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朱德抗日战争中后期的经济思想
2012-01-27江泰然
□江泰然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江西南昌 330003)
论朱德抗日战争中后期的经济思想
□江泰然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江西南昌 330003)
抗日战争中后期,朱德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涉及到发展边区经济生产、军垦屯田、建立革命家务等方面。在与毛泽东共同指挥全国军事斗争的同时,他积极参与并领导了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提出了南泥湾政策,为边区克服严重的经济困难、实现丰衣足食作出了重大贡献。朱德抗日战争中后期的经济思想及其主张,对发展经济生产和扩大革命武装起了巨大作用。
朱德;抗日战争;经济思想;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朱德的经济思想比较丰富。抗战初期,他在《论抗日游击战争》一文中,系统阐述了抗日游击战争的五个要素,在第二个要素“经济战争”中,则阐述了抗日游击战争在整个经济战中的作用及任务,并对抗日游击队的经济问题提出了四个必须依照的原则。抗战中期,他发表了一系列涉及到发展边区经济建设及军垦屯田等方面的文章。特别是1940年5月,他从华北前线回到延安,组织领导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提出了“南泥湾政策”和“建立革命家务”的主张。抗战即将结束之际,他在党的七大上所作的军事报告《论解放区战场》中,提出了经济是政治、军事和文化的基础的思想。实践证明,朱德抗日战争尤其是抗日战争中后期的经济思想,对克服经济困难、发展经济生产和扩大革命武装起了巨大作用。
一、着手边区经济建设事宜
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顽固派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军事扫荡和经济封锁,边区财政经济状况形势严峻。1940年8月18日,中央财政经济部部长李富春在向中共中央政治局报告中央和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问题时指出:边区全年收入计800万元,而支出已达2500万元,经济非常困难。朱德回到延安四个月后看到边区的情形则是:几个月来未发一文零用,各机关、学校、军队几乎断炊。[1]P1000在这异常艰苦的条件下,朱德一方面领导军政工作,一方面着手边区经济建设事宜。
(一)深入调查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情况
鉴于形势严峻,朱德在对保卫陕甘宁边区进行军事部署的同时,对边区的经济建设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研究。中央也加强了对陕甘宁边区工作的领导,多次研究边区的财经问题。毛泽东、朱德、张闻天、任弼时等中央领导都对边区的财经问题提出了重要意见。1940年8月18日,朱德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强调指出:总的经费的解决主要靠边区增加生产和发展商业。[1]P9859月2日,他还邀集董必武、徐特立、张鼎丞、王首道、曹菊如、伍云甫以及一些负责财经工作的人员,到延安西川的裴庄、盐店子、高桥、砖窑湾、西河口、河家岔等地,视察通讯材料厂、农具厂、纸厂、难民纺织厂、卫生材料厂、第二机器厂、安塞纺织合作社。接着到杏子河川的茶坊、纸坊,视察第一机器厂、第三机器厂和八路军印刷厂。随后,又到延安以南的临镇、南泥湾、牛武等地进行视察。
朱德在视察中,每到一地,都要召开座谈会,会见技术人员,找工人谈话,询问他们的生产、学习和生活情况,帮助他们解决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对他们以创造性的劳动克服困难的革命精神,给予热情的赞扬和鼓励。[2]在第二机器厂视察时,他还观看了工人们用自己生产的枪支进行的实弹射击表演。在朱德的带领下,边区政府财政厅和中央财政经济部,分别组成了经济观察团和经济研究组,到边区各县进行农村就业、自然资源、农作物分布、畜牧业发展等多种科目的调查研究。
(二)及时提出发展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的思想主张
通过调研和考察,朱德对发展陕甘宁边区经济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撰写并发表了《论发展边区的经济建设》、《参观边区工厂后对边区工人的希望》、《完成边区1941年度财政经济计划》等文章,对边区的经济建设提出了许多重要意见。1940年12月3日,林伯渠在中共陕甘宁边区中央局召开的经济自给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说:“最值得我欣幸的是朱总司令最近曾到过我们边区各地各工厂参观过,贡献给我们很多宝贵意见,对于我们明年的生产建设是有很大作用的。”[3]
1940年9月25日,朱德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就发展边区经济问题提出了五个建议。10月13日,延安《新中华报》以代社论的形式发表了朱德撰写的《论发展边区的经济建设》。他在这篇文章中指出:发展边区的经济建设,就是巩固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后方,“也就是奠定未来的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的经济基础”。文章还指出: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使边区财政经济由半自给达到完全自给;要提高技术,发展经济,巩固边区,供给战争和人民生活需要;要积极开发边区资源,发展以纺织业和盐业为中心的工业生产。之后,他在一些会议上还号召大家都来搞好生产。
朱德精辟阐述了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的意义和任务,提出了发展经济建设的思想和主张,既符合边区当时的实际情况,又颇具前瞻性。
(三)大力倡导发展陕甘宁边区的盐业和毛纺织业
在朱德看来,发展边区经济的基本环节在于“积极开发边区的资源”。通过资源开发,建立和发展食盐、石油、煤炭、纺织业、化学业、造纸业、制药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和贸易业。[4]1940 年 11月,中共陕甘宁边区中央局采纳他的意见,作出《关于开展边区经济建设的决定》和《关于财政经济政策的指示》。
如何进行边区的经济建设?朱德提出首先要大力发展边区的盐业和毛纺织业。他指出,陕西、山西、河南等地正闹“盐荒”,只要将边区的食盐大宗输出,就能够积累经济建设资金。朱德提出的“先从盐下手”以及完成盐业开发的六条主张完全符合边区的实际,并用以指导边区的经济建设。以发展盐业为例,从1940年冬天起,经过各方努力,“盐的产量激增”既成事实。
发展纺织业是边区工业建设的中心环节。在视察高桥难民纺织厂时,朱德提出开展纺毛运动。他认为:边区有200万只以上的羊,仅绵羊每年产毛就逾250万斤,纺织出来不但可以自用,还可以出口;纺毛运动能节省大量资金,为边区奠定轻工业发展的基础。之后,边区迅速开展了纺线运动。朱德和其他中央领导人亲自参加纺线。如在枣园举行的中央机关纺线比赛中,周恩来和任弼时纺的线都得了奖,并双双获得“纺线能手”的称号。1942年12月,毛泽东在《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报告中指出:边区工业的发展,主要是由于1940年“2月间,中央提出了‘集中领导,分散经营’的方针。9月间,朱总司令提倡纺毛运动,发展了一部分毛纺织事业。许多大的机关学校部队都积极筹设工厂,派人到原有工厂学习技术,研究管理办法,奠定了1941年猛进发展工业的基础”。[5]P816
此外,朱德还提出并具体阐述了边区工业建设的方向、领导、经营管理和工资制度等问题,提出并具体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经济要公私兼顾的问题。
(四)全面阐述经济是政治、军事和文化的基础
1945年4月25日,朱德在《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中指出:“经济是作为政治、军事、文化的基础的东西。改善人民的经济生活,首先的和主要的,就是实行减租减息,而另方面,又规定交租交息,这是保证农民占人口80%到90%的解放区在经济上坚持抗战的基础。”[6]P151那么,怎样做才能保证经济这个作为政治、军事和文化的基础呢?他概括出了五个做法:一是把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挥起来,即使在敌人的不断“扫荡”下,仍能使生产不致中断。二是发动农民实行劳动互助,造成各解放区群众生产运动的热潮,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样,不但发展了农业,而且发展了家庭手工业和手工工场,走向自给自足和丰衣足食的目标。三是公营工业和工商合作事业能够获得人民真正的合作,并因此而有了发展的真正基础。四是产生了军民的生产合作,并配合了精兵简政、军队生产和节约政策来减轻人民负担,节省人力物力,以支持长期斗争,减少浪费,使民力有喘息机会,使物力得到积蓄。五是各解放区在经济上互相调剂,救灾恤邻,以克服灾荒,从而达到坚持斗争的目的。
此外,朱德在军事报告中还提出并论述了军事与政治、经济的相互关联问题。在所提出解放区八大军事任务的第六个任务中,又把经济提到一个重要的高度。他说:“准备大反攻的物质基础。全军动员起来,进行生产与节约,储蓄粮食和物资;自己努力,筹集大反攻所需要的物资。到将来集中作战之时,可以有备无患。”
朱德回到延安并由中央决定与毛泽东共同主持全国军政大计,倾注大量的心血和精力调查研究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问题,并着手边区经济建设事宜。他从边区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发展边区的经济建设”的主张,对边区发展经济生产、克服财经困难和渡过战争难关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提出屯田及“南泥湾政策”
基于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困难的现实,朱德提出军垦屯田政策。曾任陕甘宁边区政府秘书长的李维汉指出:“军队实行屯田是朱德倡导的。他从前线回延安后,非常关心部队的生产,主张以部队强壮众多的劳动力,投入到生产运动中去,以减轻人民的负担,密切军民关系,同时帮助边区的建设,也改善部队本身的生活。”[7]P546朱德还亲赴南泥湾,提出“南泥湾政策”,并组织开发南泥湾。
(一)组织并领导南泥湾的开发
屯田有军屯和民屯之分。所谓军屯,主要是指将士在驻扎的地区开荒种地。朱德自幼熟读中国文化典籍特别是兵书,对屯田的益处非常了解,这从他早年读史批语中就可以看出。比如:他在读《三国志》时所作的眉批“乱世有大志无力者,均远避,养力以待,后多成功”、“留薪办法”、“此时方得根据地可为(谓)差矣”,说明了他对积蓄力量、军垦屯田以及建立稳固的根据地十分重视。这些读史眉批,对他在抗日战争时期选择南泥湾来屯田有着很大的借鉴作用。
南泥湾地处延安东南,当时的情形是人烟稀少、土地荒芜。1941年初,朱德去勘察时只找到两个破旧窑洞作为住宿之地。正如他在《游南泥湾》诗中所写的那样:“去年初到此,遍地皆荒草,夜无宿营地,破窑亦难找。”[8]P89不久,他率领中央直属财经处处长邓洁、359旅718团政委左齐以及技术干部多人,再次赴南泥湾实地勘察,并访问当地老农,对南泥湾开垦作了详细的调研。
1941年3月中旬,朱德命令八路军120师359旅开赴南泥湾,实行军垦屯田。5月,朱德在359旅旅长王震陪同下来到南泥湾视察,在听取718团对开发南泥湾的意见时指出:“南泥湾就是你们的家,你们好好地安家立业吧!”[9]P286同时,他还阐述了屯田政策的重大意义,并鼓励大家把生产运动搞起来,做到生产自给和丰衣足食。6月20日,朱德给718、717团的领导写信,信中要求其以长远的眼光认识“军垦屯田”的重要性,强调开发南泥湾“不但解决了目前自给自足的生活,并且也为边区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将来即是国家一部分优良的产业”。他要求这两个团抓住目前开荒将告结束的机会,建立起畜牧业、运输业、手工业和商业,“在生产运动中建立起永久的基础”。叮嘱团领导,在生产建设中,每月要有总结,除向旅部报告外,还要向中央军委和他“做书面的或口头的系统报告”。[10]P2247月,朱德再次到南泥湾视察。他在炮兵团驻地陶宝峪对指战员讲话时指出:蒋介石把胡宗南的兵力部署在陕甘宁边区周围,枪口对着我们。不仅不发经费,还实行经济封锁,企图把我们困死、饿死在边区。红军、八路军从来没有向困难低过头。去年我们一面防守,一面生产,一面训练。今年更要大开荒,大规模搞农业生产。你们的任务是屯垦。要求你们今年粮食自给自足,明年耕二余一,向边区政府交公粮。我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二)热情赞扬南泥湾开发的成绩
在朱德的亲自组织和领导下,南泥湾开发成绩显著,仅第一年的农业就取得了好收成。在中共西北局高干会议上,朱德指出:一年多的生产运动取得很大的成绩,解决了经济上许多困难问题。718团在将下种时才去开荒,但是现在收割的粮食至少够半年吃。717团去得比较早一点,他们一年的收获就可以把家务建立起来。[11]P6201942年4月中旬,朱德到南泥湾视察农场、工厂和从事生产的359旅等部队,热情赞扬南泥湾建设搞得好,是“陕北的江南”。7月,朱德邀请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续范亭同游南泥湾,当看到庄稼长得好、丰收在望时,他感慨万千,并赋诗一首《游南泥湾》。经过一年多的开发建设,昔日“遍地皆荒草”的南泥湾,如今变成了“有似江南好”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据1943年2月3日的《解放日报》报道:到1942年年底,359旅已经开发了2.5万亩土地,解决了一部分粮草及各种用品;建设了各种工业,如纺织、肥皂等共约10种;饲养了600多匹运输牲口并建立了47个骡马店;除粮食外,1942年全部开支自给67.55%,其中经常费自给96.16%。这则报道表明:359旅一年里所取得的成绩非常大,被中共中央西北局称为“发展经济的先锋”,受到隆重嘉奖。
到了1943年,359旅全年开荒种地达10万亩,产粮1.2万石,实现了粮食、被服、经费、肉菜全部自给;其他部队开荒20多万亩,产粮3万石,很好地解决了部队的给养问题。“南泥湾果实累累的金秋,都是在朱总司令亲自指挥下辛勤耕耘的报酬。”[9]P291
(三)军垦屯田及南泥湾开发的意义
南泥湾开发是“军垦屯田”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朱德提出的“军垦屯田”政策和亲自领导的南泥湾开发建设意义重大。1941年11月1日,朱德在中共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作报告时指出,保卫边区,还要调队伍来,但队伍来多了没有饭吃,怎么办?在南泥湾看出了办法,这就是屯田。屯田的办法以后还要用,要把南泥湾建设好。1942年1月20日,他在中央军委后勤部经济建设部干部会议上讲话时指出:南泥湾农场是很有希望的,但是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忽视了它。10月19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开幕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我们的军队将来要采取朱总司令提出的“南泥湾政策”,开荒生产,建立工厂,减轻人民的负担。[12]P408-409朱德在这次会议上进一步阐明了实行屯田和“南泥湾政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指出了军队在南泥湾开荒所取得的巨大成绩。他说:军队开工厂、办农场,直接参加生产,有没有成绩呢?成绩相当大,这叫屯田制度,古时候有过的。现在这种环境逼得我们搞屯田运动,并且已经发生了效力,今后还要搞下去。边区有的是土地,只要这样做,自己就能解决自己的问题。[11]62412月25日,朱德在西北局高干会议的讲话中,又提到了“南泥湾政策”。讲话既分析了为什么搞“南泥湾政策”,又指出了“南泥湾政策”所带来的积极作用和实际效果。这次西北局高干会议开了三个月,期间12月12日的《解放日报》还发表了《积极推行“南泥湾政策”!》的社论,指出:“经过披荆斩棘,耕耘种植,今天的南泥湾,已成了‘陕北江南’。于是,‘南泥湾政策’成了屯田政策的嘉名,而这个嘉名永远与朱总司令的名字联在一起。”社论还号召边区各部队都像359旅一样,执行朱总司令的“南泥湾政策”,“在边区各军驻地,都建设起自己的南泥湾”。1942年12月21日,贺龙在陕甘宁边区党的高干会议上传达毛泽东《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前六部分时说:359旅坚决地执行了我们总司令的生产思想、建设根据地的思想、南泥湾政策,部队除粮食外,82%是自己弄来的。[1]P1120
南泥湾这一屯田典型,促进了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的发展。由于经济情况好转,1942年12月26日,朱德、彭德怀下令改善将士的生活,规定从1943年1月1日起,每人每日增发食油二钱,每人每年发洗脸手巾二条,津贴费一律增发五角。[13]朱德提出的“军垦屯田”政策和领导的南泥湾开发等大生产运动,为陕甘宁边区克服严重困难、壮大经济实力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三、号召建立革命家务
在着手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事宜的过程中,为了克服严重的经济困难、渡过战争危机和实现生产发展,朱德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屯田及“南泥湾政策”。在领导南泥湾开发建设的同时,他又号召“建立革命家务”和大力推动生产竞赛运动。这可以说是朱德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又一重要经济思想。
(一)提出“建立革命家务”
朱德在组织领导和部署开发南泥湾的同时,还提出了“建立革命家务”的思想。朱德1941年6月20日给359旅718团、717团领导人写的长信,应该是他提出“建立革命家务”的第一篇重要文献。[4]他在这封信中指出:你们建立的家务,虽然是你们经营的,同时也是国家经营的。我们是共产党,要时时刻刻想着为国家建立一个很大、很好的家务,不要忘了整个人民的利益。在此前后,朱德还在各种会议上及时提出发展经济的主张,并具体指导经济工作。
家务是革命的“武装”,没有革命“武装”,就无法进行革命战争和再生产。1943年5月1日,朱德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建设革命家务》一文,主要从工业建设方面阐述了“建立革命家务”,并着重指出了生产是边区的中心任务。他指出:我们的工厂是大家自己劳动的结果,因此它不是任何个人或部门的私产。它是抗日政府的工厂,革命人民的共同家务。全厂职工,从厂长到工人,上上下下,大家都负有当家人的责任,把这份革命的家务搞好。以恒心来治恒产。[14]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朱德对于将来把家务做大做强表现出了深谋远虑。6月28日,他在给任弼时的信函中就指出:边区财经问题成为我党目前最中心工作。延安的生产运动不能满足于本身的丰衣足食,还必须支援各方。并强调指出:虽然我们今年的经济已得到丰衣足食,但切不要以此为满足,不要因胜利而冲昏了头脑,“不去建立大家务,只顾目前的消耗,那是不对的。我们一切经济事业,都应破除一切障碍向前进。”[1]P1134
1944年4月8日,朱德在陕甘宁边区高干会上作了《生产运动与财经问题》的讲话,论述边区的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财政、金融等问题,提出:我们要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生产关系,我们是公私兼顾,大公家发展了,小公家也发展了,私人也发展了,那我们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就上了轨道。[1]P1158-11595 月 10 日,他在边区工厂职代会上指出:既要建立公家家务,也要建立私人家务。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家务有两个组成部分,一部分是公家的家务,工厂即其中之一;一部分是私人的家务,这就是每个人的家庭。我们对这两种家务,采取公私兼顾、但必须是先公后私的方针。我们的生产运动,不仅要为公家建立家务,而且要为个人建立家务。在这里,朱德阐明了革命家务的组成部分及其建立的意义。
(二)以生产竞赛运动加快“建立革命家务”
1943年3月1日,朱德电令陕甘宁边区各部队,积极响应延安劳动英雄开展生产大竞赛运动的倡议,认真发现部队中的劳动英雄,以作为竞赛运动的中心环节,并由此而广泛地开展群众性的劳动竞赛。要求各部队要自行筹划,广泛发动个人同个人、单位同单位的相互竞赛,其成绩核算办法,将以劳动力和生产粮食之多少作为评判标准。当得知延安、安塞两位劳动英雄向359旅提出开展生产竞赛时,朱德又电令359旅和边区部队积极应战,并说:八路健儿都是劳动人民子弟,部队中劳动英雄一定很多。王震遵照朱德指示,领导部队开展生产竞赛运动,取得了显著成绩,加快了建立革命家务的步伐。
在生产竞赛全面启动的时刻,围绕“建立革命家务”问题,朱德先后在各种大会上讲话。如1943年2月26日,他在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直属机关召开的生产动员大会讲话中,号召建立共产主义的革命家务。3月2日,他在陕甘宁边区工厂厂长会议上指出:工厂必须发展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厉行节约;而要做到这些,中心环节在于加强教育,使人人都有主人翁的感觉,并在生产竞赛运动中“建立革命家务”。“须知革命的家务,是老实、坚固与经用,不是自欺欺人,要建设永久的基础,一劳永逸。”[15]3月4日,他在延安各机关、部队、学校召开的生产总动员大会上,又强调要建立和保持革命的家务。
(三)“建立革命家务”的成绩与影响
1944年1月25日,李富春在中共中央直属单位生产运动总结会上的讲话中指出:1943年的生产贯彻了广大群众自己动手和农业第一的方针。这样,就产生了两个方面的结果。一方面,把“丰衣足食”的口号变成了实际,另一方面,“建立革命家务”的口号也成为现实。[16]P24
同毛泽东提出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一样,朱德提出的“南泥湾政策”、“建立革命家务”,对陕甘宁边区的生产产生了巨大影响。林伯渠指出:“我们的军队,去年坚持南泥湾政策与农业第一的方针,共开荒30万6千亩,几达群众开荒总数1/3,超过原定计划(各旅)最低10%,最高156%。其中以359旅开荒最多,共开了10万亩,收细粮2 万石,做到全部自给。”[17]P61944 年,边区军队种植谷物达到83万亩,产粮9万余石,其他副业收获亦值粮20余万石。[18]P15
经过边区军民的共同努力,边区经济建设成绩喜人。(1)粮食产量方面:1943年,边区产粮184万余石,余粮22万石;而到了1944年,边区产粮200万石,余粮73万石。(2)棉花种植方面:1943年为15万余亩,生产棉花可供边区需要的一半以上;1944年“边区植棉30万亩,收净花300万斤;明年计划增加棉田至40万亩,逐渐达到自给。”[19](3)工业生产方面:各种企业都得到了发展,化学、被服、印刷、煤炭等厂发展较快。到1942年底,边区就做到了主要必需品的半自给自足。(4)军民生活方面:军民收入有所提高,生活也不断改善;机关、部队、学校建立了公家家务,工人、军人和学校人员建立了私人家务。1944年12月5日,林伯渠在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第二次大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三年来,边区的内部生活也起了显著变化,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都有显著的进步和发展。”[20]
朱德在陕甘宁边区生产竞赛运动中,多次强调“建立革命家务”的主张,其实就是要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以“建立革命家务”这一目标来引导生产竞赛运动,同时又以生产竞赛运动来加快革命家务的建立。[4]他的这种主张,给陕甘宁边区生产竞赛运动以重大的影响和有力的推动。可以说,朱德为“建立革命家务”殚精竭虑,作出了独特贡献。
朱德抗日战争时期的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抗战中后期,而抗战中后期的经济思想又主要体现在延安之际。朱德作为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主要领导人之一,在抗战初期,就提出了经济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的观点;在率领八路军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反动武装的同时,还领导军民进行根据地建设和发展生产运动,其卓越功绩已为世人所称道,并载入中国革命史册;在党的七大上的军事报告中,他所提出并阐述的经济与政治、军事的相互关系问题,已成为党和军队的重要历史文献。朱德是当之无愧的经济实践家。总之,抗日战争时期特别是抗日战争中后期,朱德的经济思想与人民军队的建设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密不可分,具有显著的理论性与实践性。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朱德年谱: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2]米世同,张志强.朱德对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的贡献[J].延安大学学报,1983(2).
[3]林伯渠在经济自给动员大会上的报告[N].新中华报,1940-12-19.
[4]高尚斌.朱德与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J].中共党史研究,2007(2).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合订本)[M].哈尔滨:东北书店,1948.
[6]朱德.朱德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7]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
[8]朱德.朱德诗词集: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9]马兴.屯田垦荒度时艰[A].回忆朱德编辑组.回忆朱德[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10]中央文献研究室二部.朱德自述[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7.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朱德传(修订本)[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13]朱彭总副司令关于将士生活通令增发给养[N].解放日报,1942-12-28.
[14]朱德.建设革命家务[N].解放日报,1943-05-01.
[15]工厂厂长联席会议开幕朱总司令指示工业建设方向[N].解放日报,1943-03-03.
[16]李富春.1943年生产运动的基本总结[A].李富春选集[C].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2.
[17]林伯渠.边区政府一年工作总结[A].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8辑[C].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
[18]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集:第10辑[C].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1.
[19]边区展览会开幕 各项建设大有进步[N].解放日报,1944-12-27.
[20]林伯渠.边区民主政治的新阶段[N].解放日报,1944-12-08.
On Zhu De’s Economic Thought in the Mid and Late Period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JIANG Tai-ran
(Department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on Party History and Party Building,Party School of the CPC Jiangxi Provincial Committee,Nanchang,Jiangxi 330003,China)
In the mid and late period of the Anti- Japanese War,Zhu De published a series of papers involving topics such as developing the economy and production of border areas,reclaiming wasteland by the army,establishing domestic affairs of revolution,and so on.At the same time when directing the military struggle through out the country together with Mao Zedong,he actively participated in and led the economic construction of Shaanxi-Gangsu-Ningxia border area,brought forward the Nanniwan Policy,and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overcoming of severe economic difficulties and acquisition of adequate food and cloth in the border area.Zhu De’s economic thoughts and propositions in the mid and late period of the Anti- Japanese War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developing the economy and expanding the armed forces.
Zhu De;anti-Japanese war;economic thought;contribution
D23
A
1674-0599(2012)03-0062-07
2012-02-21
江泰然(1963—),男,江西鄱阳人,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教授,从事中共党史和中共领袖人物生平思想研究。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朱德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研究》(项目编号:06BDJ017)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赵红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