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加强海洋社会建设的思考

2012-01-27

海洋经济 2012年2期
关键词:海洋经济建设

宁 波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中心,上海 201306)

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粮食、能源、资源等问题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因此,海洋对人类生存发展的意义日益突出。“海洋是人民生活的重要依托。世界经济、社会、文化最发达的区域,集中在离海岸线60km以内的沿海,其人口占全球一半以上。世界贸易总值70%以上来自海运。全世界旅游收入三分之一依赖海洋。目前,全世界每天有3600人移向沿海地区。联合国《21世纪议程》估计,到2020年全世界沿海地区的人口将达到人口总数的75%”[1]。“海洋作为人类生活的空间,是社会结构的构成部分之一,影响和塑造着生活于其中的个体与群体的社会行为;同时,个体和群体也塑造着海洋社会”[2]。随着人口、经济重心等日渐向海岸带聚集,人们关于海洋的各种互动关系日益频繁和复杂,海洋社会逐步发展成为一种社会形态,海洋社会建设成为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1 海洋社会与海洋社会建设的相关概念

海洋社会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人们对其理解还存在一定差异。为了深入理解海洋社会的概念,从而明确海洋社会建设的涵义与内容,有必要对社会的概念重新进行一番梳理和认识。

1.1 社会与社会建设

《简明英汉社会学辞典》这样定义社会(Society):社会是“由一群具有共同文化与地域的互动关系的个人与团体组成的”[3]。

马克思指出:“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4]马克思还指出:“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所谓社会关系,构成为所谓社会,并且构成为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5]

由此可见,社会的两个主要意涵是“一方面,它是一个普遍的用语,用来表示一大群人所属的机制(institutions)与关系(relationships)。另一方面,它是一个非常抽象的用语,用来表达这些机制与关系被形塑的状态。”[6]

目前,对社会概念剖析的比较深入而全面的是邓伟志主编的《社会学辞典》中的定义,即社会是“以一定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共同体。人是社会的主体。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的基本条件。人们在生产中形成的与一定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在这基础上产生与它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生产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推动着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表现为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社会发展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曲折性和前进性的辩证统一。”[7]

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社会”定义,但学术界对此基本取得两点共识:一是社会是由一群有共同文化(其实文化已经构成了社会关系)与地域的个人与群体组成的,这种共同的文化与地域为个人与群体的互动提供了基础;二是基于共同的文化与地域,人们形成了各种互动关系或者社会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文化与社会关系是构成社会的两大要素。

社会建设,就其概念和内涵而言,既是一个理论范畴,也是一个实践范畴。就理论范畴而言,陆学艺认为,“社会建设就是为适应国家由农业农村的传统社会向工业化城市化的现代社会转变,适应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发生的深刻变化,面对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公平合理配置资源和机会,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的以有利于改善民生,建立新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进步的社会行动与过程。”[8]郑杭生认为,“社会建设是在社会建设领域或社会发展领域不断建立和完善各种能够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机制以及处理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的创新机制。”[8]此外,孙立平、李培林、陈光金等对社会建设也有概念表述。

就实践范畴而言,社会建设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社会建设”,指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党的十七大报告,将改善民生作为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对于社会建设实践层面的具体内涵,学术界仍存在不同认识。郑杭生认为,“‘民生为重,百姓至上’是社会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李友梅则认为,“国家推动社会建设有三个维度:一是公共产品合理配置和多主体的社会服务体系的培育,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让全体公民共享经济建设的成果,推进现代国家意义上的公民社会出现;二是通过推进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提升社会的自我协调和自我管理能力,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秩序;三是通过引导合作机制的创新,构建多主体的现代社会公共治理格局,建立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横向协商关系。”[8]前者的着眼点在加强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从而逐步提高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后者着眼于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社会关系和规范,构建更加优质的社会服务体系。

综上所述,社会建设其实重在建立一种让大多数人能够认同并自觉遵循,且有机会参与管理与服务的机会公平分配、公共资源合理配置的一种社会关系,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正如王小章所言:“如果经济发展这个关键词是增长和效率的话,那么,社会建设的关键词应该是公平和共享。”[8]换句话说,经济发展强调的是增长和效率,社会建设强调的是仁爱与公平。

1.2 海洋社会与海洋社会建设

海洋社会是20世纪末在国内学术界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对海洋社会,主要存在以下不同见解:杨国桢认为,海洋社会是指向海洋用力的社会组织、行为制度、思想意识、生活方式的组合,即与海洋经济互动的社会和文化组合。海洋社会初始体现为沿海和海域专业从事海洋活动的生产、生活群体,后来发展为民间社会的基层组织,再上升为地方性以至全国性的社会结构成分。海洋社会的行为模式与陆地社会(农业社会或游牧社会)有显著的差别,政策导向和管理模式、价值取向也不一样。海洋社会与海洋经济的兴衰相适应,有不同的层次,最初只是个别海洋海岸地区和岛屿上的生产生活群体,进而为一定海域的“渔村社会”、“海商社会”、“海盗社会”、“海洋移民社会”的组合,再进一步发展为面向海洋的开放型社会体系,形成“海洋区域”(以海洋发展为社会驱动力的海洋沿岸地区、岛屿和海域)和“海洋国家”(以海洋发展为国策的海洋沿岸国家或岛国)[9]。2000年,杨国桢又对海洋社会给出一个比较简约的定义,即海洋社会是“指在直接或间接的各种海洋活动中,人与海洋之间、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各种关系的组合,包括海洋社会群体、海洋区域社会、海洋国家等不同层次的社会组织及其结构系统”[10]。

庞玉珍指出,“海洋社会是人类缘于海洋、依托海洋而形成的特殊群体,这一群体以其独特的涉海行为、生活方式形成了一个具有特殊结构的地域共同体”[11]。

张开城认为:“海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海洋、海岸带、岛礁形成的区域性人群共同体。海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包括人海关系和人海互动、涉海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互动。以这种关系和互动为基础形成的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思想文化结构在内的有机整体,就是海洋社会”[12]。

宁波认为,目前的海洋社会仍是陆地社会的延伸,海洋上的个体与人群,其互动关系仍是在陆地上形成的各种规章制度、风俗习惯和法律条文等,因此,比较成熟意义上的海洋社会还没有形成[13]。虽然海洋社会在当下仍处于懵懂阶段,却为海洋社会建设提早介入提供了机遇。反之,海洋社会建设又为海洋社会的成长成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由此可见,海洋社会从本质上讲是人类关于海洋形成的各种互动关系的总和,所以所谓“海洋社会建设”,就是要构建适应海洋经济建设需要与海洋社会发展规律与特点的各种社会关系,从而促进海洋社会的和谐发展。

2003年5月,《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2004年,国家发改委、国家海洋局与财政部联合发布《海水利用专项研究》,对我国2006年—2015年的海水利用进行了部署。200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保护和开发海洋资源”、“开发海洋专项旅游”、“重点发展海洋工程装备”等。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做出“发展海洋产业”的战略部署。2008年2月,国务院发布《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海洋经济发展向又好又快方向转变。同年9月,国家海洋局、科技部联合发布《全国科技兴海规划纲要(2008—2015年)》,系我国首个以科技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规划。2010年10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又提出“发展海洋经济”的百字方针[14]。201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专章提出要“推进海洋经济发展”。这一系列文件,均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好机遇。

然而,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发展海洋经济势必会对既有社会关系产生影响。如果在政策支持下,海洋经济的发展大大快于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调整,就容易引发一些利益冲突和不稳定因素。这显然不是发展海洋经济的目的。因此,海洋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就是:一要提前介入海洋开发所引起的社会变迁,研究由此诱发的新问题,梳理既有社会关系中不利于海洋经济发展的内容,及时采取措施应对这些问题,避免矛盾的升级与扩大;二是开展对潜在矛盾和问题的预见性研究,通过前瞻性建设策略予以有效规避,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三是探寻海洋社会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并遵循这些规律和特点积极构建和谐海洋社会。

2 加强海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

由于海洋战略、海洋经济的特殊性,使海洋社会建设具有与海洋经济协同发展的必要性。其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2.1 海洋社会建设是海洋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首先,海洋战略与军事战略一样,是一种国际社会比较敏感的战略。其一举一动都可能触及周边国家、国际社会或超级大国的过敏反应。此外实施海洋战略还会受到多元文化、不同利益群体等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不妥善处理这些关系,不仅无法顺利实施海洋战略,还可能引发国际矛盾和冲突。

其次,海洋资源的开发会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海洋是一个连续的水体,某一海域的污染会因洋流、生物链富集等因素,对其他海区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比如2011年3月发生的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件,使周边海域、甚至美国加利福尼亚海域的海水都受到核辐射污染,引起周边国家甚至国际社会的恐慌,以致是否允许继续建设核电站成为一个舆论热点。可见,海洋污染具有扩散性效应。一旦因开发海洋资源造成海洋污染,一方面会引起国际社会的指责,阻碍海洋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另一方面又需要国际社会的合作,共同治理污染。而要妥善处理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海洋社会建设积累必要经验和方法。

2.2 海洋社会建设是海洋经济良性发展的基本保证

海洋经济具有较强的外部制约性特点,其主要原因是:一是海洋经济是一种受外部环境密切影响的经济形态,比如海洋航运业、远洋渔业等,大都依赖良好的国际环境。二是20世纪末起,人们之所以开始青睐海洋经济,其主要原因是陆域资源濒临开发极限,人们不得不向海洋索取资源。“据相关资料显示,全球88%的生物生产力来自海洋,海洋可提供的食物量远远大于陆地;渔业的产出效益明显高于农业,海产品蛋白质含量高达20%以上,是谷物的两倍多,比肉禽蛋高五成。海洋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分别占世界石油和天然气总产量的30%和25%。在当前能源危机的情况下,海洋油气开采业成为增加能源供应的新途径。”[15]这使得在海洋经济发展伊始,海洋资源就成为国际社会的瞩目焦点。以致一谈海洋经济,对某些人来说就意味着开发海洋资源。因此,如何避免国际不利因素的干扰,顺利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同样需要海洋社会建设。

2.3 海洋社会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自资本主义产生几百年来,理性主义可谓大行其道。它一方面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同时也加剧了两极分化。近几十年来,南北差距、贫富差距等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愈演愈烈。然而我国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因此,发展海洋经济的根本目标是建设和谐海洋社会,而非为发展经济而发展海洋经济。“和谐海洋社会不是一种海洋自在的表征,而是全面考量人的活动中的互动和人的活动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和互动状态。所以,和谐海洋社会涉及人与海洋的关系和海洋活动中人与人的关系两个方面,旨在实现人海和谐共处、双向给予和海洋活动中人际关系和谐,公平分享海洋利益、可持续地利用海洋资源,海洋世界祥和安定、海洋文明健康发展。”[16]发展海洋经济是建设和谐海洋社会的根本途径,和谐海洋社会是发展海洋经济的根本目标。因此,在现阶段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必须重视海洋社会建设,以在效率与公平之间寻求一个良好的平衡点。

3 促进海洋社会建设的若干建议

当前,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迅速,推动着海洋社会的快速转型与变迁。对此,为努力构建海洋经济与海洋社会协调发展的机制,现提出以下加强海洋社会建设的建议。

3.1 将海洋社会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方针的顶层设计

我国30多年的经济建设成就斐然,但也逐步形成“唯GDP”、“唯数字”的倾向,致使社会建设大大滞后于经济建设,导致现阶段集中凸显了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因此,要吸取以往经验教训,在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将海洋社会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方针的顶层设计,加大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注重海洋经济与海洋社会的协调发展。

3.2 切实提高对海洋社会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思想上已牢固确立经济建设的重要性,但对社会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依然不足。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人们对海洋社会建设的认识和理解更加不容乐观。对此,亟须切实提高对海洋社会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海洋社会建设,不是将其凌驾于海洋经济发展之上,而是要妥善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也不能将海洋社会建设简单地等同于海洋社会管理,前者重在“建设”,后者重在“管其所管、管其当管”;海洋社会建设关系人们的福祉和社会和谐,不能搞形式主义,不能口头重视投入疲软,其要点是注重社会效益,是建设、协调和服务,不是趁机搞权力扩张和资源垄断,其立足点是解决民生问题,不断优化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环境,使群众真正受益和满意。

3.3 建立海洋社会建设的广泛参与机制

与海洋经济建设旨在创造物质财富不同,海洋社会建设重在创造精神财富,使人人受益,因此推进海洋社会建设,需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为主体、以市场为补充的机制,尤其是要充分发挥涉海群体的主观能动作用,努力构建海洋社会建设的合力。首先,为确保管理的有效性,应建立主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机制,避免当前海洋管理中存在的“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局面,并针对海洋社会建设的具体特点,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其次,随着我国人均GDP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人们对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追求会越来越高,会更加关注精神生活体验,关注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因此要争取广泛的支持与合作,号召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海洋社会建设;最后,要通过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完善海洋社会建设的市场化机制,进而全面推进海洋社会建设的市场化建设进程。

3.4 制定与实施海洋社会建设发展规划

海洋社会建设,需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要建立相应的规划、执行及反馈机制。规划的制定与实施需要妥善处理短期、中期与长期的关系,避免鼠目寸光、急功近利或过于理想主义。在规划执行时,要有步骤地稳步推进,掌握好速度和节奏的关系,与海洋经济的发展相协调,避免忽冷忽热、忽快忽慢、忽左忽右等现象。此外,在不同发展阶段,要有重点地针对海洋社会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予以重点研究,及时做出应对安排。

基于以上分析,在当前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应及早介入,逐步重视和加强海洋社会建设。胡锦涛同志曾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抓好社会建设,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17]因此,对海洋社会建设应尽早研究、科学规划、稳妥实施,立足国际视野、国家视野、长远视野予以统筹考虑,从而促进海洋经济的良性发展,推动海洋战略的稳步实施,为构建和谐海洋社会提供必要保障。

[1]杨国桢.海洋世纪与海洋史学 [N].光明日报,2005-05-17(B3).

[2]杨敏,郑杭生.中国理论社会学研究:进展回顾与趋势瞻望[J].思想战线,2010,6(6):8.

[3]蔡文辉,李绍荣.简明英汉社会学辞典[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M].刘建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7]邓伟志.社会学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8]李晓壮,周艳,白素霞.“中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学术研讨会”综述[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2):22-24.

[9]杨国桢.关于中国海洋经济社会史的思考[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6(2):3.

[10]杨国桢.论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的概念磨合 [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98.

[11]庞玉珍.海洋社会学:海洋问题的社会学阐释[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35-136.

[12]张开城.应重视海洋社会学学科体系的建构 [J].探索与争鸣,2007(1):37.

[13]宁波.关于海洋社会与海洋社会学概念的讨论[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4):19-20.

[14]刘明.我国海洋经济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科技投资,2011,2(2):73.

[15]郭军,郭冠超.对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思考 [J].海洋信息,2011(2):13.

[16]张国玲.和谐海洋社会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J].中国集体经济,2009,(4):187.

[17]胡锦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新民晚报,2011-07-02(A3).

猜你喜欢

海洋经济建设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