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木兰”原植物考释

2012-01-27廖文芳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12年4期
关键词:木莲李时珍肉桂

廖文芳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1)

特定区域内的植物名称虽然历代相传,但因为一些历史原因,对某些植物的认识与命名也会出现断层现象。如木兰作为古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建筑及药用植物,学界对其究竟为何种植物仍多有异议。日本学者森立之[1]根据历代本草著作考证为樟科樟属肉桂组植物天竺桂(薮肉桂,Cinnamomum pedunculatum Nakai),夏纬瑛[2]根据《证类本草》中插图考据为樟科植物中的一种,但都没有引起学界的重视。植物学界[3—4]认为古书中“木兰”为今木兰科植物木莲(Mnaglietia fordiana Oliv.)或玉兰(Magnolia denudate Desr.),药学界[5—6]认为是今木兰科植物紫玉兰(Magnolia liliflora Desr.)。台湾学者潘富俊在他的著作《楚辞植物图鉴》[7]中认为是木莲(Manglietia fordiana Oliv.)或玉兰。祁振声认为是今木兰科木兰属武当木兰(Magnolia sprengeri Pamp.)[8—9]。冯广平等认为是木兰科木莲属红色木莲(Manglietia insignis Bl.)。[10]本文试由梳理史料入手对古代歌赋及本草著作中的“木兰”进行考释,不当之处,请方家批评指正。

文献记载中木兰最早为人们认识和利用在战国时期。屈原《九章》:“葛藟虆于桂树兮,鸱鸮集于木兰。”王逸注曰:“言葛藟恶草,乃缘于桂树;鸱鸮贪鸟,而集于木兰。以言小人进在显位、贪佞升为公卿也。”[11]屈原《离骚经》:“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王逸注曰:“木兰去皮不死,宿莽遇冬不枯。屈原以喻谗人虽欲困已,已受天性,终不可变易。”[12]《三辅黄图》则记载,阿房宫前殿以木兰为梁,磁石为门[13]。司马相如《长门赋》也说“刻木兰以为榱兮,饰文杏以为梁”。李善注曰“木兰,似桂木。”([12],228页)阿房宫和长门宫为秦汉时的皇家宫殿,极尽奢华,木兰作为其建筑材料之一,说明了在当时是非常名贵的木材。《述异记》中记载:“木兰川在浔阳江中,多木兰树。昔吴王阖闾植木兰于此,用构宫殿也。七里洲中有鲁班刻木兰为舟,舟至今在洲中,诗家云木兰舟出于此。”[14]吴王阖闾种植木兰用来建造宫殿,鲁班在七里洲用木兰来造船。后来,诗歌中多用木兰舟比喻华美的船只。

木兰的皮和果实还可以食用。司马相如《子虚赋》:“其树楩柟豫章,桂椒木兰,檗离朱杨,樝梨梬栗,橘柚芬芬。”郭璞注曰:“木兰,皮辛可食。”([12],120页)左冲《蜀都赋》:“其树则有木兰梫桂,杞櫹椅桐,椶枒楔枞。”刘渊林注曰:“木兰,大树也。叶似长生,冬夏荣,常以冬华,其实如小柿,甘美,南人以为梅。其皮可食。”([12],76页)据郭璞和刘渊林的注释,木兰为常绿大乔木,常在冬天开花,皮辛香可食,果实形状类似柿子,但比它小,其皮辛香可食用。

除此之外,木兰还具有非常重要的药用价值,也是一种好的香料,古代本草著作也对其进行记载。《神农本草经》载:“木兰,上品,味苦寒。主身大热在皮肤中,去面热,赤疱,酒皶,恶风瘨疾,阴下痒湿。明耳目。一名林兰。”[15]《名医别录》则将木兰列入中品,“木兰,无毒,主治中风,伤寒,及痈疽,水肿,去臭气。一名杜兰,皮似桂而香。生零陵及太山,十二月采皮,阴干。”[16]

如此名贵的木兰究竟为何种植物呢?根据古人的描述可以清楚地了解木兰的各种性状。陶弘景注《神农本草经》中“木兰”条下曰:

零陵诸处皆有,状如楠树,皮甚薄而味辛香。今益州有,皮厚,状如厚朴,而气味为胜。故《蜀都赋》云:“木兰梫桂也。”今东人皆以山桂皮当之,亦相类。道家用合香,亦好也。[17]

零陵即汉时的零陵郡,包括今湖南南部和广西北部。楠树即楠木,樟科植物楠属,主干直且粗大,古时帝王常用来制作棺木及修建宫殿。据陶弘景,木兰状如楠树,即木兰为高大乔木,主干粗大且直。东人把山桂皮当作木兰皮,陶弘景认为山桂与木兰是一类的植物。

宋掌禹锡《嘉祐本草》进一步阐述了辨别木兰的关键性特征,即叶有三道纵文:

谨案蜀本图经云:树高数仞,叶似菌桂叶,有三道纵文,皮如板桂,有纵横文。今所在有。三月、四月采皮,阴干。[18]

宋代唐慎微《证类本草》木兰条引《图经本草》云:

木兰,生零陵山谷及泰山,今湖、岭、蜀、川诸州皆有之。木高数丈,叶似菌桂叶,亦有三道纵文,皮如板桂,有纵横文,香味劣于桂。此与桂枝全别。而韶州所生乃云与桂同是一种,取外皮为木兰,中肉为桂心,盖是桂中之一种耳,十一月、十二月采,阴干用。[19]

《图经本草》原书已逸,后人所辑版本虽大致相同,但也有些细微的差别,故这里引入《证类本草》引用的《图经本草》原文。《证类本草》木兰条又附三图,“春州木兰”、“韶州木兰”和“蜀州木兰”,其中“春州木兰”特征非常明显,叶为三出脉,即所云“三道纵文”,夏纬瑛据此推断木兰为樟科植物中的一种,比较合理。又《证类本草》桂条据《图经本草》载:“牡桂叶狭长于菌桂而长数倍,其嫩枝皮半卷多紫,与今宜州、韶州者相类。彼土人谓其皮为木兰皮,肉为桂心。”([19],574页)牡桂,即为肉桂,当时宜州(广西)和韶州(广东)人将肉桂的皮称为木兰皮。这与木兰条相对应,由此推断《证类本草》木兰条中“韶州木兰”即肉桂。但从“韶州木兰”图看,其叶的特征并不具备樟科植物肉桂组的特征,即叶脉为三出脉,此应为作者绘图的失误。“蜀州木兰”图显示为草本植物,《证类本草》石斛条云“石斛,…一名林兰,一名禁生,一名杜兰,一名石蓫,生六安山谷。”([19],272页)石斛(Dendrobium Sw.),兰科石斛兰属植物,草本,“蜀州木兰”是否为石斛还需进一步考证,但在古代的文献中未见木兰为草本植物的记载。《证类本草》的记载一方面表明宋代某些地方将木兰与肉桂混为一谈,一方面也说明了古代植物命名中存在同名异种现象。

西晋成公绥、唐李华曾专门为木兰作赋。成公绥《木兰赋》赞美木兰凌冬雪而不凋:

览众树之列植,嘉木兰之殊观。至于玄冥授节,猛寒严烈,峨峨坚冰,霏霏白雪,木应霜而枯零,草随风而摧折。顾青翠之茂叶,繁旖旎之弱条。谅抗节而矫时,独滋茂而不雕。[20]

唐代李华《木兰赋并序》云:

华容石门山有木兰树,乡人不识,伐以为薪,余一本,方操柯未下。县令李韶行春见之,息马其阴,喟然叹曰:“功列桐君之书,名载骚人之词,生于遐深,委于薪燎,天地之产珍物,将焉用之?”爰戒虞衡,禁其剪伐。按《本草》,木兰似桂而香,去风热、明耳目,在木部上篇。乃采斫而归,理疾多验,由是远近从而采之,干剖枝分,殆枯槁矣。士之生世,出处语默,难乎哉!韶,余之从子也,尝为余言,感而为赋云:“……更祲沴之为虐,贯霜雪而不凋。白波润其根柢,雪畅其枝条;沐春雨之濯濯,鸣秋风以萧萧。素肤紫肌,绿叶缃蒂;疏密耸附,高卑荫蔽。华如霜雪,实若星丽,节劲松竹,香浓兰桂。……”[21]

华容,即今湖南华容县。从这首赋的序中可以了解到,木兰虽然名贵,但在唐时普通人对其已不太熟悉。因而木兰以多种不同形态的植物出现在宋代的本草著作中就不奇怪了。在这首赋里,作者描述了木兰在本草中的地位,也描写了木兰香辛、树枝内皮紫色,开花为白色、常绿等生物学特征。

结合历代本草著作以及歌赋及其注释的描述,非常明显,木兰应为樟科植物,为常绿大乔木,常冬天开花,花色为白色,树皮入药,具有肉桂一样的作用,气味、药性略逊于肉桂,树形高大,也是非常优良的建筑材料。

对木兰的误传始于明代李时珍,他认为白居易描述的木莲树才是真正的木兰。《本草纲目》载:

木兰枝叶俱疏,其花内白外紫,亦有四季开者。深山者尤大,可以为舟。按《白乐天集》云:“木莲树生巴峡山谷间,民呼为黄心树。大者高五六丈,涉冬不凋。身如青杨,有白纹,叶如桂而厚大,无脊。花如莲花,香色艳腻皆同,独房蕊有异,四月初始开,二十日即谢,不结实。”此说乃真木兰也。其花有红、黄、白数色,其木肌理细而心黄,梓人所重。苏颂所言韶州者是牡桂,非木兰也。或云木兰树虽去皮亦不死。罗愿言其冬花,实如小柿甘美者,恐不然也。[22]

李时珍引用白居易对木莲的描述,木莲为常绿大乔木,树形似青杨(Populus cathayana Rehd.,杨柳科杨属),为主干明显的大乔木,叶如肉桂叶,厚大,但没有肉桂叶的三出脉,花的香味颜色像莲花一样,但是心房花蕊不同,四月初开花,仅二十天就凋落。白居易笔下木莲确为今木兰科木莲属植物,与古书中描写的木兰有相似的地方,如同为主干明显的常绿大乔木,木材材质优良,都可以用于建筑、造船。但木莲属植物皮中虽含有厚朴酚,但其成分中木兰箭毒碱含量较高,毒性较大,不宜入药,[23]更不堪食用,与郭璞注《子虚赋》中所说“皮辛可食”不相符合。木莲属植物果实为木质蓇葖果,较硬且涩,不堪入药及食用,与刘渊林所云木兰“常以冬华”、“其实如小柿,甘美”悬殊甚大。李时珍也注意到木莲与古人对于木兰的描述不符合的地方,如他所提的罗愿云“冬花,实如小柿甘美者”,但李时珍怀疑是前人描述有误。宋代罗愿《尔雅翼》中木兰条中列举了前人对于木兰的描述,并无新的阐述,故本文不对罗愿《尔雅翼》中木兰条多做介绍和引用。稍晚于李时珍的鲍山在他的《野菜博录》记载“杜兰,一名林兰,生深山中,树高数仞,叶似菌桂叶,有二道纵文,其味苦,性寒,无毒。食法,采嫩叶煠熟,油盐调食。”[24]作者鲍山为江西婺源人,曾入黄山,在白龙潭上居住七年,备尝野蔬诸味。书中除了对木兰形态及吃法进行了描述,还附有插图,图上植物叶为三出脉,非常明显是一种樟科植物。

李时珍何以会误将木莲当做木兰?这与历史进展过程中气候变迁导致植被的分布发生变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上林赋》载“欃檀木兰,豫章女贞,长千仞,大连抱。”唐张守节[25]认为豫即是枕木,章为樟木(Cinnamomum camphora Presl),李时珍认为豫即钓樟(Lindera sp.)([22],24页),都属于樟科植物,为典型的热带亚热带植物,是非常珍贵的建筑材料,古时常用作建宫殿。汉时,上林苑这些植物长千仞,大连抱,说明在上林苑(今西安一带)生长良好。秦汉时期,气候较现在暖和,自12世纪后,气候总的来说开始变冷,尤其是在明代以后寒冷加剧,岭南也出现了降雪。[26]由于气候的变化,热带亚热带植物的北界不断南移,最终集中在淮河以南地区,而作为珍贵木材的热带植物木兰、樟木等则从北方消失。据史料记载,到明清时期皇木的采伐则需远赴长江以南,且采伐非常艰难,往往要深到一两百里的大山中。[27]可见,随着历史的发展,到明清以后这些属于热带亚热带植物的建筑材料越来越稀少,木兰这种珍贵的建筑材料也必然面临同样的命运,由常见慢慢变为难以见到,进而在北方消失,要到南方大山中才有。与李时珍同时代的王世贞在《弇州四部稿》云“古有木兰而无玉兰,今则有玉兰而无木兰”。[28]说明在当时,木兰已很少见。李时珍未必见过木兰和木莲。细查《本草纲目》中的插图,李时珍对于植物叶脉的观察似乎并不十分在意,如桂、牡桂、菌桂三者李时珍皆有插图,仅菌桂图的叶为三出脉。([22],772册,199~200页)《说文解字》:“桂,江南木。百药之长。从木,圭声。”“圭,瑞玉也。上圆下方。”[29]圭,《词源》解释为“古代帝王、诸侯举行隆重仪式时所用的玉制礼器,上尖下方,也作珪。”[30]刘师培《物名溯源》说:“故欲考物名之起源,当先审其音。盖字音既同则物类,虽殊,而状态形质大抵不甚相远。”[31]桂既从圭声,与圭自然有相似的地方。宋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说“桂。南方奇木,……凡木叶心,皆一纵理,独桂有两纹,形如圭,制字者意或出此。”[32]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也有相似的记载。[33]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蒙自桂树条所云“绿叶光劲,仅三直勒道,凹背凸,无细纹,尖方如圭,始知古人桂以圭名之说,的实有据;而后来辨别者,皆就论其皮肉之腊,而并未目观桂为何树也。”[34]范成大、周去非和吴其濬都认为因为桂树叶脉为三脉,三脉从叶基部一点发出,构成的形状似圭,故而古人称桂树为桂,他们对桂名的解释非常合理。李时珍因为忽视了叶脉这些细微特征,加上白居易描写木莲“大者高五丈”“涉冬不凋”“叶似桂”,与前人对木兰的描述非常相似,也许正因为如此,李时珍会误将木莲当做真木兰。而《本草纲目》对后人影响甚大,因而人们开始对“木兰”原植物产生错误的认识。因为明代以后木兰已经很少,清代吴其濬寻木兰至庐山,认为一寺门前的厚朴应为木兰。([34],772页)厚朴为落叶乔木,与前人所描述的“凌冬不凋”有明显区别,且宋以前很多本草著作中同时都有木兰与厚朴的记载,可知木兰不是厚朴。

将紫玉兰误认为木兰则始于民国时期安吉和张宗绪[35],他们在《植物名汇拾遗》中紫玉兰(Magnolia liliflora Dear.)条下注“木兰《本草纲目》”。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并没有将紫玉兰当作木兰。武当木兰、玉兰、紫玉兰皆为落叶乔木,仅此一条,就可与木兰“凌冬不凋”区别开来,且武当木兰皮在医药上用来作为厚朴的混淆品,其药效不如厚朴,这与《神农本草经》中将木兰列入上品,而厚朴为中品不相符合。玉兰、紫玉兰入药部分皆为其花,入药充当辛夷,与历代本草中所载木兰的药效区别较大。

樟科植物中,树皮入药与肉桂皮有相同功效,且其木材材质优良的有樟属肉桂组(Sect.Cinnamomum)植物天竺桂(Cinnamomum pedunculatum Nakai)和阴香(Cinnamomum burmannii Bl.)两种[36]。天竺桂,别名山肉桂、土桂、山玉桂、土肉桂,常绿大乔木,春天开花,木材材质优良,是非常优良的建筑、制作家具材料。([36],195页)始记载于唐李珣《海药本草》:“谨按《广州记》云:生南海山谷。补暖腰脚,破产后恶血,治血痢肠风,功力与桂心同,方家少用。”[37]李时珍《本草纲目》天竺桂条:“此即今閩粤浙中山桂也。”([22],15页)而陶弘景所著《本草经集注》木兰条载:“今东人皆以山桂皮当之,亦相类”,这里的“东人”泛指东部地区,包括了福建、两广、江浙等地,由此可知,此地的“山桂”即为天竺桂,天竺桂与木兰是相近种类的植物,但天竺桂春天开花,与木兰的“常以冬华”描述不符,可知木兰不是天竺桂,而是与天竺桂比较接近的阴香。

阴香,樟科樟属肉桂组植物,别名桂树、山桂、小桂皮、山肉桂、香胶叶、山玉桂、常绿大乔木,树枝内皮红色,具肉桂香味,常秋冬开花,白色,果为卵球形,木材纹理通直,结构均匀细致,耐腐,纵切面鲜艳而有光泽,适于建筑、车辆、上等家具等用材。([36],203页)。始记载于清萧步丹《岭南采药录》:“钦香叶,别名香胶叶、阴香,能消散皮肤风热,妇人煎水洗头,去秽风。”[38]阴香皮入药,功效有“祛风行气,消肿止痛,止血。用于跌打肿痛,疮疖肿毒”。[39]药性与本草中记载的木兰药效相类似。阴香的果实因为其丰富的营养物质,也是非常宝贵的功能性食品资源。[40]与刘渊林所云“其实如小柿,甘美”也符合。阴香作为重要的药材及建筑材料,直到清代才有记载,但阴香的别名较多,不排除之前以其别名出现在史籍中,如它的一个别名“桂树”很早就出现在文献中。虽然人们普遍认为古文献中桂树指今樟科植物肉桂,宋《证类本草》记载当时宜州(广西)和韶州(广东)人将牡桂(即肉桂)皮称为木兰皮,这反映了木兰与肉桂非常接近,当时人们也常常会将两者混淆。

阴香分布广泛,形态变异大,根据叶的形状及花总梗的粗细又被分成阴香(原变型)和狭叶阴香(变型),阴香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和福建,而狭叶阴香分布在湖北西部、四川西部、贵州西南部、广西及云南西南部。([36],203~204页)古代人们对植物进行分类多建立在其用途之上,对于植物种与种之间的区分较为模糊。再加上植物别名繁多,如木兰,三国魏时张缉《广雅·释木》云:“木栏,桂栏也。”王念孙疏曰“栏与兰同。”[41]记载了木兰的另一个别名‘桂栏’,此别名未在其他文献中出现。而明代鲍山在《野菜博录》中称为‘杜兰’和‘林兰’,未见‘木兰’这个名称,可见同一种植物在不同地域,其别名亦有所不同,同一别名在不同地区也可能是不同的植物。这些都会导致文献中植物名称记载的混乱。

综上所述,随着历史的发展以及气候的变迁,木兰这种植物在北方消失,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变得不为人们所熟知。而分布在不同地域的植物,因为地域气候的差异,虽然在作为本种的主要特征方面相同,但某些性状,如叶的大小及厚薄、树皮厚薄及气味大小等具有一定的变化范围。植物别名的繁多,属下种之间区分的复杂性,而古人对植物特征的描述又多建立在与别种植物相比较的基础上,这些可能是后人对木兰原植物认识产生错觉的主要原因。而古书中记载的木兰无论树形、花及花期、树皮颜色、木材材质、叶等生物学特征,入药药性等各方面,都与今樟科樟属肉桂组植物阴香非常吻合,笔者认为古诗词歌赋及本草著作中的木兰即是阴香,而非今木兰科植物。

1 森立之.本草经考注[M].吉文辉,宋立人,张敏,李婷,点校.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94~196.

2 夏纬瑛.植物名释札记[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39~40.

3 刘玉壶.木兰科[M]//中国植物志.第30卷第1分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131.

4 傅大立.辛夷与木兰名实新考[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2,20(6):471~476.

5 刘道清.中药名大典[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1994,13.

6 袁钟,图娅,彭泽邦,等.中医辞海[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455.

7 潘富俊.楚辞植物图鉴[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23.

8 祁振声.闲话木兰与木莲[J].云南林业,2007,28(2):31~32.

9 祁振声,纪惠芳.发掘传统重要,延续中华文脉——为《本草经》中木兰、溲疏、蜀羊泉正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2):23 ~34.

10 冯广平、包琰、赵建成,等.秦汉上林苑植物图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72.

11 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5,243.

12 萧统.文选[M].李善,注.北京:中华书局,1977,456.

13 何清谷.三辅黄图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5,51.

14 任昉.述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1,21.

15 吴普,等.神农本草经[M].孙星衍,孙冯翼,辑.北京:中华书局,1985.43~44.

16 陶弘景.名医别录[M].尚志钧,辑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40.

17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辑校本)[M].尚志钧,尚元胜,辑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97.

18 尚志钧.嘉祐本草辑复本[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291.

19 唐慎微.证类本草[M].曹孝忠校,寇宗奭衍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611~612

20 成公绥.木兰赋[M]//欧阳询.艺文类聚.第89卷.北京:中华书局,1965.1546.

21 李华.李遐叔文集[M]//四库全书.第107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419~420.

22 李时珍.本草纲目[M]//四库全书.第77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6.

23 许春泉,曹立稳,向飞军.厚朴混淆品——4种木莲属植物树皮的生物学鉴定[J].中国中药杂志,1994,19(10):579~583.

24 鲍山.野菜博录[M]//四库全书.第73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075.

25 司马迁.史记[M].第2版.第9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3008.

26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考古学报,1972(1):168~189.

27 蓝勇.明清时期的皇木采办[J].历史研究,1994(6):86~98.

28 王世贞.弇州四部稿[M]//四库全书.第128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11.

29 王贵元.说文解字校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224,607.

30 词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317.

31 刘师培.物名溯源[J].国粹学报,1907,26:1.

32 范成大.范成大笔记六种·桂海虞衡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2.123.

33 周去非.岭外代答校注[M].杨武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9.288.

34 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769.

35 安吉,张宗绪.植物名汇拾遗[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0.21.

36 李锡文,白佩瑜.樟科[M]//中国植物志.第31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1~461.

37 李珣.海药本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60.

38 萧步丹.岭南采药录[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9.45.

39 田华咏,等.中华民族药炮制集成[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222.

40 张镜,刘小玉,廖富林,等.阴香果实主要成分分析[J].食品科学,2009,30(18):240~244.

41 王念孙.广雅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4.356.

猜你喜欢

木莲李时珍肉桂
肉桂精油和肉桂醛的抑菌、抗氧化和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研究
贵州乡土木莲属植物资源及园林应用前景
体寒的人吃点肉桂
解码李时珍
正交试验法优选肉桂油的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工艺
中国药神李时珍
木莲·冻
秒变戏精
肉桂醛的调味、保鲜及稳态化研究进展
木莲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