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视野中的殊途同归——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比较
2012-01-28韩洪泉
□张 云 韩洪泉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上海 200433)
党史视野中的殊途同归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比较
□张 云 韩洪泉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上海 200433)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艰辛探索和成功实践的两条道路,也是党在90年发展历程中的两大关键性抉择和历史性成果,在本质上是一种殊途同归的关系。本文对两条道路进行了比较研究,既从目标内涵、方式路径、国际环境、基本国情、党的实际情况、时代使命等方面分析了其差异性,又从领导核心、本质属性、终极目标、价值取向、根植土壤、探索过程等方面归纳了其一致性,并从发展的视角对其历史启示作了初步探讨。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比较研究
1927年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部队“引兵农村”,闯出了一条“中国特色革命道路”。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标志着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取得完全成功,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新时期。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1]如今,我们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阔步前进。
可以说,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90年发展历程中的两大关键性抉择和历史性成果。不同的道路蕴涵着相同的依归,相同的基因延展着不同的脉络。在90年党史的长镜头下,对两者作一番全面的比较,对于厘清党史脉络、阐发历史启示、指引未来发展,无疑是一种有益的研究视角和可取的研究方法。
一、殊途:两条道路的差异性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艰辛探索和成功实践的两条道路,呈现出诸多方面的差异性。
(一)目标内涵不同
从宏阔的历史长河中衡量,两条道路都是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独立自由和国家繁荣富强为己任、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共产主义伟大事业为远景而进行的艰辛探索和成功实践。从具体的目标和内涵来说,两者之间又有着明显的不同。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目标,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即: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革命的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因此,就根本性质而言,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一条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内涵,就是毛泽东提出的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和经济、政治、文化三大纲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目标和内涵,就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可见,两条道路目标内涵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纲领(最低纲领)之间的关系。
(二)方式路径不同
革命和建设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历史过程,必然导致方式路径选择上的差异,这从两条道路的名称上即可显现出来:前者是革命的方式、斗争的路径,后者是建设的方式、发展的路径。1928年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的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我们建议中央,大力做军事运动。”[2]P79在艰辛的探索和艰难的抉择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中国的革命道路不可能像俄国那样主要是长期进行合法斗争,而是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主要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主要阵地三者不可或缺的统一,也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不论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直至解放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的方式和路径都没有脱离这一基本模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虽然也曾把革命与斗争的哲学、思维带到建设事业中并因此造成了沉痛的教训,但在总体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以发展的理念、建设的思维,开创和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尊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科学论断,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三)国际环境不同
世界历史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国际化的过程,近百年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亦是一段被裹挟着、推动着融入国际化的历史。中国特色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面临的国际环境大不相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于领导中国革命的中国共产党及领导下的革命力量来说,大多数时候在国际上是孤立的和非自主的生存状态。不论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还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都不可能也不曾像国民党政权那样具备在国际上的“正统”、“合法”地位,不能像国民党政权那样获得来自国际上的公开、大量的援助和支持(包括来自苏联的公开援助和支持)。同时,这一时期的革命历程也是一个逐步摆脱共产国际负面影响、探索适合中国国情道路的过程。因此,就国际环境而言,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一条孤军作战、反客为主的道路,是一条四面被敌、长期受压而最终突出重围的道路。新中国成立以来,面临的国际环境固然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但总体上对中国是有利的,中国在保持独立自主地位的前提下,由深陷于封锁包围到打破封锁包围,由隔绝于外部世界到全面对外开放,由落后于时代步伐到融入全球化浪潮,由贫穷落后的弱国到逐步发展壮大,建设和发展的国际环境越来越有利,国际地位越来越突显。国际环境的差异,无疑是造成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诸多差异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基本国情不同
毛泽东指出:“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2]P633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基本国情的探索,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近代中国已经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这是当时最基本的国情。这一国情进一步决定了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缘此,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根本任务就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改善人民的生活、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中国基本国情的认识同样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邓小平在深入思考和深刻总结的基础上,指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而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真正搞清楚这个基本国情,才能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才能真正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走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3]P63不同的国情决定了不同的道路,而对不同历史时期基本国情的正确认识,又为选择正确的革命和建设道路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南、奠定了坚实的立论基础,这已经为历史的发展所证明。
(五)党的实际情况不同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力量,不同历史时期党的实际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方向与进程。90年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一个由弱小到强大、由不成熟到成熟、由在野党到执政党的发展过程。革命战争时期,党在总体上来说还是一个年轻的政党,特别是在她的早期,政治上、理论上的幼稚和不成熟经常导致政策上、行动上的教条性、盲目性,指导思想上的“左”倾、右倾错误一再使革命事业遭受损失,使革命进程走上弯路甚至拐入死角。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我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肤浅,何等贫乏。”[4]P795-796而且,这一时期的大多数时间里,中共被国民党政府诬蔑为“匪”,并受到残酷镇压。在艰难而危险的环境中,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壮大了自己,争取了人民,赢得了胜利。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已经从一大时仅有12名代表、50多名党员发展成为拥有数千万党员和丰富斗争经验的东方社会主义大国的执政党。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以后,党深刻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深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加强执政党建设,经受住了来自国际国内的重重考验,在政治、思想、组织上充分发挥领导作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奇迹”。
(六)时代使命不同
“一切划时代的理论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理论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5]P544革命理论如此,革命和建设道路也是如此。不同的时代赋予不同的使命,不同的使命决定不同的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与战争成为时代主题,从西方到东方,从资本主义国家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无不如此。沉沦近百年的中国已经深陷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成为中国人民革命所要推翻的首要和主要目标,也成为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所面临的时代要求和使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新的科学判断,强调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了以和平发展为背景、以科技进步为手段、以增强综合国力为目标的改革调整浪潮,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日益发生深刻变化,世界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动。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如何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不动摇,如何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发展,成为新的时代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应对这一时代挑战的产物。30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再一次证明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履行了这一时代使命。
二、同归:两条道路的一致性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致性,既在时间和内容上体现为相衔接、相承继的关系,更在诸多关键和本质要素上呈现出内在同一属性。
(一)领导核心的一致性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这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无论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是中国共产党创立和领导的,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之进行了长期奋斗、艰辛探索和努力实践。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表明,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及革命派都不能承担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本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共产党在艰苦曲折的斗争实践中探索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也充分认识到了无产阶级革命领导权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即毛泽东所强调的无产阶级“要经过它的政党实现对于全国各革命阶级的政治领导”。在党的领导下,最终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把一个积贫积弱、四分五裂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团结统一、独立自强的新中国,党为此也付出了巨大牺牲。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政治、思想、组织领导作用,领导地位进一步巩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二)本质属性的一致性
“一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光辉历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在特定的时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并实现新的理论升华的历程。”[6]P1就本质属性而言,两条道路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和成果。不论是“革命”还是“社会主义”,都内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属性;冠之以“中国特色”,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即“中国化”的具体表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标志性起点,也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开篇。正确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抓住不同时期革命和建设的根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也是两条道路取得成功的关键。毛泽东抓住“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根本,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革命道路。邓小平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江泽民抓住“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根本,胡锦涛抓住“实现什么样的科学发展、怎样实现科学发展”这个根本,并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分析具体问题、解决具体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终极目标的一致性
两条道路领导核心的一致性,决定了它们在终极目标上的一致性。中国共产党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党在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阶段,既有每个阶段的最低纲领,也有确定长远奋斗目标的最高纲领。最低纲领决定着中国特色革命和社会主义道路的阶段性目标,最高纲领决定着中国特色革命和社会主义道路的终极目标。如前所述,两条道路的阶段性目标亦即目标内涵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基本纲领之间的关系。在终极目标上两者是没有差异的,都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一党的最高纲领。终极目标的一致性,决定了两者方向上的一致性、内容上的承继性、步骤上的衔接性。
(四)价值取向的一致性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中国特色革命和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人是彻底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彻底的爱国主义者,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最高利益,以中国人民的利益为最高标准,始终是中国特色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价值取向,也是两条道路能够赢得全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革命和建设事业能够取得巨大成就的群众基础。中国特色革命道路首先是一条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的道路,并因此在革命实践中逐渐争取和团结了最大多数人民群众,夺取了革命胜利。革命斗争的实践使党深刻认识到:要得到群众的拥护,要群众全力支援革命战争,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从井冈山斗争初期“红军每到一地,群众冷冷清清”,[7]P78甚至“群众毫不懂红军是什么东西,许多把红军当作土匪打”,[8]P368到后来群众发自内心地唱出:“土地回老家,合理又合法。分了田和地,穷人笑哈哈。跟着毛委员,工农坐天下”。[9]P25可以说,正是由于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始终把争取、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价值取向去遵循、作为首要目标去实现、作为重要任务去完成,才为“工农坐天下”的最终胜利提供了可靠保证。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邓小平进一步提出了“领导就是服务”的思想,用精辟的语言鲜明地提出“人民利益标准”,并具体化为“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答应不答应”四条标准。新世纪新阶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更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条根本理念。胡锦涛号召要以优良作风不断“顺应人民新期待”,“永远不辜负人民的信任和期望”,“继续奋勇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10]是对党的根本宗旨时代精神的准确诠释。
(五)根植土壤的一致性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1]P585中国特色革命和社会主义道路产生、发展于中国这片土地,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政治与经济、传统与文化是它们须臾不曾脱离的深深根植的土壤;在理论表述、实现路径、实践方法等方面,它们也都表现出鲜明的本土特色和民族属性。只有充分考察、积极适应并紧密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革命和建设事业才能取得成功。历史已经证明:“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革命或建设就取得胜利与发展,反之,革命或建设则遭到挫折与失败。”[6]P1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于欧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首创于苏联,要成功“移植”到中国这片土地上,必须选择一条最适合的道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走的就是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2]P54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是对苏联模式道路批判性反思和本土化重构的结果,对此邓小平说过:“坦率地说,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3P]261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更明确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1]
(六)探索过程的一致性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项没有现成法则可借鉴、没有现成模式可遵循的道路,只能依靠在实践中“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这在客观上注定了其过程的曲折性。在探索过程上,两条道路具有惊人的一致:都经历了曲折中发展、失败中奋起、反思中变革的艰辛历程,又都在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中走向新的胜利。从走俄国式的以城市为中心武装暴动的道路,转到“引兵农村”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中国革命走过了多少弯路、付出了多少牺牲!在此之后,三次“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又使革命事业付出了惨重代价,直到遵义会议以后,随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革命路线领导地位的确立,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才走上正确轨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样经历了一番曲折。从照搬苏联模式到“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社、以阶级斗争为纲直到“文化大革命”,在取得相当建设成就的同时,“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①参见沈宝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再认识》,《探索与争鸣》2011年第2期,第4页。作者将“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定义为:苏联模式+“中国制造”。也走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终于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沉思:穿越时空的历史启示
史事沧桑,今日镜鉴。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已经取得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指引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向前。鲁迅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回顾90年党史上探索的这两条“本没有”的漫长、曲折而关键的道路,前瞻我们党和人民正在进行的伟大事业,不能不带给人深深的沉思。
(一)把坚持党的领导与加强党的建设相结合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已经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和共同心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特征和显著特色。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与加强党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科学发展观对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更好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必须着力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特别要注重发挥领导集体作用,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在全党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二)把坚持旗帜道路与推进改革开放相结合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道路就是旗帜,旗帜就是方向。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题和主旋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要扎实推进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事业,解放思想,锐意进取,避免为一切保守和僵化的思维所束缚、所困惑、所阻扰。要把坚持“渐进式改革”的基本方略与“大胆地闯”的改革举措统一起来,既稳妥慎重,又果断推进,积跬步而致千里,汇涓流以成江海,推进改革开放事业的稳步发展。
(三)把坚持独立自主与放眼世界潮流相结合
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再在孤立封闭的状态下谋求发展。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曾经的历史创痛和复杂的国际环境,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坚持独立自主作为发展的基本前提。同时,只有以开阔的视野观察世界、以宽广的胸怀包容世界、以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积极拓展“引进来”、“走出去”的空间和形式,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才能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在融入全球化潮流的过程中保持主动、有所作为。
(四)把坚持务实作风与坚定理想信念相结合
坚定远大的理想信念并为之不懈奋斗,是党的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两条道路的成功实践,同样得益于无数党的优秀分子以及全国人民务实奋斗、踏实践行的工作作风。把坚持务实作风与坚定理想信念相结合,是党的宝贵经验和传统优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征程上,既要坚持不懈地围绕党的基本纲领而努力奋斗、扎实工作,更要坚持和深化理论武装,尤其是要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
(五)把坚持服务人民与彰显以人为本相结合
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永远是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力量源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也是党的各项事业成功的前提条件。新世纪新阶段,我们既要响应党中央“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号召,继承发扬革命战争年代“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的优良传统,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中;更要彰显“以人为本”的要求,创新服务人民的形式和内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只有经常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始终真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六)把坚持传统优势与鼓励创新发展相结合
90年来,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投身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对传统优势采取既继承又发展的态度,把优良传统与新世纪新阶段的客观实际和时代风貌相融汇,形成新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成为推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前进的强大凝聚力量。要着眼发展,开拓进取,积极鼓励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使传统的优势、精神的力量搭乘上时代快车、增添上科技翅膀。创新永无止境,发展永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亦未有穷期。“《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同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1]我们有理由坚信,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这段话,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经验的准确概括,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光明前途的科学预言。
[1]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2.
[2]毛泽东.毛泽东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毛泽东.毛泽东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6]夏斯云,张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7]毛泽东.毛泽东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史资料征集编研协作小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册[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9]本书编写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济斗争[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77.
[10]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12-19.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Different Ways toward the Same E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rty History: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Revolutionary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oa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ZHANG Yun HAN Hong-quan
(Shanghai Campus of PLA Nanjing Institute of Politics,Shanghai 200433,China)
The revolutionary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oa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re two roads explored through hardship and successfully practised by the CPC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being two critical choices and historical achievements in the ninety years of the Party.Essentially,they are different ways toward the same end.This paper analyzes their differences in aspects such as connotation of goal,path,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national condition,actual situation faced by the Party and the mission of the Party,finds out their coherence in the core of leadership,essence,ultimate goal,value orientation,soil and process of exploration,and primarily discusses their historical implications from the vision of development.
revolutionary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roa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comparative study
D23
A
1674-0599(2012)01-0065-07
2011-09-22
张云(1947—),男,江苏启东人,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通史、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国军事史、中国军事思想和军事史学理论;韩洪泉(1981—),男,山东沾化人,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训练部参谋,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军事史。
(责任编辑:赵红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