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史话·婆罗门参
2012-01-27张德纯
中国蔬菜 2012年21期
张德纯
蔬菜史话·婆罗门参
张德纯
婆罗门参(salsify)学名Tragopogon porrifolius L.,别名西洋牛蒡,是菊科婆罗门属能形成肥大肉质根的二年生草本植物。原产地中海沿岸的希腊、意大利以及南亚的印度等地。早在公元13世纪,欧洲人就采食野生的婆罗门参。17世纪开始作为食用植物种植,至今有300多年的栽培历史。传入美洲的时间不会晚于18世纪前半期,《独立宣言》的起草者、美国总统杰弗逊(1743~1826)曾在他的私人园圃中栽植过这种蔬菜。
野生的婆罗门参在我国的新疆等地早有分布,但作为栽培蔬菜大约在近代才传入我国,我国种植较少,仅在上海等大城市以及台湾等地有少量栽培。
婆罗门参英文名称salsify的前缀“sal”即指原产于印度的娑罗树,从而也传达了婆罗门参原产地之一是印度的信息。“婆罗门”是印度古代梵语Brahmana的音译,它原指古代印度四个种姓之首的僧侣贵族。意为“净行、清净高贵的人群”;后来逐渐变成古代印度的代称,因此从东汉佛教传入之时起,我国就对印度有此称呼。根据其原产地和植物形状,遂有婆罗门参这一正名。“婆罗门参”一名最早见于史册于五代后唐时期王颜所著《续传信方》,但其所指为“仙茅”,与用于蔬菜的“婆罗门参”没有关系。婆罗门参肉质根外观类似牛蒡的根,又因起源于西方,有“西洋牛蒡”的称谓。
由于婆罗门参新鲜根中大部分碳水化合物是菊粉,这种物质不能为人体所利用。因此在饮食中需限制可利用的碳水化合物时,就可用婆罗门参的根来代替含淀粉的蔬菜。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 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