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呼伦贝尔地区少数民族的音乐传承途径
——以达斡尔族民歌为例

2012-01-27田晓琴

中国科技信息 2012年10期
关键词:达斡尔达斡尔族呼伦贝尔

田晓琴

呼伦贝尔学院,内蒙古 呼伦贝尔

简析呼伦贝尔地区少数民族的音乐传承途径
——以达斡尔族民歌为例

田晓琴

呼伦贝尔学院,内蒙古 呼伦贝尔

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是呼伦贝尔地区的“三少民族”,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民族文化,为美丽富饶的呼伦贝尔增添了色彩。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同化也在加剧,少数民族在自身经济文化发生改变的过程中,使原本相对保存较好的民族民间音乐渐渐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如何让这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发展与下一代的教育密切相关,在进行基础教育的前提下,挖掘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巨大价值,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以呼伦贝尔地区少数民族之一的达斡尔族为例,简述达斡尔族民歌的特点、价值以及对其在该地区中小学音乐课堂中的现状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如何让少数民族音乐在当地中小学课堂中得以传承。

音乐教育;达斡尔族民族音乐;传承

1 达斡尔族民歌简介

1.1 达斡尔族简介

作为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的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爱辉、嫩水两岸及呼伦贝尔、新疆塔城等地。“达斡尔”意即“开拓者”。据史学家考证,达斡尔族起源于大兴安岭南麓的洮儿河,属于辽代契丹的后裔。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关于保障一切散居的少数民族成分享有民族平等权利的决定》,在1956年4月,国家正式确认达斡尔族为中国的一个单一少数民族,并统一书写为“达斡尔”。

智慧、勤劳、勇敢、善良的民族达斡尔族,他们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朴素地描绘着历史,热情地书写着文化,真实地构建着和谐,创造出灿烂的文明。广阔天地,北疆风雪铸就了他们刚毅果敢、热情豪放的性格;山川河流,千里沃土培养了他们睿智率真、粗犷泼辣的品质。达斡尔族的物质生活、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中所表现的正是这种农、牧、渔、猎多种文化兼容的特点。达斡尔族人民勤劳朴实,能歌善舞,祖祖辈辈创造出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文化。

1.2 达斡尔民歌简介

达斡尔族民歌与其他各民族民歌一样,都是劳动的产物。最原始的民歌只不过是应和劳动的呼声而已。最初表现只是劳动中的韵律和节奏。随着劳动生活的不断丰富,简单的呼声已经不能够准确地表达达斡尔族先民的思想感情,因此,有一定实质的呼声开始出现。同时,大自然中猛兽的浑厚呼啸,百鸟的婉转鸣叫,流水的潺潺不息,一切美妙的音响使他们对音律产生了兴趣,萌生出模仿和艺术再加工的动机,从而出现了真正的歌唱。总之,达斡尔族先民在古代的艰难生存中,他们劳动和收获的快乐以及对万物生灵的敬仰等导致了民歌的产生。

达斡尔族民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它犹如一幅有声的画卷,真实地记载着达斡尔族的历史、风情,反映了达斡尔族人民的心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本民族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达斡尔族民歌融思想性与艺术性为一体,丰富多彩,风格独特,达斡尔族的民歌可分为四大类:扎恩达勒、鲁日格勒、乌春、雅德根伊若。

(1)“扎恩达勒”是一种类似山歌体裁的民间歌曲,是人们在野外劳动、生活中,见景生情的即兴之作,曲调优美、高亢。

(2)“鲁日格勒”是达斡尔族民间舞的统称,它以女子(年长妇女较多)双双对舞的表演形式出现。

(3)“乌春”是唱诵体的达斡尔诗歌,它由歌词和乐章两部分组成。题材多为表现劳动生活、寓言故事、风俗习惯、爱情传说等。

(4)“雅德根伊若”是一种萨满歌曲,音调具有一定的特色。过去的达斡尔人普遍信奉萨满教,一旦生病,即请雅德根(萨满)祭神治病。主祭雅德根领唱祭词时,一至数十人伴唱。

达斡尔族民歌,是一种记载达斡尔族的历史、风情、反映人民心声的音乐形式,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生产生活方式,既影响了当地民族的传统音乐风格,同时又成为表现其传统音乐内容的源泉。然而达斡尔族民歌音乐艺术在当代发展的现状面临着失传的困境。造成达斡尔族民歌音乐贫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呼伦贝尔地区经济的发展,当地的达斡尔族人民告别了农耕、渔猎、游牧生活,一些反映农耕、渔猎、游牧生活题材的民歌也随着达斡尔族生产和经济的发展消失了;其次,达斡尔族语言面临濒危的状态,也导致了达斡尔族民歌音乐艺术在传承上的困境;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很多传统的民俗事项正在逐步消失,使达斡尔族传统文化受到冲击。这些都对达斡尔族民族音乐在新时期的传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 达斡尔民歌在音乐课堂中的现状

传统的达斡尔族民歌作为达斡尔族口头流传的艺术形式,在过去是达斡尔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但是据实际调查发现,就呼伦贝尔地区而言,目前为止在达斡尔族中能唱“乌春”和“雅德根伊若(萨满)”歌曲的艺人几乎已经没有了,只有流传最为广泛的个别“扎恩达勒”和“鲁日格勒”歌曲。

通过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的调查统计来看,中小学音乐教材实际情况如下:小学音乐教材中少数民族歌曲、乐曲只占全曲目的9.1%,而中学音乐教材中少数民族歌曲、乐曲只占全曲目的4%。中小学音乐教材的少数民族歌曲包括: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傣族、彝族、塔吉克族等其他民族歌曲。其中不含达斡尔族民歌。目前呼伦贝尔地区达斡尔民歌教学资源(曲谱、音频资源等)都是音乐教师自己进行收集、筛选的。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中小学音乐教师都要以完成基础教育教学任务为主,往往无暇顾及对学生进行本土民间音乐文化的教育,而基础教材中又没有这方面的涉及,造成教师对学生进行本土民族民间音乐传播方面的普遍缺失,虽然有少部分教师已经将达斡尔族民歌带入课堂,但由于教学时间、教学资源、教师自身素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局限,致使学习材料不够全面、教学手段不够丰富,只能对广为流传的个别曲目进行教唱和欣赏。通过听课发现,教师们在教学中运用最为频繁的达斡尔族民歌曲目有:达斡尔族鲁日格勒歌曲《五样热情的歌》、扎恩达勒歌曲《映山红花满山坡》等个别歌曲。对于其它同样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达斡尔族民族特色的歌曲很少涉及,而且就该地区总体情况而言依然没有得到音乐教师的广泛重视。在呼伦贝尔地区中小学的课余文艺活动中,对少数民族音乐题材的接触还是比较频繁的,但就达斡尔族和该地区三少民族中的另外两个民族而言,在总体上所占比例很小。同样的,只是涉及最为广泛流传的个别音乐作品,演绎形式一成不变,很多情况下教师只是组织学生排练、完成作品,而很少对学生讲解该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等有关的民族民俗知识。因此,这样一来就很难使学生对自己家乡的达斡尔族民间音乐、民族文化有更深层、更广泛的了解很认识。

以上现象在呼伦贝尔地区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普遍存在。但是在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以及其他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相对密集的旗县乡镇,由于民族语言保存较完整、民族气氛较浓郁以及家庭中民族文化的影响,所以,较其他少数民族聚居相对较少的地区而言,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传承情况更好一些。与此同时,在呼伦贝尔地区的民族中小学中,由于少数民族教师和学生比例相对较大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氛围,所以使之较其他普通汉授中小学的民族特色也更为突出。如:海拉尔区呼伦小学、鄂温克旗民族中学、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民族实验小学等。但是就整个呼伦贝尔地区的民族文化教育与传承情况来看,这些都是个别的、片面的、不具有普遍性。

3 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如何使达斡尔民歌得到传承

3.1 教师要重视民族文化遗产在民族地区的保护与传承

教师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力量,教师的参与程度直接决定着民族文化传承和民族文化课程建设的成败。随着素质教育的提高和实施,中小学音乐教育也逐渐从教育的从属地位走出,并日渐被众多的有识之士认定。由于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当代音乐教育的传承有着本质的区别,各中小学还没有真正意识到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文化价值,另外对少数民族音乐的研究还处在一个理论思辨的层面上,缺少实质上的研究,这一切都制约了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要使少数民族音乐得以传承,就必须从中小学音乐教育入手。

我们试想一下,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语言、歌曲、舞蹈等文化因素,它自然也就没有了自己民族的特色,渐渐地被其他民族同化,最终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假设所有民族都如此,那就会让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也失去特色,没有自己的特色,就很难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甚至消失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对于我们民族的生存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呼伦贝尔地区是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地之一,达斡尔族的民族特色也是呼伦贝尔的特色,拥有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值得该地区人民骄傲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步,民族同化也渐渐加剧,一些传统的民间艺术面临失传、消亡。所以,达斡尔族民歌在下一代身上得以继续传承和发展,是该地区音乐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应重视起来,共同将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3.2 运用多种方式、多种角度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达斡尔族民歌得以传承和发展

达斡尔族民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针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兴趣选择具有典型民族特色、意义积极、旋律优美动听、歌词富有寓意的歌曲进行教唱教学,如达斡尔族扎恩达勒歌曲《映山红花满山坡》、《好看》,鲁日格勒歌曲《五样热情的歌》、《农夫打兔》等歌曲进行教唱。

但是由于受教学资源条件、教师自身素质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很难使学生全面的、系统的对达斡尔族民间音乐进行充分的掌握,所以基于以上因素,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针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适合的歌曲进行教唱,还可以把另外带有浓郁特色的民歌、舞蹈作品、器乐作品作为欣赏课来进行教学。

例如,在达斡尔族民间有一种乐器,称为“木库连”,汉译为“口弦琴”。以铁片为琴架,中间嵌薄钢条片为簧片,放在唇齿之间,用手指有节奏地弹拨簧片尖端发出乐声,木库连的音量微弱,音域也较窄,但音乐柔和,能吹奏多种曲调,颇为达斡尔人所喜爱,达斡尔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之一。但它是很少见的一种乐器,能够演奏的能更是寥寥无几,如果我们通过图片、音乐等资源进行欣赏课教学就可以摆脱很多的局限,也可以在不同角度使学生对达斡尔族民间艺术进行了解,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另外,我们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应从少数民族文化背景教育入手,而不能只把教唱几首少数民族歌曲作为一个了解民族的主要依据。在教学中,要把民族传统音乐放置于各自的文化背景中,从而让我们的学生真正了解各族的历史、民俗、禁忌、宗教传统、经济发展状况等等。增强对本土民间艺术文化的认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组织学生参观当地达斡尔族博物馆、民俗馆等,亦可带领学生观看当地民族歌舞团、乌兰牧骑、文工团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演出。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总之,让这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发展与下一代的教育密切相关,如何才让能够让达斡尔民歌得到传承和发展,应在进行基础教育的前提下,挖掘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巨大价值,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肯定少数民族音乐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使之在喜爱达斡尔民族音乐的同时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1]赵红柔,彩虹.呼伦贝尔歌曲集锦.内蒙古文化社,1997年7月.

[2]赵秀彦.论黑龙江流域达斡尔族民歌的衍变与传承,2010年5月.

[3]张天彤.达斡尔族传统民歌的调查与研究报告,2010年2月.

[4]莫久愚.达斡尔族研究.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

[5]赵淑萍.浅淡少数民族音乐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2000年12月

10.3969/j.issn.1001-8972.2012.10.105

田晓琴 女 达斡尔族 1960年9月出生 呼伦贝尔学院音乐学院讲师 内蒙古音乐家协会会员 呼伦贝尔市音乐家协会会员 中国少数民族声乐学会会员研究方向:声乐教学与演唱。

猜你喜欢

达斡尔达斡尔族呼伦贝尔
醉美呼伦贝尔大草原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达斡尔语研究概述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辽金时期的达斡尔族先人——“达鲁古”
舌尖上的呼伦贝尔
来自呼伦贝尔大地的自然之歌——记达斡尔族词作家 诺敏
达斡尔族传统利用野生生物资源的乡土知识研究
闫锡聪
达斡尔族民歌进入当地高校课堂的形式及影响
抗联三支队与达斡尔等少数民族的深厚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