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与方志敏的革命情谊

2012-01-28杨子耀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方志敏根据地东北

□杨子耀

(中共上饶市委党史办,江西上饶 334000)

毛泽东与方志敏的革命情谊

□杨子耀

(中共上饶市委党史办,江西上饶 334000)

本文通过毛泽东、方志敏在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思想相通、命运相同、不谋而合、心神交往的曲折历程,解读毛泽东的方志敏情结,旨在探索一对伟人在相同或不同的地方、环境,坚持从符合中国国情和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共同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作出理论与实践的巨大贡献。

毛泽东;方志敏;中国革命道路;探索;贡献

1964年11月9日,毛泽东挥毫写就“方志敏烈士之墓”7个大字,笔端下饱含对方志敏的无限怀念。毛泽东一生题词无数,但题写墓碑,连方志敏在内只有4位。时隔半年的1965年5月,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对汪东兴等随行人员谈起井冈山、赣东北革命根据地时,赞扬“方志敏同志是很有理想、很有气魄的革命家”。相同的情感早在1953年4月毛泽东巡视浙江莫干山时也流露过,他对汪东兴说:“方志敏同志是有勇气、有志气,而且很有才华的共产党员,他死的伟大,我很怀念他”。[1]1963年前后,毛泽东曾问当时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的周扬说:“为什么不宣传方志敏?”[2]毛泽东对当时的中宣部部长陆定一更是明确地说:“要多宣传方志敏烈士。”[3]

从赞誉、缅怀到推崇,毛泽东与方志敏的革命情谊何以如此之深?这要从两位伟人的心神交往、并肩战斗结下战友情谊,共同为中国革命作出杰出贡献的历史过程;要从方志敏舍生取义,为国捐躯,令毛泽东不胜感慨且给予高度评价去寻觅端倪,并领会其中的内涵。

一、大革命时期三次会见:方志敏是毛泽东的亲密战友

毛泽东与方志敏的战友关系,开始于大革命时期,深化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1924年初,国民党与共产党第一次合作,随后通过唤起、组织以工人农民为主体的广大民众,掀起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浪潮。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毛泽东、方志敏不约而同地重视农民革命、领导农民运动。共同的事业使他们有了接触的机会,从1926年4月到1927年4月的一年间,两个人见面三次,对全国农民运动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

1926年4月下旬,毛泽东、方志敏第一次见面于广州。当时,毛泽东在广州,以所长身份筹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方志敏则以国民党江西省党部农民部部长的身份,参加4月20日在广州召开的全国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5月1日,又代表江西农民应邀出席彭湃主持的广东省第二次农民代表大会。5月3日,毛泽东主持第六届广州农讲所开学典礼,方志敏还把挑选出来的23名赣籍学员送进农讲所学习。

两次大会和农讲所开学典礼,中共三位“农民大王”毛泽东、彭湃、方志敏多次交流了全国及湘粤赣三省农民运动经验。方志敏选送来的23名赣籍学员,经过毛泽东等半年时间的培训,回到江西之后,基本上都成了本省农民运动骨干。

1926年11月下旬,毛泽东、方志敏聚首南昌。方志敏在南昌,以中共江西农委书记和国民党江西省党部农民部部长的双重身份,正在主持筹备成立江西省农民协会。毛泽东于本月26日从上海到南昌,以中共中央农委书记的身份找相关部门和方志敏等同志商谈在武昌开办湘、鄂、赣三省农民运动讲习所事宜(正式开办时更名为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这件关乎全国农民运动发展的大事,得到方志敏等同志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三天后,江西方面即答复选派150名学员进农讲所学习(后实到149名),并负担经费一万二千元。

毛泽东离开南昌不到3个月,方志敏还与身在武昌的毛泽东,联手挫败蒋介石篡夺江西省农民运动领导权的阴谋。当年11月8日,北伐军(国民革命军)克复南昌。当国民党内部为“迁都之争”闹得不可开交之际,右派势力头子蒋介石来到南昌,并决心在这里经营他的反革命大本营。一时间,南昌成为革命与反革命两大势力直接较量的特殊战场。被人称为中共“江西三杰”(赵醒侬两个月前已牺牲,袁玉冰此时在上海)之一的方志敏,自然处在斗争的风口浪尖。当时,蒋介石反革命的真面目尚未彻底暴露,他对方志敏采用的是既打压又笼络的两手策略。一方面玩弄“圈定”阴谋,圈掉了方志敏省党部农民部长职务,并怂恿AB团分子不断恐吓;另一方面又用江西省政府等名义,多次宴请方志敏。1927年2月20日,蒋介石还放下身段,以来宾身份亲自出席方志敏主持召开的江西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召开省农代会是要成立省农民协会,而省农协领导机构由什么人组成,尤其是谁当选主要负责人,直接关系到全省农民运动领导权由谁来掌握这一重大问题。蒋介石要经营南昌,欲故伎重演,再次玩弄由他来“圈定”委员的阴谋。这一次,大会主席方志敏寸步不让。他一方面做好会议代表的工作,一方面电告中央农委书记毛泽东,争取支持。毛泽东从武昌给方志敏发来复电:“须坚定反对,宁可使农协大会开不成功,不可以屈服于圈定办法。”[4]P183经过方志敏等共产党人和大会多数代表的积极斗争,最终选举以方志敏为首的13人组成江西省农民协会执行委员会。方、毛联手,挫败了蒋介石的阴谋,捍卫了党对农民运动的领导权。

1927年3月下旬,毛泽东、方志敏第三次会见于武汉。本月28日,中共中央农委书记毛泽东,江西农委书记方志敏和广东农委书记彭湃,共同出席国民党中央农民委员会在武汉召集的全国农民协会筹备会议。30日,又共同出席在武汉抚院街召开的“粤、湘、赣、鄂四省农协执委会联席会议”,组成全国农民协会临时执行委员会,毛泽东、彭湃、方志敏等13人当选为执行委员。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提出“重新分配土地”的主张,得到方志敏和彭湃的大力支持。1936年,毛泽东对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中回忆了这件事,他说:“一九二七年春,我在武汉召开土地问题会议上,提出重新分配土地的建议,彭湃、方志敏等同志完全站在我一边,支持这一建议”。然而,毛泽东的这一主张,却被以陈独秀任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委员会否决了。

4月4日,毛泽东主办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在武昌举行开学典礼,方志敏参加了这一仪式,还应邀在农讲所发表演说,阐述农民革命在中国国民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江西农民运动的基本经验。当时,方志敏曾撰写《反右运动与吾人》一文,提出“中国之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和“农民革命为今日之急务”[5]P239的理论。毛泽东后来在撰写的《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一文中,也作出“中国革命实质是农民革命”的论断,二者用词都一样,思想认识达到高度统一。在农讲所,149名赣籍学员经过几个月的培训,返回江西时,方志敏十分高兴地对省农协常委舒国藩说:“好得很呀!你带来了一百多枚炸弹,我们要把封建势力所封冻的江西农村炸开”。[6]在毛泽东的关怀下,方志敏领导的江西农民运动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方志敏两位杰出农民运动领袖的三次会见,不仅建立了深厚的战斗情谊,他们领导的农民运动,更为以土地革命为旗帜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方志敏虽然没有再见过面,但战友之情却得到进一步深化。他们思想相通,目标一致,都在为中国革命道路的形成努力探索,并各自作出理论与实践的巨大贡献。纵观这一时期两个人的战斗足迹,虽然所处地方不同,交通隔绝,但不谋而合,步调惊人的相似。以下按时间顺序简要叙述,为当年“南有朱毛,北有方邵”作一诠释:

1.1927年的八一南昌起义和党的八七会议拉开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9月9日,毛泽东等领导秋收起义,继而向湘赣边罗霄山脉中段进军,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同年10月底,方志敏等在家乡领导弋阳的九区暴动,继而爆发弋(阳)横(峰)农民武装大暴动,开辟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

2.1928年上半年,井冈山和赣东北两地新生的红色政权和弱小的工农武装,均受到强大的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于是党内、军内有人怀疑红旗能打多久?也有人主张放弃根据地把军队拉出去。为了批判怀疑论和流寇主义,毛泽东于当年10月5日撰写《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首次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1929年1月又在宁冈县柏露会议上,坚决反对“主张全部转移的不要根据地的”流寇主义。方志敏领导的赣东北根据地也面临同样的问题。1928年6月25日在弋阳、横峰两县交界的方胜峰会议上,坚决反对共青团江西省委代表庞云飞“埋枪逃跑”的主张,作出坚持根据地斗争,与群众共存亡的决议,由于指导思想明确且措施得当,终于使根据地转危为安。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肯定了“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根据地五大政策的正确,其中第一项就是“有根据地”。在当时,“有根据地”和“不要根据地”,构成了中国革命到底要走一条什么道路的分水岭。

3.1930年9月之前,党内“城市中心论”占据主导地位,“左”倾冒险主义者把苏俄的革命道路生搬硬套到中国,使坚持农村革命根据地斗争的同志又一次面临严峻考验。1929年4月,毛泽东主持红四军前委会议,讨论党中央二月来信。来信认为“农民势力的发展将超过工人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毛泽东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他指出“因为半殖民地中国的革命,只有农民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的发展超过工人势力而不利于革命的”,从中抵制了党内的“左”倾观念。同一时期,方志敏等领导的农村根据地所受到的压力更为直接。从1929年下半年到1930年上半年,设在上海的党中央通过设在南昌的江西省委,三次指示要撤销当时根据地党的领导机构——信江特委,归并于秘密设在景德镇的江西东北特委。方志敏等通过组织程序进行有理、有节的斗争,终于让党中央和江西省委收回成命,使根据地避免了难以预测的损失。

1930年6月11日在上海召开党的六届二中全会,制定了“以武汉为中心的全国总暴动和集中红军进攻中心城市”的行动计划,“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的口号使“城市中心论”达到了顶点。对于脱离国情、脱离实际、有害中国革命的“左”倾冒险主义总方针,毛泽东、方志敏不约而同地进行了强烈抵制。1930年9月,在毛泽东坚决而又耐心的劝说下,中共长江局负责人周以栗放弃了“攻打南昌,再打长沙”的军事计划,红一军团、红三军团相继撤回中央苏区,避免了致命损失。赣东北方面,1930年7月10日在景德镇召开信江、东北两特委和红军军委联席会,方志敏在会上公开指出:“(要)我们去打鄱阳(夺取九江),是送红军去死的,这样猛烈的发展要坍台!”[7]他还不顾“左”倾冒险主义者的阻挠,毅然带领已经攻占瓷都的红军部队返回赣东北苏区。此后,方志敏受到降职处分,原因是中央派来的巡视员和党的特委书记给党中央打了小报告,声称有人“不执行中央路线”“重要领袖之不易说服,实为一时不能纠正之最大原因”。[7]同年8月1日,党中央给方志敏安排了赣东北革命委员会主席的职务,并指示这个职务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赣东北地区总暴动。方志敏没有执行这个“左”倾冒险计划,而是把全部精力投放在保卫和巩固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同年9月24日,党的六届三中全会在上海召开,纠正了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在中国革命道路面临危险的关键时期,毛泽东、方志敏都发挥了力挽狂澜的作用。

4.1931年年初,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占据了统治地位,在“执行国际路线”、“反对立三路线”、“反对调和主义”的旗号下,提出一系列比李立三冒险主义还要“左”的错误主张,组织路线上大搞宗派主义,不仅先后向全国各大革命根据地派出凌驾各省委之上的中央代表,还以“改造党、改造苏维埃、改造红军”的名义,对根据地许多领导者实行排挤,乃至打击。在这种背景下,毛泽东、方志敏先后被扣上“右倾保守主义”的帽子。

1932年10月上旬,中共苏区中央局召开宁都会议,集中批评毛泽东反对攻打赣州等中心城市,在赣州战役失利后主张红军向敌人统治较弱、党和群众力量较强的赣东北发展的意见,指责他对“夺取中心城市”方针的“消极怠工”,是“纯粹防御路线”,并决定撤销毛泽东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职务,调回后方做苏维埃政府工作,剥夺了其对中央红军的指挥权。方志敏对赣东北苏区党的领导权和对红军的指挥权被架空,比毛泽东更早,但恢复的也更早。1931年7月16日,中央代表曾洪易从上海抵达赣东北,首先给方志敏等戴上实行“富农路线”的右倾保守主义帽子,随之一手抓省委领导权,一手抓红军指挥权,也让方志敏专职做苏维埃政府工作。然而,由于曾洪易过于专横跋扈,军事上制定的“持久围攻堡垒”方针又屡遭失败,致使赣东北第三次反“围剿”未能取得胜利,加上以“肃反”为中心,大搞肃反扩大化而日渐失去人心。到1933年3月18日闽浙赣苏区召开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时,方志敏对根据地的领导权得到基本恢复。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毛泽东与方志敏在这一时期的战斗历程几乎相同。这一对亲密战友的思想、谋略、行动乃至遭遇为什么会如此契合,也许与他们的出身、学历、志向,以及对中国国情清醒的认识有一定的关系。他们都是走出大山的农民的儿子,少年求学就立下救国救民的志向,学历都是中专,都没有出国喝过“洋墨水”。但由于他们认清中国是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农业社会,坚信亿万农民之中蕴藏着巨大的革命力量。他们的思想不受教条主义的束缚,能坚持一切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在革命的实践中思想相通,不谋而合,有惊人的相似也就不令人感到奇怪了。说到底,毛泽东与方志敏的战友情深中间贯穿着一条红线,那就是他们都在努力探索和实践中国革命道路,都在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不懈奋斗。

二、“方志敏式”革命根据地:毛泽东高度评价并多次称赞方志敏

毛泽东对方志敏久久难以释怀的战友情谊,还表现在他对这位战友有相当高的认知度。当年,毛泽东不但对自己的革命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同时也关注与总结方志敏的革命实践(当然也包括全国),并且给予很高的评价。

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将当时革命根据地的创造和发展,提炼出“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两种模式。朱毛式实际上就是井冈山模式,方志敏式也就是赣东北模式,是对两地实际斗争经验的总结。毛泽东领导井冈山斗争,自然了解其过程,并将斗争经验提升为一种模式。而在交通隔断,通讯困难的条件下,将赣东北前期的斗争经验提升为一种模式,足以体现毛泽东对方志敏的革命实践有极高的关注度,并进行过认真的研究。紧接着两种模式之后,列出了“有根据地的”、“有计划的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和形成三位一体人民武装路线的、政权发展是波浪式的五种政策,并充分肯定“无疑义的是正确的”。既然正确的政策完全相同,为什么又要提两种模式?这说明即便是多种模式,探索的都是中国革命道路,本质上并无区别,但各地的情况不尽相同,既然处在探索阶段,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依据自身条件,采取不同的策略,形成行之有效的斗争方式。譬如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毛泽东、朱德分别率领外来的军队,结合当地的革命势力开辟的。但在赣东北方面,当时方志敏手上没有一兵一卒,他们只能依据自身的条件,通过发动家乡的农民武装暴动来开辟革命根据地。这就形成了朱毛与方志敏两种模式。此外,同样是波浪式发展政权,井冈山和赣东北所采用的斗争策略也是完全不同的,其中饱含了各自的独创性,形成了不同的斗争特点。“方志敏式”革命根据地的提出,无疑是毛泽东对方志敏的高度评价。

中国革命是前无古人的事业,这就要求各地的共产党人,敢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发挥出极大的创造性。在这方面,毛泽东十分赞赏方志敏。方志敏本人也对赣东北苏维埃的惊人创造引以为豪。

毛泽东提出的“方志敏式”革命根据地,是方志敏领导赣东北苏区人民的伟大创造。具体而言,创造了红十军、三位一体的人民武装体系、首创地雷战并形成全民参战的人民战争格局;创造了红色文化和全民普及教育体系;创造了土地革命和改善民生的许多政策与措施等,尤其是经济建设方面的诸多创造,受到毛泽东的关注,并给予极高评价。

在1934年1月召开的全国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毛泽东主席作政府工作报告,在《我们的经济政策》部分称赞闽浙赣(赣东北):农业方面:“一九三三年的农业,在赣南闽西区域,比较一九三二年增加了百分之十五(一成半),而在闽浙赣边区则增加了百分之二十”;[8]P131工业“在闽浙赣边区方面,有些当地从来就缺乏的工业,例如造纸、织布、制糖等,现在居然发展起来,并且收得了成效”;[8]P132对外贸易“在闽浙赣边区方面实行的较早,中央区则开始于一九三三年的春季”,[8]P133就对外贸易而言,赣东北苏区比中央苏区早了二年。此外,方志敏领导的赣东北苏区还首创了股份制,发行了党在局部执政时期的第一张股票,苏维埃银行和生产合作社、消费合作社、贮粮合作社都广纳民间的股金,不仅广大苏区人民踊跃认购股份,连周边的白区人民也拥有苏区的股金,不仅有利于发展苏区经济的资金投入,苏区群众也从所分的红利中得到实际利益。

毛泽东在《我们的经济政策》中还有一段非常重要的话应当引起重视。他说:“从发展国民经济来增加我们财政的收入,是我们财政政策的基本方针,明显的效验已在闽浙赣边区表现出来。”[8]P134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是方志敏等赣东北的同志最早认识到发展国民经济对于解决财政来源,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并且最早形成了基本政策,这是一项十分了不起的创造。方志敏在1931年上半年指出:“靠红军筹款是不能解决财政恐慌问题的。”[8]同年10月31日向党中央报告:“过去财政的来源是靠红军去打,没收反动派财产及捕捉土(豪)劣(绅)筹款,现在转到从苏维埃经济的发展及整顿税收发掘财源。”[9]这是意义非凡的指标性转变,可以说明方志敏是党在苏区局部执政形成“财政政策基本方针”的开拓者之一。毛泽东于1934年初提出这个基本政策时,没有忘记把其中的功劳记在方志敏等赣东北同志的身上。

方志敏曾自豪地说:“解决被敌人严密封锁的经济问题,解决经过八九年战争的财政问题,还解决其他许多重大问题,都不是照抄前例的,而是用前所未有特创的新方法去解决的,表现出苏维埃惊人的创造力量!”[5]P86毛泽东充分肯定了这一点,他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指出:“赣东北的同志们也很好的创造,他们同样是模范工作者”,“他们把群众生活和革命战争联系起来了,他们把革命的工作方法问题和工作任务问题同时解决了。……他们是革命战争的良好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们又是群众生活的良好组织者与领导者”。[8]P140毛泽东除了赞扬方志敏等苏维埃干部是“模范工作者”之外,还以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的名义,把赣东北苏区命名为“苏维埃模范省”。在全国各大革命根据地,赣东北是唯一获此殊荣的苏维埃区域。方志敏当然也不会忘记这位亲密战友的鼓励与策鞭,他在《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一文中语重心长地说:“毛主席的评语,是正确的”,“‘苏维埃模范省’这是一个难得的荣誉,赣东北的同志们,要努力工作,保持这个可宝贵的荣誉呵!”[5]P88

赣东北苏区获得特殊荣誉,身为模范苏区的主要领导者方志敏自然功不可没。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授给方志敏红旗勋章一枚,同时被授勋的还有毛泽东、朱德等其他7位为中国革命建树了丰功伟绩的同志。据研究党政军各类勋章的军事博物馆专家说,自中共建党以来直至今天,红旗勋章仍然代表着最高荣誉。当年,方志敏接受勋章时致了答词,他说:“我接受勋章之后,更加坚决地在中央政府领导之下,与帝国主义及一切反动派作坚决的斗争……为建立苏维埃的新中国而斗争到底!”[5]P312

1934年10月,毛泽东随中央红军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遵义会议上,确立了他对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一个月后,方志敏率领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红十军团),向国民党统治的腹心地区宁沪杭方向进军,在宣传抗日的同时策应中央红军的战略大转移。由于敌我力量过于悬殊,方志敏与红军抗日将士经两个月的艰苦征战,在怀玉山区遭到失败,方志敏也不幸被捕。方志敏及红军抗日先遣队的行动,为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方志敏身陷囹圄,依然意志顽强,信念坚定。他不仅拒绝蒋介石亲自劝降,还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撰写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等名篇,为党和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1935年8月6日,方志敏被国民党当局杀害,以为国捐躯兑现了1924年3月入党时所立下的誓言。

1937年1月,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在延安出版了“纪念民族英雄方志敏”的《斗争》专号,从此,方志敏被定位为“民族英雄”。建国后,毛泽东多次怀念方志敏这位亲密战友,在点评《新唐书·徐有功传》时,还高度评价方志敏等“以身殉志,不亦伟乎”。毛泽东为释怀对方志敏的战友情结,指出“要多宣传方志敏烈士”,并亲笔题写“方志敏烈士之墓”,其深意就是要让方志敏精神在神州大地发扬光大。

[1]汪东兴.毛主席谈方志敏(1985年8月)[A].中共弋阳党史资料[C].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2]雷颐.瞿秋白冤案[J].领导文萃,2010(17).

[3]瞿独伊.瞿来白是如何平反的[J].炎黄春秋,2010(9).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上巻[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5]方志敏.方志敏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6]中共赣东北特委给中央的报告[EB/OL].http://hs.hfzf.gov.cn/index.aspx?menuid=7&type=articleinfo& lanmuid=103&infoid=484&language=cn.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中共赣东北特委向中央的报告[A].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C].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

[9]中共赣东北省委关于苏维埃工作的报告[A].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C].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

On the revolutionary friendship between Mao Zedong and Fang Zhimin

YANG Zi-yao
(Party History Office of the CPC Shangrao City Committee,Shangrao,Jiangxi 334000,China)

Reviewing the mental and practical interaction between Mao Zedong and Fang Zhimin in the Great Revolution and the Agrarian Revolution,this paper gives an interpretation of Mao’s Fang Zhimin complex,trying to understand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ontributions made by the two great men through localizing Marxism in China and exploring the road of Chinese revolution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of China under different circumstances.

Mao Zedong;Fang Zhimin;Chinese revolutionary road;exploration;contribution

D231

A

1674-0599(2012)01-0079-06

2011-11-27

杨子耀(1947—),男,江西上饶人,江西省方志敏研究会副会长,中共江西上饶市委党史办原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方志敏研究。

(责任编辑:赵红志)

猜你喜欢

方志敏根据地东北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甘守清贫的方志敏
第二届方志敏文学奖征稿启事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窗台上的妈妈
大东北的春节
致方志敏——写在方志敏诞辰120周年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