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在校创业对就业能力的影响
2012-01-27朱晓虹王品金晶杨小芳西南政法大学管理学院重庆401120
朱晓虹 王品 金晶 杨小芳 西南政法大学管理学院,重庆 401120
大学生在校创业对就业能力的影响
朱晓虹 王品 金晶 杨小芳 西南政法大学管理学院,重庆 401120
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情况愈演愈烈,本文以重庆市西南政法大学学生为例根据搜集和了解到的大学生在校创业的实际情况和真实案例,分析在校创业对其就业能力的影响以及在校创业活动所培养的各种具体能力对就业的不同影响,将就业能力分成不同维度,通过调研看校园创业对不同能力的影响差异,据此为创业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高就业能力提供参考。
大学生在校创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
引言
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550万人,2009年610万人,2010年达到630万人,2011年更是达到650万人之最。加之社会其他群体的竞争压力,使得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日益加重。从另一个方面看,虽然全球目前金融危机环境下,但我国采取了增加投资拉动内需的经济政策,使得很多行业经济蓬勃发展,各种行业的发展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一个相对良好的就业环境。与此同时,国家在大学生就业这个问题上采取了很多方式来解决问题,例如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上实施政府帮助、扶持毕业生就业、给大学生提供优惠的创业政策等一系列政策,但效果却并不明显;除此之外,很多用人单位存在找不到人和招不到优秀人才的问题。大学生就业难得问题依然存在,可见对就业成败影响最大的是大学生毕业时所具备的就业能力。
大学生就业难这是一个应该多角度剖析的问题,笔者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出发,分析出目前大学生在就业时自身缺乏的各种能力和素质,针对这些不足如何以在校创业这种形式下可以获得并增强。最后针对以上两点,对基于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为最终目的的前提下,如何来利用在校创业这种方式培养在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出对策和建议,使得大学生在日益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上加强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
1、基本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
1.1 文献综述
1.1.1 创业能力的文献综述
所谓创业能力是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综合能力。美国学者蒂蒙斯证明,美国新公司的诞生和发展创造出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而Robson和Gallagher的研究表明在1971~1981年,英国少于20个员工的企业创造出了约1/3新的就业岗位。学者田志伟的观点是,创业活动可以给社会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
李东学从战略的视角提出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理论模型,从理论上解释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机理及创业带动就业之间的关系。
1.1.2 就业能力的文献综述
早期的就业能力的出发是为政府制度就业和福利政策服务,后期转向个人态度、知识、技能提升和政策的指定。
就业能力的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初被提出的,就业能力被定义为;一个既可以适合雇佣也可以不适合雇佣。这种解释一直沿用到50年代。这个时期的就业能力被看做是个人具有的可以被雇佣的潜能。
国际劳工大会在2000年将就业能力定义为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取得进步以及应为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
英国学者希拉吉和波拉德认为就业能力不仅包括个人特征,而且还包括展现这些特征,是“自信地在劳动力市场内流动,通过可持续就业实现潜力的能力”。
中山大学教授朱新秤在《就业能力:内涵、结构及培养》一文中的观点,大学生必须对自己的就业能力培养负责,成为自己职业生涯的促进者,大学生从进入校园时开始,就应该结合自身的环境、兴趣、特长、价值观等因素,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尽可能的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自身的就业能力,为成功就业做好准备。
国内学者郑晓明认为: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就业价值的本领,是一种综合能力。
本文采用学者郑晓明的观点,将这种综合能力划分为沟通能力、策划能力、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能力、工作计划能力八个维度。
1.2 基本概念界定
沟通能力,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曾说过:“未来竞争将是管理的竞争,竞争的焦点在于每个社会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及其与外部组织的有效沟通之上。”
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本质是进取,创新就要淘汰旧观念、旧体制,培育新观念、新技术、新体制,创新能力的核心是不做复制者。
领导能力是指在就业过程中把握组织的目标及领导人们围绕这一个目标奋斗的能力,通常指对于规模较大的共同劳动所进行的有关组织、决策、指挥、协调、监督等活动。
团队合作能力这个概念是1994年斯蒂芬·罗宾斯首次提出的。在就业过程中的团队合作能力是指在工作中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已达到团队最大的工作效率的能力。
应变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的工作过程中每天要面对很多各个方面的不同的信息,怎样迅速地分析这些信息并适时作出反应,是当今大学生把握时代脉搏、跟上时代潮流的关键。
语言表达能力,是就业能力中一个必不可少的能力,它是指在书面和口头方面运用语言的能力。
策划能力,是指策略思考和计划编制的能力的总称。策略思考能力则是指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采取的方法、过程的思考与计划能力。
工作计划能力,工作计划能力是指在工作中对于需要完成的任务、目标及结果的分析计划,以便在实施工作时可以顺利完成的能力。
本研究围绕“大学生在校创业对就业能力的影响”这一问题展开,通过对目前已成功就业的曾经在校创业过的大学生进行调研,对目前已成功就业的曾经在校创业的往届大学毕业生共发放“大学生在校创业对就业能力的影响”调查问卷150份,回收134份,其中有效问卷110份。
2、调查结果分析
对目前已成功就业的曾经在校创业过的大学生的调查结果分析,样本结构包含最高学历、在校创业年限、在校创业占据校园生活的比重三项内容。
在学历方面,最高学历为本科的所占比重最高,达到64.8%,其次是硕士生为25.5%,而学历为专科和博士及以上的所占比例相对较小,分别为8.3%和1.4%。
在创业年限方面,大学生在校创业1~2年的人数最多,所占整个样本比例的52.25%,其次是1年以下的为19.28%,2~3年的为18.92%,只有很少一部分的学生创业年限在3年以上。
在大学生在校创业所占校园生活的时间的比例中,在校创业占据校园生活时间为10%及以下的人数最多,其次是10%~30%的和30%到50%的,只有极少数的大学生在校创业时间所占校园时间为50%以上。
2.1 在校园创业中获得的就业能力分析
通过在校创业获得的每个就业能力的提升幅度用数字0~5来表示,0为最低,5为最高。0为没有获得提升,1表示小幅度提高,2表示较小幅度提高,3表示中等幅度提高,4表示较大幅度提高,5表示大幅度提高。
以上八种能力的提升幅度的期望值依次为沟通能力2.907、策划能力2.529、应变能力2.682、语言表达能力2.784、创新能力2.196、团队合作能力3.006、领导能力2.655、工作计划能力2.709.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这八种能力的提升幅度都集中在中等幅度提高水平。
根据调查所示,大学生在校创业所获得的能力主要有沟通能力,策划能力,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和工作计划能力。其中通过在校创业提高的就业能力中获得大幅度提高的所占比重最大的依次是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工作计划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工作计划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策划能力和创新能力。
而通过在校创业获得的就业能力中获得较大幅度提高的是团队合作能力,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和工作计划能力,所占比例为25%以上。
但根据总体的提升幅度的期望值来看,大学生校园创业所提升的就业能力的提高幅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工作计划能力、应变能力、领导能力、策划能力和创新能力。
2.2 大学生的个人品质或能力在实际中的运用情况分析
用1~5来表示重要性,
1表示重要性很低;
2表示重要性比较低;
3表示重要性一般;
4表示重要性较高;
5代表重要性很高。
根据调查的数据分析发现大学生的个人品质或能力在实际中的运用重要性程度依次为沟通能力、适应能力、表达能力、工作主动性、诚实守信、合作能力、学习能力、领导能力、竞争意识。
校园创业获得的就业能力沟通能力、策划能力、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能力、工作计划能力八个方面,但这些能力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的重要程度依次为沟通能力、适应能力、表达能力、工作主动性、诚实守信、合作能力、学习能力、领导能力、竞争意识。可见校园创业虽然可以提升大学生不同方面的就业能力,但是这些能力提高的幅度不同,而且这些能力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的重要程度也不同。大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缺乏的能力在校园创业或大学的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为将来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2.3 限制大学生在校创业的因素分析
在限制大学生在校创业的因素中创业成员的积极性不高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其次是缺乏专职指导老师的指导。学校政策限制和缺乏经费这两项所占比重只有21.7%,是次要因素。
限制大学生创业的条件有很多,其中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是最重要的因素。如今,政府的多项政策给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优惠,但是由于大学生自身缺乏丰富的社会经验,往往不知道创业之路应该如何进行下去。如何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及积极性已经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热点话题。
其次是缺乏专职指导老师。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形势,近几年来,各高校加强了对大学毕业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能力方面的指导,以便让大学生在毕业时有着清晰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思路去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但大多数课程和讲座大都提供的是就业的指导课、动员会,提供给学生的多是求职技巧的指导。但是如今的大学毕业生面对着日益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这样的就业指导对大学生个性的塑造,就业挫折的心理调节能力培养等方面有所欠缺。因此应该加强专职指导老师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以便其在毕业时拥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态、良好的专业知识以及对自己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状态在就业时获得成功。
3、基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对大学生校园创业的建议
基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前提下,通过校园创业这种方式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在校创业提升就业能力最重要的途径是高校提供实习和校外实践的机会、完善就业实际培训和邀请职场人士讲座。因为通过提供实习和校外实践的机会、完善就业实际培训和邀请职场人士讲座三个方面可以对目前大学生缺乏的就业能力结合起来,有针对性的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3.1 高校提供实习和校外实践的机会可以使大学生实际感受和了解到毕业之后所需的就业能力表现在哪些方面,通过实践和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有针对性的提高自己的不足。
3.2 完善就业实际培训是指高校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提供的实际培训活动。因为大学生在对本身专业的学习认识方面不明确,而就业实际培训可以客观真实的让学生了解到自身所学专业的特点和应该具备的个人素质有针对性的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3.3 邀请职场人士讲座的选择人数和完善就业实际培训相当,因为听取就业成功人士报告可以使大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地了解到别人的经验教训和就业历程,对自己就业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1]木志荣.中国大学生创业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6
[2]钟惠英.创设高校教师柔性管理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5(1):42~43.
[3]力士,干华鸣.创新能力训练和测试[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4]高兴翔.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测评[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5]夏志芳.大学生创业观调查与分析[J].科技信息,2007,(5)
10.3969/j.issn.1001-8972.2012.04.076
2011年西南政法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创新活动资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