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高校就业指导有效性的新思考
2012-01-27汤洁
汤 洁
南京工业大学
关于提高高校就业指导有效性的新思考
汤 洁
南京工业大学
大学生普遍缺乏系统有效的就业指导教育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之一。面对现存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提升高校就业指导的有效性,本文从建立就业指导的长效机制、提升和补充就业指导的师资、采用参与式教学方式和本科生导师制引领学生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和分析,以期对就业指导有效性的研究有所裨益。
就业指导;有效性;导师制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日益受到社会各界密切关注的问题,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超过了640万,高校毕业生成为了继下岗职工之后最受关注的群体。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大学生普遍缺乏系统有效的就业指导教育是其重要因素之一。国家、社会和高校日益关注就业指导的有效性,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成效不大。本文拟就提升高校就业指导的有效性进行一些新的思考和探索,以期对其研究有所裨益。
1 高校就业指导的意义和目的
1995年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的通知》,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学要求》,但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受多方面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进展比较缓慢。而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求却越来越紧迫。研究提高高校就业指导有效性的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校是学生从学校到社会,从学习者到劳动者转变的中间环节,是学生社会化重要的一环,为了实现这样一个重要的转变,就必须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能力就其本质而言就是获取工作的能力。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主要是指实现大学生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知识技能是否扎实、就业心态是否端正、是否有适应岗位的实践能力等。这也应是高校就业指导的有效性的体现。
2 高校就业指导的现况
目前高等学校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均很重视,在加强大学生就业面试和笔试辅导、逐渐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咨询、重视大学生创业指导与帮扶、广泛联系用人单位等问题上均有建树,但在很多方面还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不能使大学生获得有效的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主要为:
1)全程化就业指导缺位,职业生涯不确定。系统的就业指导体系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没能有效建立,就业指导大多在临近毕业时集中进行,大有应急和完成任务的色彩。相关研究表明:多数大学生高考志愿朦胧甚至盲目;68%的大学生对就业感到焦虑;就业期望居高不下,50%左右的待业大学生属于选择性失业;个人功利的职业价值取向已经占主导地位。大学生就业理想缺失,对自己的人生缺乏规划,很多人对自己为什么活着、今后做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充满困惑。
2)专业化程度不够,教学师资经验不足,教学方式简单枯燥。虽然就业指导课程开设已经有不少年头,但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老师大多是辅导员或者就业办的工作人员兼任。他们自己大多缺乏教学经验,也没有在社会上就业和求职的经历,对于学生提出的就业单位好坏等问题都很难解答。即使经过精心的备课,一系列的课程下来,学生还是所得甚少,很多实际的知识和技巧还是要自己收集和摸索。
3)针对性不强、个性化指导较弱。就业指导未在高校全校范围中形成氛围,参与和关心的还是局限于相关的部门和人员,针对性、个性化的指导难以实现。针对本院的毕业生做的就业指导需求的调查中,大多数人表示自身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大学生还普遍表现出对自己缺乏实际应用技能的担忧。
3 提高高校就业指导有效性的途径和办法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打开思路,积极尝试,在新的形势下,寻求新的举措和解决办法。
1)加强大学生理想教育,建立健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就业指导的成效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应贯穿大学教育的始末,应将其和大学生的理想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统一,在全校范围开展和普及。大学生个人理想教育应着重引导大学生认清自我,促使大学生学会自我观察,自我反省,帮助大学生自己做好准确定位,不断实现自我完善,充分发挥自我价值,从而使大学生发挥潜能,增长心智,找到自己真正擅长之处。当然也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善于把握现实,正确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扎根现实,根据现实需要适当调整自己的理想,最终实现人生的理想。理想教育也可以促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实施。
具体的实施应根据各个学校的具体情况而定,但应有完整的规划和平台。大多学校可进行的安排有刚进校时,在新生中实行一定集中时间的新生入学教育,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熟悉专业,树立目标;在大一和大二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帮助大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学会制定和调整职业生涯规划;大二和大三开展创业教育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大学生了解和熟悉创业和就业;大三和大四开展就业实习和就业技能教育等等。并通过日常的“第二课堂活动”不断丰富和充实就业指导的体系。
2)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以参与性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
面对当前就业指导师资队伍中,专职少兼职多、教学经验匮乏的情况,应大力加强对现有师资队伍的教育和培训,并积极引进社会资源加以补充。在目前高校中的就业指导教师大多都参加了就业指导师和心理咨询师的培训,但还需要一定社会实践和企业工作经历的补充,参与政府组织的“专家进企业”和到地方政府挂职等都是很好的解决方案。加强师资队伍的同时,可以加强高校和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的合作,请企业的人力资源师和培训师来高校为大学生做就业指导讲座,使就业指导更加地贴近社会的需要。另外还可以采用设立就业群、人人网和微博等形式,为就业指导教学、学习和讨论提供平台,邀请已经工作的学生交流和提供各类就业意见和信息,丰富就业指导的形式,提供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的信息。
就业指导课程应是应用性、实用性和技巧性极强的一门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再不可采用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爱德加·戴尔在学习金字塔理论中提出:几种传统的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方式,学习效果都在30%以下;而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学习效果才能在50%以上。教师不能再是教材的依附者、教学参考的忠实执行者,而应该转变为教案、课程的创造者与设计者,由单向的理论灌输向双向互动,引导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转化,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转为主动、有兴趣地学习,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会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就业指导课程中真正学到、学会、学好。
3)建立导师引领计划长效机制,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就业指导真正要做到专业性、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教学,就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尽量让每一位老师都参与其中。本科生导师制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并已在一些高校试行。但由于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有限,导师又有沉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导师制大多流于形式。大多导师只是象征性的和本科生见见面,做做讲座,很少有深入的交流和培养,根本起不到指导和引导的作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将导师制和各类科技实践技能大赛相挂钩,每一位老师都指导一定数量的学生,准备参赛作品,并且贯穿整个大学,建立起本科生导师引领计划的长效机制。
具体操作,可以为在大一时通过双休日等第二课堂活动向学生宣传各类与专业相关的大赛知识,并请相关的老师做专场的讲解和指导;大二时根据各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兴趣爱好,自主报名组队,给每个科技小组都配备和他们兴趣相近的专业教师为指导,这时主要以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为主,选拔部分同学参加各类大赛并组织有兴趣的学生观赛;大三时在各科技小组引入专业导师研究方向的相关课题,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应的培训和指导,组织并选拔学生作为主要选手参加各类大赛;大四时,专业导师直接带已有一定与自己研究方向相关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科技小组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等课程环节,并可指导其在就业和考研等方面的工作。科技创新小组的宣传、组织、选拔和管理等日常工作由学生管理老师协助完成,以便于尽可能的发挥了专业老师的专业特长,从而逐步建立起导师引领本科生创新创业人才的长效机制。这样可有效的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尽早的接触科技实践,充分提升其创业就业能力,全面增强其综合素质。
[1]王香丽.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新思考[J].教育探索, 2010( 6 ).
[2]汤洁,陶汉忠.工科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及分析[J].学园,2011( 1 ).
[3]肖寒.增强高校就业指导人员专业化,提升大学生就业工作水平[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高校德育理论与实践探索论卷(十三).
[4]杨晓平.浅谈参与式教学在成人教育中的运用[J].《职教论坛》,2009年9月(中)
[5]谢慧敏.当代大学生理想教育的实效性研究[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7).
汤洁.女,1979.1,江苏金坛,硕士,思政讲师,南京工业大学能源学院学办主任兼分团委书记。
10.3969/j.issn.1001-8972.2012.22.147
2011年南京工业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立项项目SZYB2011015“南京工业大学教改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