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康县的山地灾害及防治对策

2012-01-27王莉霞娄桂霞

中国水土保持 2012年4期
关键词:康县溪河山洪

王莉霞,娄桂霞

(天水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甘肃天水741001)

1 山地灾害概况

康县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的甘肃省东南部,属侵蚀剥蚀构造基岩中低山区,山势陡峭,峰峦叠嶂,森林茂密,河网密布。境内分布着大量的高陡基岩斜坡,斜坡体表层岩体风化强烈,顶部覆盖有一层厚0.5~20 m 的残坡积物,仅在县域北部部分地方有黄土覆盖。康县的山地灾害以浅层的残坡积物滑坡和基岩崩塌、崩滑及洪灾为主。由于战乱焚烧森林以及人口大量增加后毁林垦荒种地,致使部分地方成为荒山秃岭,加剧了水土流失等山地灾害的发生。特别是近年来道路修建中的路堑开挖、坡脚取土、废弃渣土堆放,形成了更多的高、陡、危斜坡体,造成了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致使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山地灾害时有发生,给当地人民的生活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山地灾害已成为制约康县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因素。

受汶川“5·12”地震影响,康县成为地震重灾区,地震引发和加剧的次生地质灾害直接威胁人口5 169 人、预测损失财产9 350万元。据甘肃省“5·12”地震灾区康县地质灾害应急排查结果,康县共有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隐患点100 处,其中滑坡49 处、崩塌25 处、地裂缝1 处、泥石流25 处。曾经遭受汶川“5·12”大地震重创至今还未痊愈的康县,又遭受到洪灾的蹂躏。2009年7月17日,一场百年不遇的大雨袭击了康县,顷刻间山洪暴发、山体滑坡,洪水携带着沙石冲向城镇和村庄,致使农田被冲、道路被毁、村庄被淹、城区被埋。据康县水文站观测,燕子河峡口段洪峰流量达到1 100 m3/s,为康县有水文记录以来所罕见。持续强降雨引发了50年一遇的特大洪灾,共导致21 个乡镇、350 个村庄计20.2 万人受灾,全县死亡1 人、受伤26 人,境内白望路、康阳路全线中断,14 条323 km 的县乡公路、178 条920 km 的乡村道路全部毁坏,电力、通信、城镇基础设施严重受损,城乡居民房屋倒塌7 332 间、受损15 896 间,农作物及特色产业受灾面积达1.597 万hm2、成灾1.341 万hm2、绝收1 373 hm2,毁坏农田3 000 hm2、蔬菜大棚41 个、蚕舍36座,受损畜禽圈舍814 间,死亡家畜846 头(只),71 万株核桃、28.5 万株花椒、1.84 万株油橄榄等经济林果树和1 120 hm2生态林遭水毁。据不完全统计,这次洪灾造成全县直接经济损失达19.68 亿元。2010年7月22日,康县连续降大雨,引发滑坡7 处、泥石流2 处。随着山地灾害发生频次的增加,山地灾害已严重制约着康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善。对山地灾害进行综合防治,可以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从而保障和推动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1]。

2 山地灾害的类型及特征

山地灾害是具有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其能量集中、破坏性大、危害严重,常造成人员伤亡、房屋田地被毁、交通通信中断,甚至可能导致水坝、山塘溃决,其危害之大已成为政府和业务部门关注的重大事情[2-3],综合整治康县的山地灾害已刻不容缓。

2.1 山地灾害的类型

2.1.1 溪河洪水灾害

溪河洪水灾害是指因洪水迅猛下泄,河流洪水陡涨来势凶猛,造成溪河沿岸农房、农田倒塌和冲毁,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和正常生产活动带来损失的最常见的山地灾害。由于用水的需求,沿河两岸多为人群的聚居地,也是最易遭受洪水威胁和发生洪灾的地区。康县受溪河洪水威胁严重的主要是西汉水康县段太石犀牛江流域、燕子河流域、三官河流域等。

2.1.2 滑 坡

滑坡是指由岩石、土体或碎屑堆积物构成的山坡体在重力作用下沿软弱面发生整体滑落的现象,多发生在坡度大于25°的斜坡上。滑坡发生时,能让山体、植被和建筑物失去原有的面貌,造成河流改道、公路中断。康县—阳坝公路、王坝—望关公路、康云公路毛垭山两侧、铜钱罗家坪—叶子坝、阳坝、杜坝铜矿采矿区、豆坪乡等是康县滑坡多发区。

2.1.3 泥石流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暴发时其浑浊的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前推后拥、奔腾咆哮而下,具有暴发突然、来势凶猛、能量大等特点,并兼具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特征,常常能掩埋掉一个村庄或城镇。康县的白云山、孙家院、罗家沟等属于泥石流多发区。

2.2 山地灾害的特征

康县山地灾害具有4 个方面的特征:①洪灾发生时来势猛、消落快、危害大。康县山高坡陡,溪河坡降大,山洪汇流快、来势凶猛,常造成溪河沿岸农房倒塌、农田冲毁。②由山洪引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发生频繁。山体滑坡、崩塌和泥石流是山区山洪灾害发生时常见的灾害类型,常伴随着山洪一同泛滥,造成人员伤亡和房屋、输电、通信、交通、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严重破坏。③发生的区域性明显,易发性强。山地灾害主要发生在山区,特别是暴雨中心极易暴发山洪灾害。④来势迅猛、成灾快。因山高坡陡,降雨会很快转化为径流,径流聚集后溪河水流流速加大,降雨后几小时即成灾,并往往引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加大了灾害的破坏性。

3 山地灾害成因分析

3.1 特殊的地形地貌是形成山地灾害的基础

康县坡陡谷深,沟壑纵横,强降雨下地表径流汇集迅速,降雨下渗少,易于形成山洪灾害。两山夹一沟的地形,使行洪断面过窄,加上河道的桥涵、路基阻水严重,公路铺设在河流的行洪区,其中有些路基与河道斜交,洪水中夹杂着枯枝败叶、柴草杂物等,堵塞桥孔和涵洞,使来势凶猛的洪流受阻,壅高水位,极易造成灾害。

3.2 大雨或暴雨是诱发山地灾害的直接原因

康县属典型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气候,温和湿润,降水丰沛,境内水系发育,坡降大,水流急,汇流时间短。年均降水量757 mm,多集中在6—10月,其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8%;在空间分布上,县境中部及南部降水量较多。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经常形成暴雨,促使山洪、滑坡、崩塌等灾害发生。

3.3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加剧山地灾害的重要因素

不少地方的干部和群众,片面地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解成新村庄建设,在溪河沿线违章建设,无序﹑无节制地开发利用行洪滩地,人与水争地,缩小了洪水宣泄和调蓄的空间;在陡坡上耕种等不科学的种植方式,尽管响应国家号召实行了退耕还林(草),但对种植的树木缺乏科学管理,有的地方使耕地变成了荒地,同时对矿产资源的乱采滥挖对山体植被造成了大面积的破坏,大量的矿渣堆放在山坡上又为泥石流的发生储备了大量的固体物质。

3.4 防灾设施薄弱是导致山地灾害发生的又一重要因素

缺乏防洪控制性工程和骨干拦蓄工程,有的小型水库年久失修、基础悬空、坝体出现裂缝等,存在着垮坝危险。基础防洪工程薄弱,在强降雨条件下必然加剧山地灾害的发生[4]。

4 防治山地灾害的对策

4.1 积极开展山地灾害监测预警

4.1.1 山地灾害雨情、水情临界值确定

参照康县历史上发生山地灾害的降雨情况,根据当地暴雨特点、地形地质条件和前期降雨量等,确定本县可能发生的山地灾害的临界雨量值为:日降雨量达到50 mm 或连续大雨3 天累计降雨量达到100 mm 为雨情的临界值,此时土体水分已充分饱和,重量增加,摩擦力减小,容易发生崩塌、滑坡及泥石流;连续下大雨2 h 以上为山洪灾害水位临界值,此时山洪有可能成灾。

4.1.2 实时监测

实时监测主要是对区域内降雨、水位、泥石流和滑坡等变化情况进行监测:①降雨由康县人工雨量观测站和水位观测点监测。②对滑坡危险区的监测,当雨量在12 h 内达到25~50 mm、24 h 内达到25~49.9 mm、48 h 内达到17~37.9 mm 时,则应加密1 倍监测。③滑坡体日变形数值达到30 mm 时,监测频率应达到每2 h 一次;日变形量达到50 mm 时,监测人员应现场值守。

4.1.3 预报预警

预报内容包括气象、溪河洪水、泥石流和滑坡等。气象信息由县气象局发布,溪河洪水信息由县水利水电局发布,泥石流和滑坡信息由县国土资源管理局发布。

预警内容包括:暴雨洪水预报信息,暴雨洪水监测信息,降雨、洪水位是否达到临界值信息,水库及山塘水位监测信息,可能发生泥石流或滑坡的监测和预报信息等[5]。

信息发布:当接到暴雨天气预报时,相关行政责任人应予以重视。当预报或发生的降雨接近或将超过临界雨量值时,应发布暴雨预警信息;当溪河上游水位急剧上涨,有可能对下游构成山洪灾害威胁时,应立即向下游发布预警信息;当出现泥石流、滑坡征兆时,应发布泥石流、滑坡灾害预警信息;水库及山塘发生溃决性重大险情时应及时发布相关信息。

4.2 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增强群众的防灾意识

部分群众对防洪抗灾尤其是防御大的山地灾害意识不强,对山地灾害的危害性认识不够,因此在发生暴雨洪灾前缺少主动躲避灾害的思想和意识:一些人在面对强降雨时不去主动躲避,而是为了保护个人财产死守家园;有的甚至在山地灾害来临时转移个人财产,或在山洪中捞取水中漂浮物,结果被洪水冲走,造成人员伤亡[6-7]。结合康县特大暴雨山地灾害的宣传,教育群众正确认识自然灾害的发生及发展,引导群众慎重选择宅基地,不能大片地将房屋建在山脚和山坡溪边,必须在避开山洪、泥石流易发区和威胁区的地方建房。同时,对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发生的条件、特征等基本常识要进行普及,让群众知道怎样预防和躲避,提高群众防灾、避灾、抗灾的能力。此外,还要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防灾意识的宣传,通过宣传,让他们率先认识并掌握山地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提高防灾抗灾的责任心和紧迫感,有力地组织群众进行防灾。

4.3 搞好山地灾害防治规划,实行综合治理

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将康县山地灾害防治规划纳入到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并付诸实施,对危害城镇、厂矿、村庄、重要设施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治理。

近期(2009—2015年)对白云山滑坡、刘坪村中院社滑坡、贯沟崩塌、水草坪不稳定斜坡、大宋家沟泥石流、白云山泥石流等险情等级为大至特大的46 处重点防治点进行勘察和治理,并对青家山滑坡、河家沟不稳定斜坡、药铺沟崩塌、长坝镇老街泥石流、王坝乡李家庄和东庄地裂缝等121 处险情等级为中等的次重点防治点进行治理。

远期(2016—2020年)对危害程度轻、险情等级小的岸门口镇何家山村滑坡、赵坝村南崩塌、青家山不稳定斜坡、云台镇火烧坝泥石流等206 处一般防治点进行治理。到2020年,全县所有威胁村庄、居民、道路的地质灾害点都将得到有效治理,使全县的生态地质环境显著好转,基本消除地质灾害隐患。

[1]解明曙,庞薇.水土保持系统工程是我国山丘区建设新农村的生命线工程[J].中国水土保持,2007(5):4-7.

[2]王礼先,王志民.山洪及泥石流灾害预报[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114-118.

[3]杨勇,张硕辅.山洪灾害的成因与防治[J].湖南水利水电,2001(2):23-25.

[4]周金星.山洪及泥石流灾害空间预报技术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1,15(2):112-116.

[5]撒爱文.甘肃省暴雨山洪灾害的防治[J].中国减灾,1997,7(4):40-41.

[6]马建华,胡维忠.我国山洪灾害防灾形势及防治对策[J].人民长江,2005,36(6):3-5.

[7]吴华林,沈焕庭.我国洪灾发展特点及成灾机制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4):445-451.

猜你喜欢

康县溪河山洪
黄钟乐·西安诗友资助康县贫困学生感赋
甘肃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优雅地表达
甘肃康县、西和手工造纸调查
四川省南充市长乐初中螺溪河
浅析甘肃省康县周家坡铜矿成矿
钟力
美丽的泗溪河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山洪灾害调查中的应用
湖北省山洪沟治理思路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