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威海高新区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

2012-01-27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夏茵茵杨东鹤

中国科技产业 2012年1期
关键词:威海高新区企业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夏茵茵 杨东鹤

威海高新区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地处陆路交通末梢,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匮乏。1991年成立时,这里是一片荒地滩涂,产业基础为零。经过20年的艰苦创业,威海高新区已形成医疗器械和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高端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企业占威海市的60%,高新技术产品占威海市的6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威海市的70%,专利拥有量占威海市的30%。威海高新区如何在一片荒地滩涂上发展高科技,并逐步成为重要的区域创新中心?笔者走近威海高新区,力求从深层次探析威海高新区创新发展的“路径”。

路径1:推进产学研合作,让更多高科技成果落地生根

威海高新区在物流、信息流、技术流等方面缺少优势,又没有大院大所,创新发展举步维艰。为扭转被动局面,他们积极探索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路径,引导和支持企业采取联合攻关、技术开发联盟、联合实验室和人才共享机制等多种形式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联姻。目前,区内90%以上的规模以上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合作,累计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620余项,产生直接经济效益490亿元,一大批躺在实验室里的科技成果转化成了现实生产力。

威高集团先后与第二、第三、第四军医大学、301医院和沈阳药科大学等13家院所建立起紧密合作关系,与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等9家院所共建实验室或研究中心,并与中科院合作实施了为期十年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是国内唯一一家与中科院开展整体合作的民营企业。通过与大院大所的强强联合,威高集团累计获得授权专利18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60多项,80多个产品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20多个项目(产品)列入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火炬计划等国家项目,一举成为国内最大的医疗器械制造商、国家“863”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中国大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企业、山东省百强民营企业。

路径2:建设企业研发中心,让“草根”企业拥有“拳头”产品

威海高新区的历届创业者都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以企业为主体,积极构建多层次的研发平台,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形成了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目前,威海高新区拥有各类企业研发中心70余家,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19家,实施市级以上科技计划690项,其中“863”计划34项,国家火炬计划62项,国家创新基金项目65项。累计申请专利3923件,其中发明专利978件,20多家企业主持参与制定国家或行业标准48项、企业标准125项,引领行业发展。

山东新北洋公司是国内唯一掌握热打印、接触式扫描产品核心技术并实现规模生产的企业,每年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10%,已申请专利360多项,新研发的60多个机型中,有20项填补国内空白。目前,公司的专用打印机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在中国同类企业中排名第一,铁路客票打印机的市场份额达到60%,被誉为全球打印机创新换代的“心脏”。

路径3:推行柔性用人机制,最大限度整合智力资源

威海高新区的区位特点、产业特点、商务环境,决定了其在高端人才的引进上很难有大的作为。对此,他们不等不靠,创新机制,借助外脑,逐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以技术资本为纽带,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柔性人才机制,实现了高端人才的成倍扩张。全区拥有各类人才26300名,其中聘用“两院”院士29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5名,泰山学者2名,省级以上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名,成为高端人才聚集区。

威高集团聘请10名“两院”院士和40多名高校院所的博士、研究员担任项目带头人或技术顾问,在异地建立9个研发中心,成功研发出具有民族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肾”、人造血浆和留置针等20多种高端产品,打破了外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长期垄断,并成功投放欧美市场,成为中国医疗器械产品第一品牌。光威集团聘请23名日本专家,成功研发出宽幅碳纤维预浸布、高精密模具等产品,改变了我国碳纤维材料长期依赖进口的状况。

路径4:完善创新载体,让更多创新“基因”裂变成长

借鉴国内外创新载体建设的成功经验,威海高新区结合自身产业特点,投资创办了“海创园”、创新创业基地,搭建起高层次、多功能的创新创业载体。

威海高新区与中国留日同学总会共同创建的省内首家“海外学人高科技创新园”,吸引了26个国家的300多名留学博士前来进行项目洽谈对接,达成合作协议200余项,创办留学生企业32家。2009年11月,“海创园”被确定为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与地方共建的三个留学人员创业园之一。

威海高新区还成立了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建成创业大厦、创新创业基地等孵化器,孵化总面积近30万平方米。组建威海创新投资公司,引进清华大学科技园管理团队参与管理,为在孵企业提供技术研发、风险投资、技术成果交易等服务,满足中小科技企业的创业需求,吸引37 名博士和4200名大学生前来创业。孵化平台还产生了“磁场”效应,带动新兴产业发展,引来80多家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入驻,成为园区新的经济增长极。

目前,孵化器在孵企业230多家,毕业52家,其中16家在区内建厂并实现产业化生产。从孵化器毕业的卡尔电气公司,与中兴通讯、大唐电信等国内通信龙头企业合作,推出了GSM、CDMA无线公话系统,占领了该产品近90%的国内市场,去年实现产值近亿元。

路径5:实施“走出去”战略,把创新触角向国外延伸

为进一步打破创新发展的瓶颈制约,威海高新区以全球化的视野和胆识,主动出击,把研发中心设在技术最先进的区域。

双丰、华菱、新北洋、联桥国际等15家企业分别在加拿大、日本、荷兰、德国等国家设立研发中心,汇聚全球创新资源。其中,双丰电子公司投资450万美元,在加拿大建立数字化石油传感器研发中心,依托加拿大在物探领域的技术、人才优势,经过三年攻关,取得重大突破,目前已完成整体样机制造,成为全球位数不多的石油物探传感系统规模化生产企业之一,填补国内空白,大大提高中国石油勘探事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导权。

在推进区域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威海高新区坚持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先决条件,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发展空间和园区文化,努力实现创新环境的最优化。

一是完善创新政策。威海高新区制定出台扶持企业做大做强、科学技术奖励、专利奖励、人才引进、技术创新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对批准设立市级、省级、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企业分别奖励10—100万元。积极搭建多层次的投融资平台,制定了专门政策支持企业上市融,积极争取进入“非上市公司股份代办转让系统试点”。对有限责任公司完成股份有限公司改制、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挂牌以及首发上市的,分别给予企业10—100万元奖励。

二是拓展创新空间。威海高新区为加快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步伐,规划建设82平方公里的科技新城,主要包括威高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园、IT产业园、银河风电设备产业园和威高电子工程工业园等几大园区。已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0亿元,已有100多个高科技项目入驻生产,一大批的创业孵化项目在这里实现了产业化、规模化生产。不久的将来,科技新城将成为人才、资本、技术高度聚集,引领区域创新发展的强力引擎。

三是营造创新文化。威海高新区通过专家讲座和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创新创业的先进事迹,大力塑造“崇尚科技、尊重人才、鼓励创造、宽容失败”的园区文化。把荣誉给予勇于创新的人,对创新创业有功人员,每年集中进行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广泛宣传,大造声势,让他们赢得全社会的尊重。在全区营造比工作、比贡献,齐心协力干事业的良好氛围,为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猜你喜欢

威海高新区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威海港口》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遂宁高新区
威海达明新材料科技有限
高新区:全国“双创”示范生
威海五百年“云光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