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谋幸福 为公安谋发展
——对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公安改革的几点思考
2012-01-28金伯中
□金伯中
(湖州市公安局,浙江 湖州 313000)
为人民谋幸福 为公安谋发展
——对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公安改革的几点思考
□金伯中
(湖州市公安局,浙江 湖州 313000)
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公安改革,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历史使命。为此,一要大胆解放思想,切实转变思维方式;二要注重顶层设计,全面构建民意导向警务新模式;三要高举民主旗帜,大力推进警务民主化;四要坚持文化育警,不断增强警务变革的源动力。
解放思想;公安改革;公安发展
改革是当今时代的最强音。今年是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20周年,下半年将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个历史关节点上,改革再度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和热议,也是今年全国“两会”的热门话题。前段时间,人民日报发表了《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等系列深化改革认识的文章,表明了中央对深化改革的决心。同样,公安改革也处在一个历史的关节点上。2009年以来,湖州市公安机关率先提出并实施“警务广场”战略,构建民意导向型警务新模式,得到了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孟建柱的充分肯定。民意导向如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掀起了新一轮警务变革,推动了公安工作科学发展。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公安改革,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历史使命。笔者就这一问题谈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大胆解放思想,切实转变思维方式
思想解放越彻底,变革就越深刻,行动就越自觉。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都是以思想的解放为先导的,如14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17、18世纪欧洲思想启蒙运动,带来了欧洲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体制。近代中国,孙中山倡导的“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立了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中国革命的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思想的大解放推动了经济的大繁荣、社会的大发展。就公安工作来讲,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就是要冲破那些不合时宜的思想藩篱和精神桎梏,创新思维,更新理念,使我们的认识和实践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真正把执法为民作为公安工作的根本宗旨,把人民满意作为公安工作的根本标准,把敬畏民意作为公安民警的基本态度,把民意导向作为公安民警的基本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任何一场改革,都会带来思想观念以及体制机制的激烈碰撞,也会面临各种风险和考验。为此,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很重要的是要有勇气、有定力、有智慧。
首先,要有勇气。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往往会引发人们的关注,有人谋事,有人干事,有人说事,有议论、争议甚至非议,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我们实施“警务广场”战略,构建民意导向型警务新模式,碰到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当上级要求与民意诉求出现不一致甚至相冲突时怎么办?是要奖杯还是要“口碑”,要名利还是要老百姓的满意?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时,如果总想着安身立命或者升迁去留,怕这怕那,患得患失,裹足不前,就不可能会有什么大的创新和突破。我们必须要有超越个人利益的胸怀和牺牲精神,要有革自己命的勇气和无私无畏的责任担当,只要有利于社会平安和谐,有利于维护公平正义,有利于老百姓安居乐业,就要勇于直面风险考验,大胆探索实践,努力闯出一条路子。
其次,要有定力。30多年的公安工作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确实也存在改来改去“翻烧饼”的现象,有些好的做法在轰轰烈烈一阵子后就熄火了、夭折了,没有坚持下来。我们常常讲“想明白,干到底”。想明白,就是要弄清楚这个是好东西还是坏东西?符不符合老百姓的需求,符不符合公安工作的规律,符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想明白了,认准了,我们就要心无旁骛,坚定不移走下去,不能因为有风吹草动,有各种各样的舆论和杂音就左右摇摆。邓小平同志提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提出“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孟建柱部长提出“坚持民意导向不动摇”,这就是定力。“警务广场”战略顺应人民意愿,符合公安工作发展方向,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和广大公安民警的认同,得到了各级领导、理论界、新闻界等各方面的肯定。对此,我们的态度是鲜明的,就是决不动摇、绝不松懈。全市公安机关特别是各级领导同志一定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紧紧抓住历史机遇,乘势而为,一抓到底,真正使民意导向型警务新模式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第三,要有智慧。改革不是蛮干、不是折腾。要把民意导向的美好愿景转化为客观现实,把正确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体制机制,把好的经验做法上升为制度设计,光凭一股勇气、一腔热情是不够的,还要有智慧。我们实施“警务广场”战略,构建民意导向型警务新模式,既要坚决贯彻上级的决策部署,又要顺应和满足群众的愿望诉求,让群众满意;既要坚定不移、不失时机地推进警务变革,又要千方百计争取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营造小气候,影响大环境,推动大变革;既要积极探索实践,又要加强理论研究,找到一条公安工作科学发展之路。
二、注重顶层设计,全面构建民意导向警务新模式
什么是顶层设计?“顶层设计”这一概念源自系统工程学,原本指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系统全局和高端出发,对工程的各个层次、要素进行总体构想和战略设计。后来,人们把这一理念引入社会科学领域,意在强调规划设计要突出整体战略和理性思维。为什么当前要特别强调改革的顶层设计?改革开放30多年,以市场为导向单兵突进式的改革,尽管经济得到了快速增长,但也带来了一系列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社会矛盾凸显,社会冲突频繁。强调改革的顶层设计,不仅反映了社会各界对进一步推进改革的期待,而且表达了人们对改革措施更加科学、系统、协调的一种愿望。改革的初期,我们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要“摸着石头过河”,但历经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应该到了进行顶层设计的时候了。
笔者在《警务广场──民意导向型警务新模式》一书的序言中曾讲到,几十年来,公安改革作了大量的艰苦探索,但大多局限于技术创新的范畴,属于业务手段、工作程序、工作载体的改造,缺乏系统性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任何东西如果不上升到制度建设的层面,是难以持久的。我们在实施“警务广场”战略,构建民意导向型警务新模式的过程中,就非常注重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探索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总结提炼安吉县公安局的“平安和谐大家谈”、长兴县公安局和平派出所横涧警务室的“三定”警务模式等好的做法,多次召开理论研讨会、专家论证会,围绕公安工作科学发展主题深入研究、反复论证,努力把好的做法固化、上升为警务运行的体制机制。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基本完成了“警务广场”的战略构想,初步搭建了以“一大体制”和“八大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民意导向型警务新模式的制度性框架,为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积累了一些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实施“警务广场”战略,构建民意导向型警务新模式,有一个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三个意识。
一是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的意识。县区公安机关和警种部门要自觉按照民意导向的理念和要求,建立符合工作实际、体现自身特色的具体机制,避免就事论事、零打碎敲,把民意导向体现到公安工作的各个环节,为整个民意导向型警务新模式的构建作出贡献。
二是进一步强化运作执行的意识。制度的生命在于运行。在新旧两种模式并存的“双轨制”特殊时期,我们要下大力气抓好已有各项机制的落地执行,防止“空转”,使旧模式逐步退出。与此同时,要通过运行来检验修正,发现制度漏洞,像软件程序“打补丁”一样,不断完善民意导向型警务新模式。
三是进一步强化主体意识。实施 “警务广场”战略,构建民意导向型警务新模式的主体是广大基层民警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动力来自人民群众的愿望和需求。我们要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广大基层民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释放蕴含在群众中的无穷活力,形成推动警务变革的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
三、高举民主旗帜,大力推进警务民主化
恩格斯曾经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完全有权把民主一词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党的十七大以后,我们党一直强调要更高地举起人民民主的旗帜,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扬的一面旗帜。”把党内民主当作党的生命,把人民民主当作社会主义的生命。把民主都当作我们的生命了,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事实上,“民主”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价值理念,是社会主义的政治本质。我们提出警务民主是公安工作的生命,公安机关要高举民主旗帜,这是完全符合中央精神的。但是,对于民主,当前社会上和公安内部还有一些人心存疑虑,有的认为我国的国民素质还不高,实行民主的条件不具备,民主要缓行;有的认为民主会带来政局动荡和社会混乱,影响社会安定。说到底,就是民主到底是好东西还是坏东西?在经济改革上,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解决了市场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开辟了我国经济改革全新的道路,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贡献。但是在政治改革上,核心的问题是要解决民主到底是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我认为,民主是具有普世价值的,不是西方资产阶级特有的,当然民主的实现形式因国情不同而有其特殊性。纵观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一条清晰的脉络就是“神权——王权——人权”。在原始社会,人们对春夏秋冬、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充满敬畏,形成了“万物有灵”的观念,诞生了原始宗教,依靠神灵来维护秩序;进入古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君权神授,君主的意志就是国家的法律,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专制和集权成为普遍的统治形式;进入近现代社会,天赋人权、人民主权、民主自由成为最佳的统治形式,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选择。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在推进民主政治的进程中,是自己主动走,还是人家推着走,是自己改革还是人家来革命,这是一个非常现实而又残酷的问题。我们既要谋事,也要谋势,只有把握大势,顺应潮流,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什么是警务民主?笔者在去年全市公安理论研讨会上,以《让警务民主成就公安造福百姓》为题,对警务民主化作了初步阐述,提出了决策民主化、管理民主化、监督民主化、选人用人民主化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我的理解,民意导向型警务新模式,从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其实就是一种警务民主制度,其本质是还权于民,核心是公民参与,关键是民主监督。所以,构建民意导向型警务新模式,推进警务民主化,着重是要抓好三个环节。
一是回应民意。公安机关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这是权力存在的唯一目的和归宿。因此,民意是警务决策的唯一合法性基础,群众呼声是我们的“第一信号”,回应民意是我们的第一要务。我们要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依托“警务广场”,搭建起警民交流沟通的大平台,最大限度畅通社情民意,努力把民意转化为警务决策和警务行动,从制度上保障“让民意领跑警务,让警务保障民生”。
二是公民参与。公民参与是警务民主的基本形式。让参与取代旁观,让献计献策取代抱怨,让互动合作取代对抗,我们才能形成警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警务共同体。我们要进一步增加老百姓的话语权,提高老百姓的参与度,特别是在警务决策权、执法权、选人用人权这三个公安机关核心的权力环节上,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参与权,真正使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成为公安工作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
三是民主监督。尽管我们监督手段、渠道比较多,但是最有力、最有效的是民主监督。只有人人起来监督,公正廉洁执法才有根本保障。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警务公开,全面推进阳光警务,创造条件、自觉接受群众批评、监督,真正让阳光照亮公安机关执法的每一个角落,以强有力的民主监督来保障公正廉洁执法。
四、坚持文化育警,不断增强警务变革的源动力
为什么要抓公安文化?决不是为抓文化而抓文化。去年8月第一次全市公安机关公安文化建设工作会议上,我们就明确了公安文化建设要为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服务,为广大公安民警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通过公安文化建设,要为实施“警务广场”战略,构建民意导向警务新模式提供坚实思想基础和强大精神动力。
一是培育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是兴警之魂。要实施“警务广场”战略,构建民意导向型警务新模式,首要是敬畏民意,造就一支爱民为民的公安队伍。我们是人民警察,“人民”两字绝不是装饰。如果没有对民意的敬畏感,民意可有可无,怎么能做到坚持民意导向不动摇,让民意领跑警务,让警务保障民生呢?几年来我们始终把培育和践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作为实施“警务广场”战略,构建民意导向型警务新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思想保障,作为公安队伍建设永恒的主题,持之以恒铸魂塑型。2009年以来,我们先后开展了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大讨论、“学习马长林、践行价值观、打赢安保战”、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以及“学习雷锋好榜样、争做爱民好警察”等活动,全力打造人民警察精神家园。有了这样的价值观,有了这样的动力源,我们才会努力去顺应民意,推动警务变革。
二是繁荣公安文艺。这几年,我们实施“警务广场”战略,构建民意导向型警务新模式,为公安文艺创作提供了大量生动、鲜活的素材。去年,我们举办了“警务广场·中国印”篆刻作品征集评选活动,把“警务广场”与“中国印”篆刻艺术有机结合起来,以“人民至上”、“执法为民”、“民意导向”、“敬畏民意”、“民意大如天”等为题材,大大激发了全国众多篆刻艺术家及爱好者的创作热情,征集到250余件作品,出版了《警务广场·中国印选》,传播了“警务广场”的丰富内涵,弘扬了全新的警务理念,被著名篆刻大师韩天衡称赞为“全国一个绝无仅有的创举”。今年,我们又开展了“警务广场·影像志”摄影作品征集评选活动,真实记录实施“警务广场”战略、构建民意导向型警务新模式的历程,展示“人民公安为人民”的精神风貌。我们要继续深入挖掘,充分利用“警务广场”的丰富实践,运用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努力创作出更多公安民警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公安文艺作品,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和弘扬“警务广场”。
三是深化公安理论研究。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公安理论没有大的突破,公安工作就难有大的发展和提升。我们要继续围绕实施“警务广场”战略,构建民意导向型警务新模式这个大课题,不断深化公安理论研究,努力形成民意导向警务的科学理论体系,为推动公安工作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D631
A
1674-3040(2012)03-0012-04
2012-05-18
金伯中,中共浙江省湖州市委常委、市公安局局长,本刊编委。
(责任编辑:蒋国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