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代表中央首次确认了苏区精神,指出: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这一精神既蕴涵了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共性,又显示了苏区时期的特色和个性,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的升华,也是我们今天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来源。这段讲话既是对苏区精神的高度评价,也是对党史工作者研究苏区精神所作努力的充分肯定。在 《中国苏区史》一书中,他们对苏区精神作了进一步探讨,对苏区精神内涵的表述与习近平的概括近乎一致。这充分显示了作者敏锐的政治眼光和扎实的学术功底,是对苏区精神研究的重要贡献。

当然,《中国苏区史》也有不足之处。由于多人合作而成,存在着论述详略与写作风格不甚统一、有的章节文字欠缺生动性等方面的问题。但总体而言,它实现了著者的愿望,是一部 “信史”、“详史”,坚持了 “秉笔直书”和学术创新的原则。本书的出版,反映了中国苏区史研究的前沿成果,将有助于深化中国共产党史、土地革命战争史和苏区史的研究。

(本文作者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研究员 北京 100080)

(责任编辑 吴志军)

猜你喜欢

苏维埃苏区根据地
苏维埃运动在湖南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苏区创业致富人
任弼时与湘赣苏区的“肃反”
太行山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苏维埃考
中华苏维埃贰角铜镀银币辨伪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