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史话·芜菁甘蓝
2012-01-27张德纯
中国蔬菜 2012年19期
张德纯
蔬菜史话·芜菁甘蓝
张德纯
芜菁甘蓝,学名Brassica napobrassiam i l l.,别名洋蔓菁、洋疙瘩、洋大头菜等。芜菁甘蓝是芜菁和甘蓝杂交形成的后代,原产于地中海沿岸及瑞典等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已有栽培。经过不断的杂交和选育,逐渐形成了具有肥大根部的栽培种。在欧洲,直至17世纪才把芜菁甘蓝当作一种独特的蔬菜食用,18世纪传入法国,有黄肉和白肉两种,其后传入英国和美国。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传到中国和日本,据清末农工商部有关农事试验场的档案资料: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朝驻德国外交大臣孙宝琦经由德国引入芜菁甘蓝,当时因其根部尾端长在土中而呈白色,其上端长出地皮而呈紫红色,故称其为“白头小芜菁”。20世纪初,我国东北地区又由前苏联引入,故将芜菁甘蓝采用俄文名称的音译,称其为“卜留克”。芜菁甘蓝的另一俗称“土苤蓝”则是以球茎甘蓝的别称“苤蓝”为参照物而命名的,以苤蓝比喻其形,加以土”而表明食用其地下根。
芜菁甘蓝的现代类型出现后(欧洲人称之为瑞典芜菁),牧场主们发现它是比芜菁更富有营养的饲料(芜菁甘蓝大约含有50%以上的干物质)。而且,芜菁甘蓝在越冬贮存方面比芜菁更好,因此芜菁甘蓝在北欧成为一种重要的饲料。
芜菁甘蓝在中国栽培历史较短,品种较少。主要品种有上海芜菁甘蓝、南京芜菁甘蓝和云南芜菁甘蓝。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