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思想教育 弘扬革命精神

2012-01-28□姚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弘扬党员干部革命

□姚 桓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 100044)

创新思想教育 弘扬革命精神

□姚 桓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 100044)

新时期弘扬党的革命精神受到世情、国情和党情变化带来的影响,因此,弘扬党的革命精神要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在继承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必须把握新时期进行思想教育、弘扬革命精神的特点,并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教育;创新;革命精神;弘扬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中,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实践锻炼、教育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孕育形成了一系列革命精神,成为克服困难、战胜强敌、促进革命胜利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党的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这种革命精神的激励、感召,也是党领导的各项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这种革命精神在建国前以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为具体代表,在建国后以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为新的表现形式,其实质大体可以概括为忠于理想、勇于牺牲,依靠人民、服务人民,严守纪律、服从大局,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百折不挠、敢于胜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等等。时过境迁、岁月流逝、代际更替,党面临的情况、任务、环境和党的队伍主体都发生重大变化,如何在新时期进一步弘扬党的革命精神,促进党的先进性建设,保证和推动现代化建设,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赋予革命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

党的革命精神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长期与各种困难做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并与党的处境有着直接的联系。党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转变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一个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转变为一个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历史方位的变化使执政、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和外部环境的考验更加尖锐,如何保持、发扬革命精神的问题更加突出了。这实质上是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如何防止生命力、创造力衰退的问题。必须懂得,党的建设转型不是革命性质的蜕变,更不是革命精神的丧失。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需要改变工作内容、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工作方法,也相应需要思维方式的转变,这是完全必要的,但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必须传承下去。从广义而不是从狭义看(所谓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是从狭义讲的,以掌握政权为标志)中国共产党过去是、现在是、永远是革命党。我们现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只是共产党人实现远大历史使命的一个阶段。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那还需要更长的时间,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只要共产党还存在,只要党的最终历史使命没有完成,就万万不可丢掉她赖以安身立命的革命精神。这关系到党的历史使命能否完成、现代化目标能否最终实现。

同时也要看到,精神是物质的反映,革命精神的能动作用就在于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进步趋势相一致,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精神力量,脱离了历史的具体条件,空谈革命精神是无济于事的。时代在发展,党的革命精神不是也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它必须契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反映时代特色,才能真正得到弘扬。为此,需要把握时代发展脉搏,把弘扬革命精神与实现民族复兴大业相联系。中国现代化的实现不是一个自发过程,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自觉创造历史,不断克服困难、艰苦创业的过程。由此,新时期弘扬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决不是为了“怀旧”,恰恰是面向未来的。把弘扬党的革命精神与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实现民族复兴大业相联系,弘扬革命精神就有了正确方向和强大动力。

这里的关键是在继承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时代在变化,革命精神也需要与时俱进,才能永葆生机。作为革命党的革命精神和作为执政党的革命精神是既紧密相连又有一定区别的,表现为继承与发展、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党的革命精神由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其价值取向和精神实质即改造社会、争取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永远不能改变的;其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又反映时代变化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会不断丰富、充实、完善和调整。这就是不变与变的统一。比如,艰苦奋斗反映了共产党的先进性和完成艰巨历史使命的要求。艰苦奋斗精神是在正确政治方向指引下,为革命事业克服一切困难、勇敢战斗的斗争精神和意志品质,也包括勤俭节约、集中一切资源争取胜利的生活方式。这是共产党人克敌制胜的法宝,是抵御一切腐朽思想侵蚀的思想堤坝。只要共产党姓“共”,就永远不能失掉这一革命本色。今天,环境和条件都不同了,现在讲艰苦奋斗,不需要领导人穿打补丁的衣服会见外宾,不需要在霓虹灯下穿草鞋,一般也不需要“人拉肩扛”,不提倡“先治坡、后治窝”。新时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要求具有在建设改革中敢于克服一切困难的拼搏精神和坚强意志;要求能够付出艰苦的精神劳动,在科技领域立志攻关、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在文化工作中力戒浮躁、潜心创作,奉献文化精品;要求把艰苦奋斗与讲科学、重效率、重成本、节省人力资源联系在一起,与改善人民生活、适度消费、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与严格执行制度、杜绝挥霍奢靡、享乐至上的腐朽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这样的艰苦奋斗,要求更高、内涵更丰富,更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精神和新时期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又如,为革命事业勇于奉献牺牲是共产党人最宝贵的革命精神,是战争年代令任何敌人都惧怕的强大精神力量。今天,面对现代化建设中的各种困难、考验和风险,奉献牺牲精神并没有失去价值,但需要与新的条件相结合,与贯彻党的现行政策相统一,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环境相协调。新时期的奉献牺牲精神,不否认党员正当的个人利益,是要求党员坚持党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在为党和人民利益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利益和人生价值;是要求在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出现矛盾时,发扬必要的、适度的牺牲精神。奉献牺牲不排斥党员在服从组织需要前提下的自主选择,不排斥党员在党性原则指导下发挥个性优势、实现个人全面发展。显然,这样的奉献牺牲更合理、更有价值,也更容易为绝大多数党员所接受。

总之,通过创新不断赋予革命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就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二、新时期进行思想教育、弘扬革命精神的特点

革命精神不是自发形成的,是党长期进行思想教育的结果。新时期弘扬革命精神更需要教育。由于情况的变化,新时期下弘扬革命精神的教育呈现以下特点:

(一)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统一思想,在对各种思潮和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深入思考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正确认识。开放社会的各种思潮和信息,转型期生活里的大量消极现象都会影响人们的思想。眼下的社会,主旋律与多样化并存,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同在,社会思潮复杂多样,价值取向多样化,这已经成为思想领域的常态。对同样的事件,对同一个事物,人们从各种角度说三道四,很多事情是不能轻易“定于一尊”的。“躲避崇高、亵渎神圣、调侃理想、贬低传统、告别革命”的言论虽然不是社会舆论的主流,却也成为一股不可小觑、有一定市场的时髦论调。如对革命前辈的英雄事迹,主流意识形态给予充分肯定和颂扬,绝大多数群众都表示敬佩,引为榜样,也有人抱着轻视的、甚至不屑一顾的态度。信息社会的大量繁杂信息以迅捷的、不可阻抗的形式冲击着人们的思想,引发思考和疑虑。特别要重视的是,转型期生活里的大量消极现象,造成人们的消极感受,这对人们思想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对比二者,负面信息的影响是“流”,生活中消极现象的影响才是“源”,这样认识问题是符合唯物论的反映论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只能在对各种思潮进行对比,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认识。思想教育必须适应这样的社会现实,增强党员干部思考、选择的能力,不能禁止党员干部接触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更不能回到信息单一、只有一种声音的封闭状态。

(二)通过思想教育弘扬革命精神的关键,是达到“知”(知识)“信”(信念)“行”(行动)相统一。这个问题历来都存在,而今天更为突出。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及,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一般道理、了解党的历史和传统并不困难,但懂得了不意味着相信。加上现代社会人们的心理结构更趋复杂,一些人心理的内隐层与表象层分裂,造成知与信不统一、言与行相脱节的问题十分严重,个别人甚至形成“两重人格”。思想教育遇到的挑战是使党员干部完成把对革命精神的认知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动,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真学,是学习不是为装潢门面,而是为了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真懂,是从价值取向和精神实质上懂得革命精神。真信,是真正相信革命精神在当代仍然是共产党人须臾不可丢失的精神力量,并升华为信念。真用,是让革命精神变为物质力量,鼓舞我们为完成新的历史任务而斗争。目前妨碍人们相信、崇尚革命精神的,是党的原则与现实在某些方面的差距,以及由此造成的人的消极体验。于是有人认为革命精神过时了,“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谈”,甚至会认为革命精神已经过时,越讲奉献越吃亏,坚持原则会遭遇“逆淘汰”。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使党员干部懂得,现实的不一定是合理的,更不一定是永存的,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有了这个认识,就可以把消极体验变为改造现实的积极态度。真信与真用相互联系和促进,一方面,把真诚相信的理论付诸实践,另一方面,又在实践中体会理论的正确,进一步坚定信念。信念是知识与感情、意志熔铸的“合金”。在实践中培养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感情,产生把理论付诸实践的意志力量,才能坚定信念,产生更加自觉的行动,实现“知”、“信”、“行”三者的统一,这是弘扬革命精神必经途径。

(三)与战争年代和计划体制下相比,现阶段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更具艰巨性、长期性、反复性的特点。作为革命党,在险恶的环境、残酷的斗争中,革命精神不仅是政治觉悟的体现,也为党的生存、发展所必须。当时保持革命精神也相对容易。党执政后,掌握了国家全部资源,一般缺少外部敌人巨大的压力,“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古人总结的教训值得深思。面对长期的和平环境、巨大的改革建设成就,以及改善生活的强烈要求,党内容易产生骄傲自满、不思进取、贪图享乐、斗志消沉等精神懈怠的现象,在一些人看来,谈论革命传统、革命精神已“不合时宜”。从个体看,在战争年代入党的人,大都有坚定的革命理想,怀着牺牲个人、改造社会的强烈动机,尽管对于革命的认识是朦胧的,也会搀杂各种不正确思想,但是从基本价值取向看,容易接受党的教育,其朴素的理想和坚定的革命愿望,是革命思想、革命精神生根发芽的土壤。一旦接受革命理论,能够比较快地使自己的思想境界升华。可是在执政和改革开放条件下,许多人包括一些干部的入党动机都有一定的功利色彩,有的仅仅把入党当干部作为谋生手段,作为一项职业而不是事业。显然,以这样的思想基础接受弘扬革命精神的教育,是要经过艰苦的改造和提升过程的。生活、工作在和平环境的党员尤其是青年党员,没有经受过艰苦斗争的锻炼,对前辈流血牺牲赢得胜利的道理缺少切身感受。在许多人看来,共产党光荣的斗争历史已经成为遥远的过去,革命精神成为不可企及的道德高峰,这就给接受教育造成一定困难。在计划体制下,个人的一切由组织安排,加上教育,容易形成“我把一切献给党、党把我的一切包下来”的思维定势。市场经济造成个人利益问题非常突出,干部生活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许多个人生活问题不能由组织包下来,需要通过个人努力去解决,难免干部的个人考虑比较多,很多人还感受到竞争的压力。所以,党员干部思想教育呈现艰巨、长期、反复的特点。过去“一本书影响人的一生”的现象很难再现。在理想、宗旨、纪律等原则问题上,模糊的不正确的思想往往重复出现。现在,教育不是万能的,却是不可缺少的,党内存在的许多问题,不是单纯靠教育就能够解决,但是思想教育却是解决问题、弘扬革命精神、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基础环节。因此,我们对思想教育要有坚定的决心和信心,对其作用要有充分、恰当的估计,对其艰巨性、长期性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做持续不断的努力,长期性、反复性不意味着教育没有效果,而是要求使思想教育贯穿于干部培训的始终、贯穿于党员干部的终生。

三、创新思想教育,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目前的思想教育还不完全适应新形势下党员干部思想的特点,表现为内容缺少针对性、时代感,没有分析的简单化结论;方式上局限于单一的、生硬的灌输、缺少交流互动和亲身体验、不善于解决个性化问题等等。这就影响了教育效果,有个别干部产生接受疲劳和腻烦心理;有的认为思想教育是“三无教育”:道理没错、听着没劲、实践中没用。

时代的需要孕育着可能,问题本身包含着解决问题的答案。思想教育作为毛泽东建党学说的重要内容和培育党员干部、弘扬革命精神的基本方法,在今天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问题是,新形势下的思想教育不仅要重视,尤其需要改进和创新,使思想教育这一传统方式在新时期发挥更大的作用,再现新的辉煌。

(一)真正把党员干部作为学习、思考、实践的主体而不是单纯接受教育的对象。革命精神教育是党组织对党员干部的教育,也是党员干部在组织引导下的自我教育。灌输原则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理论依据是正确的,今天也必须坚持。灌输不等于被动地机械地接受教育,革命精神在人们头脑中生根,要和人们原有的思想观念发生碰撞,通过积极思考,比较分析,消化吸收。这个过程决不像计算机录入那么简单。现在人们思想活跃、主体意识强烈,更需要党员干部发挥思维的能动性、创造性,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二)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坚持干部主体作用与党组织主导作用的统一。思想教育既是党员干部学习、思考、实践的过程,也是党组织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教育、引导、督促的过程,干部的主体作用与党组织的主导作用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发挥党组织在思想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要防止两种偏向。一种是简单化、行政化,仅仅依靠组织手段布置学习任务,提出形式主义的要求,对一些模糊认识生硬地、粗暴地批评。这是违背人们掌握真理规律的。思想教育解决的是人的精神世界问题,人的精神活动是极为复杂的。毛泽东说过,凡属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讨论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这个原则同样适用于党内。另一种是片面强调、单纯依赖干部的自觉性而放弃党组织的责任,这同样是错误的。离开组织的主导作用,党员思想活动会产生自发性,甚至会出现偏差。把主体作用和主导作用统一起来,关键是发扬党内民主。民主是激发人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的酵母,也是思想教育的催化剂。党内民主愈充分,党员干部学习、思考、实践的积极性愈高涨。发扬民主,要在党组织内营造一个良好的民主氛围,让党员干部在宽松环境中学习思考,发表意见,讲真话、讲心里话。要提倡这样的理念:党内允许讲错话,不允许讲假话。为什么允许讲错话?人们认识和接受真理是一个过程,很可能出现偏差和错误,不正确的思想认识不表达出来,不等于不存在,更不会自然消失。何况发表的意见是对还是错,有时当时难以判断,要经受时间和实践的检验。要求讲话百分之百的正确,不仅堵塞了言路,也不利于干部思想认识的提高。允许讲错话,不是鼓励讲错话;要求讲真话,不是主张情绪化,而是提倡理性化,干部应该站在党和人民利益的立场上,在党内有根据地负责地发意见;对外公开发意见,则要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发扬党内民主,不意味着对各种错误言论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对明显错误的东西,要根据党章和党的基本理论的精神,采取恰当方式,进行批评、教育和帮助,这是对干部负责,也是思想教育的题中之意。发扬党内民主,要坚持在党章规定的权利和义务面前人人平等,党内任何成员都有权利发意见提出建议,也都有义务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帮助。决不能把党员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人是教育对象,只是接受教育,另一部分人居高临下,掌握真理,总为人师。越是领导干部,越是要在教育学习中,主动敞开思想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与同志们交流,听取党员和普通干部的意见。这本身也会起到引导和教育的作用。

(三)坚持思想教育目的的明确性与方式方法的多样性。从党性教育的新内容和党员干部的接受特点看,教育方式方法的完善和创新势在必行。方式方法的创新,要求从单方面灌输转变为双向交流互动;从主要是个体学习转变为共享式学习;从主要依靠讲课、自学转变为综合运用读书、授课、研讨、辩论、体验、情景模拟、主题辩论、知识竞赛、网络交流、手机党课、观赏文艺作品等方法。从授课来说,也要防止“满堂灌”,强调交流互动,并采取案例教学等新的研究式教学方式。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都要精心设计,作好组织引导工作,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育目的。

(四)思想教育与政策导向相结合,为弘扬党的革命精神创造良好氛围。氛围是声势、舆论,也是环境、风气,对人的精神活动有巨大的导向作用。党组织要善于把教育、管理和服务融为一体,更多地关爱党员,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使党员干部在增强光荣感、归属感的基础上增强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同时要坚持原则,旗帜鲜明,并发挥政策导向的作用,对表现优秀、乐于奉献的党员干部,要给予精神、物质的双重奖励;对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各种歪风邪气,要敢于批评。总之,是非明确、正气张扬,老实人不吃亏、投机钻营者不得利。这样的氛围是培育、弘扬革命精神的最好土壤。

To Innovate Ideological Education and Carry Forward the Revolutionary Spirit

YAO Huan
(Party School of the CPC Beijing Municipal Committee,Beijing 100044,China)

The work of carrying forward the revolutionary spirit of the Party in the new period is influenced by the changes of world situation,national conditions and the conditions of the Party.Hence,to carry forward the revolutionary spirit of the Party,we must grasp the pulse of current times,develop it in inheritance,and innovate in lineage;we must mast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erforming ideological education and carrying forward the revolutionary spirit in the new period,and innov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ncrease its effectiveness.

ideological education;innovation;revolutionary spirit

G726

A

1674-0599(2012)01-0131-05

2011-12-01

姚桓(1948—),男,北京人,北京党建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北京市委党校教授,研究方向为执政党建设。

(责任编辑:徐国栋)

猜你喜欢

弘扬党员干部革命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党员干部新书架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
中国的出行革命
弘扬雷锋精神 塑造美好形象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