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种杀菌剂对葡萄灰霉病的室内抑菌活性测定
2012-01-28刘长远梁春浩臧超群
张 鹏,刘长远,梁春浩,臧超群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推广处,辽宁沈阳 110161)
葡萄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Pers)危害花穗、果实、叶片和新梢,是我国南方露地和北方保护地葡萄生产中为害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同时,葡萄灰霉病也是一种贮藏期病害,一旦发生会造成果实变质、腐烂,致使果实丧失商品性。目前对葡萄灰霉病的流行规律缺乏系统研究,防治上主要依靠化学药剂,种植户对市场上的药剂缺乏了解,不能做到及时有效的防治。针对上述问题,该研究对7种低毒、低残留化学杀菌剂对葡萄灰霉病菌的室内抑菌活性进行测定,筛选出有较好防治效果的药剂,为葡萄灰霉病的防治提供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葡萄灰霉病菌由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园艺病虫害研究室分离、鉴定、保存。
1.2 供试药剂
供试药剂名称、应用浓度及生产厂家见表1。
表1 供试药剂种类
1.3 试验方法
1.3.1 培养基。PDA培养基: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 g,琼脂 15~20 g,水 1 000 mL。
1.3.2 试验处理浓度。药剂应用浓度见表2,另设不加药剂的空白对照,每处理3次重复。
表2 药剂处理浓度
1.3.3 含毒介质法。将溶好的培养基冷却至60~70℃,按上面所设浓度加入定量药剂,制成含有不同药量的含毒培养基。待其充分冷却后接种直径0.6 cm的上述各供试病原菌菌片,放置25℃培养箱中培养。在培养箱中培养5 d后进行调查,调查时分别测量每个处理的供试病原菌菌落生长直径,并计算抑菌率,求出直线回归方程并计算EC50值。
计算出菌丝生长抑制率。结果经SPSS软件处理,求出“浓度-对数”和“抑制机率-机率值”的回归方程及有效抑制浓度(EC50)、相关系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50%速克灵防治葡萄灰霉病室内抑菌活性测定
试验结果(见图1,表3)表明,速克灵防治葡萄灰霉病的EC50为19.715,直线回归方程为y=3.45+1.19x,从速克灵 EC50可看出该药剂对葡萄灰霉病病菌的抑菌活性较好。
2.2 40%氟硅唑防治葡萄灰霉病室内杀菌活性测定
试验结果(见表4)表明,氟硅唑防治葡萄灰霉病的EC50为708.675,直线回归方程为y=0.17+1.7x,从氟硅唑 EC50可看出该药剂对葡萄灰霉病病菌的抑菌活性较差。
表3 速克灵防治葡萄灰霉病室内抑菌活性测定试验结果
2.3 50%咪鲜胺防治葡萄灰霉病室内杀菌活性测定
试验结果(见表5)表明,咪鲜胺防治葡萄灰霉病的EC50为178.03,直线回归方程为y=1.43+1.61x,从EC50可看出该药剂对葡萄灰霉病病菌的抑菌活性一般。
2.4 70%甲基托布津清防治葡萄灰霉病室内抑菌活性测定
试验结果(表6)表明:甲基托布津防治葡萄灰霉病的EC50为1 969.017,直线回归方程为y=0.36+1.41x,从EC50看该药剂对葡萄灰霉病病菌的抑菌活性很差。
2.5 40%嘧霉胺防治葡萄灰霉病室内抑菌活性测定
试验结果(见表7)表明,嘧霉胺防治葡萄灰霉病的EC50为23.912,直线回归方程为y=3.8+0.87x,从EC50可看出该药剂对葡萄灰霉病病菌的抑菌活性较好。
2.6 80%代森锰锌防治葡萄灰霉病室内抑菌活性测定
试验结果(见表8)表明,代森锰锌防治葡萄灰霉病的EC50为407.092,直线回归方程为y=1.46+1.36x,从EC50可看出该药剂对葡萄灰霉病病菌的抑菌活性较差。
2.7 12.5%腈菌唑防治葡萄灰霉病室内抑菌活性测定
试验结果(见表9)表明,腈菌唑防治葡萄灰霉病的EC50为28.48,直线回归方程为y=2.69+1.58x,从EC50可看出该药剂对葡萄灰霉病病菌的抑菌活性较好。
图1 不同浓度速克灵对灰霉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表4 氟硅唑防治葡萄灰霉病室内杀菌活性测定试验结果
表5 咪鲜胺防治葡萄灰霉病室内杀菌活性测定试验结果
表6 甲基托布津防治葡萄灰霉病室内杀菌活性测定试验结果
表7 嘧霉胺防治葡萄灰霉病室内抑菌活性测定试验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供试7种杀菌剂对葡萄灰霉病都有抑菌活性,不同药剂之间活性存在差异。采用含毒介质法,通过对7种杀菌剂室内毒力测试,求出每种杀菌剂的毒力回归方程,以及EC50,对其毒力进行比较。其毒力大小顺序为:速克灵>腈菌唑>嘧霉胺>咪鲜胺>代森锰锌>氟硅唑>甲基托布津。
表8 代森锰锌防治葡萄灰霉病室内抑菌活性测定试验结果
表9 腈菌唑防治葡萄灰霉病室内抑菌活性测定试验结果
针对葡萄灰霉病的发生特点,在进行室内杀菌剂筛选试验的基础上,有待于在田间进一步开展药剂防治试验,以验证室内筛选试验的结果。筛选出在生产上使用效果较好的几种药剂,另外,在田间药剂使用上,应避免单一药剂的长期使用,应对几种药剂进行交替使用,避免病菌抗药性和耐药性的产生,并提前预防,结合其他调节温度和湿度的物理防治技术,以减轻该病的危害。
[1]陈宇飞,文景芝,李立军.葡萄灰霉病研究进展[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37(5):693-699.
[2]王国珍,麻冬梅,樊仲庆,等.不同杀菌剂对葡萄灰霉病的药效评价[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06(2):29-30,33.
[3]仲维华,郝寿青,唐晋英.不同药剂种类防治葡萄灰霉病药效对比试验[J].烟台果树,1992(2):27-28.
[4]邱益三,范亦刚,于树璋.葡萄灰霉病药剂防治试验初报[J].江苏林业科技,1994,21(4):37-38.
[5]沈建生,滕元文,王华新,等.施佳乐、扑海因、速克灵单用及混用防治葡萄灰霉病田间药效试验[J].中国南方果树,2005,34(6):66-67.
[6]韦发才,防治葡萄灰霉病药剂筛选试验[J].中国南方果树,2005,34(6):67-68.
[7]韦发才,田在山,杨再豪,等.葡萄灰霉病防治药剂试验[J].农药科学与管理,2005,6(10):23-24,7.
[8]陈月凤,马丽敏,高豫汝,等.几种新型杀菌剂对葡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J].南京农专学报,2002,18(2):39-40,56.
[9]范瑾秀,李姗姗,田世仙,等.葡萄灰霉病菌对不同杀菌剂的敏感性分析[A].葡萄产业化与标准化生产——2007年第十三届全国葡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