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浅谈
2012-01-27陈学云
陈学云
(江苏省 赣榆县环境监测站,江苏,222100)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政府资金投入的加大,各地相继加大了环境监测室的软硬件设施投入力度。如今,江苏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覆盖面已经涵盖了水和废水、海水及其沉积物、环境空气和废气、土壤等固体物、生物、机动车尾气、噪声和振动23类共728项检测能力,具备地表水及饮用水109项全分析能力。水质自动站在数量、质量、单位面积拥有量和监测数据有效利用率等方面都稳居全国首位。空气自动站也是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县级以上城市全覆盖,是我国第一个在网上实时发布省域范围内县级以上城市空气日报、预报的省份。
赣榆县也于2001年9月设立了环境监测站,经过10多年的发展,如今已具备对全县地面水、地下水、海水、工业废水、废气、大气、噪声、底泥、固体废弃物等方面的监测能力。但这与赣榆县跨越发展过程中,其环境监测的效能与政府和社会对整个环境质量的需求还是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1 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指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把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贯穿于监测工作的全过程”。由此可见,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是包括现场监测、样品的运输和储存、仪器设备和器皿的选择和校准、实验室的一系列质量控制程序以及数据的记录和整理等全过程的质量保证【1】,其意义就在于:
1.1 是环境监测正常开展的保障
环境监测实验室是对某项监测目标获得准确、权威结果的重要部门,对其环境监测质量的管理包括了实验室内质量管理和实验室间质量管理。对质量管理是保障环境监测工作正常开展的有力保障,其作用就在于将监测数据的误差控制在限定的允许范围内,使其质量满足代表性、完整性、精密性、准确性和可比性的要求【2】,加强实验室质量管理也是落实环境监测实验室认可制度的具体体现,保证了监测工作每一个环节都具备相应的管理措施,保证监测结果的真实性、有效性。
1.2 有利于提高监测人员业务素质
加强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必然强化了实验室各种程序和规定的执行,对实验人员的管理也更具针对性,使之不仅掌握扎实的实验分析功底,也懂得了具体的一些监测分析理论知识,对各种监测标准、规范更加熟悉。此外,具备实验室认可或计量认证的实验室必然对实验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使得监测单位更加注重对监测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实践锻炼,进一步提高其监测业务素质和水平。
1.3 是监测数据准确性的保证
人们常说“错误的数据比没有数据更可怕”。加强对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也是对保证数据结果可靠、真实的保证。质量管理可以确保监测中采集的样品在整个监测分析过程中程序化的进行,这样也有利于及时发现整个监测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符合实际的监测结果,从而方便监测人员能及时查找出原因,及时纠正,确保最终的数据准确可靠。此外,监测实验室通过质量管理,可以在实验室监测内部与外部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提升监测实验室的整体监测水平。
2 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质量意识淡薄
目前对于省级监测中心来说,大多通过了国家计量认证(MA)、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CNAL),对环境监测质量意识较高。但一些基层或者偏远地区的环境监测站不注重抓监测的质量管理,表现出在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过程之中缺乏相应的主动性与自觉性,不能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一些实验室的监测工作人员未能树立起应有的质量意识,不注重监测质量管理,导致质量管理体系难以得到完善。尽管一般环境监测站都采取人员考核持证上岗,化验分析仪器设备进行检定校准,分析化验时采用平行双样、加标回收试验、绘制质控图等办法来解决室内的质量控制,但却忽视了监测信息的代表性,监测目标的设定,技术路线制定、布点、采样,样品保存与运输,样品交接等各环节【3】。
2.2 制度保障不全
目前,环保部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中的相关管理程序、职责和内容出台了相关规定,使得整个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朝着制度化方向发展。各省、市、县(区)监测中心(站)也先后出台了水质监测和大气监测质量保证等相关规定,并对监测人员要求持证上岗考核等以及详细规定对所监测的样品采集、仪器设备管理和使用、数据审核等管理制度。但是,与飞速发展的监测技术和日益扩大的监测领域相比,一些监测质量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备,更新还不够及时。如,对于快速推动实行的自动监测,当前还缺少相应的技术规范、检验规程和规章制度保障。为适应这种变化,2012年1月19日江苏省相继出台了《江苏省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质量管理暂行规定》、《江苏省水质自动监测质量管理暂行规定》等文件,废止了实行了8年的《江苏省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质量保证实施细则》、《江苏省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地表水)质量保证实施细则》
2.3 体制有局限性
2007-2010 年连续启动4期主要污染物减排专项建设,对环境监测专项资金投入达54亿元,其中对国家环境监测网能力建设资金投入为4.66亿元【4】,但相对于省一级的监测中心来说,一些市、县(区)级监测站资金紧张,条件较差,先进的仪器设备无法及时配套到位。许多监测站经费实行的是自收自支,靠自己的首支来维持日常的环境监测工作,这对于公益性较强的环境监测来说无疑难以保证其正常运转。此外,目前监测站多是隶属于当地的环保部门,环境监测站对于环境监理站一个“花钱”而一个则是“创收”部门,因此难以保证环保部门对于环境监测站给予足够重视。
3 加强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对策
3.1 加大实验室投入力度
要切实加强环境监测实验室工作的面对诸多困境,就要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加大投入力度。首先要从人力上加大对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和引进,对现有人员要加大培训力度,使其熟练掌握环境监测分析方面的业务知识,熟悉标准、规范和技术方法等;其次是从物力上要加大对实验室的资金投入,淘汰一些落后的监测设备,引进一批最新的高科技监测设备,改善现有环境监测工作的环境。
3.2 加强对标准物和仪器设备的管理
环境监测实验室应完善各种程序性文件来加强对标准物和仪器设备的管理。标准物特别是有机物质,因为种类多,数量少,可能不便于管理,监测站应指派专门质控员对标准物质发放等进行管理【5】。为此,可以借助计算机中的数据库加大对标准物的有效管理,既可以及时掌握标准物的数量多少,也可以发现标准物是否失效等问题。而对于一些仪器设备尤其是“高、精、尖”的设备要加强统一管理,安排专人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测和维护。对一些仪器设备较为分散种类多的监测站,要安排专人对仪器进行统一管理。
3.3 加快环境监测体制改革
在我国,环境监测站基本上都是地方环保局下辖的一个管理单位,大多数的县(区)级环境监测站都还依附于当地环保部门,这就导致了环境监测站的工资、人员、经费、业务管理等都交由环保局统一管理调配,监测站并没有从行政上真正独立开来,这就很容易导致监测站实验室中的监测结果过多的受到多方干预,没有承担起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公正监测任务。就目前这种现状,若要增强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就需要加快进行体制改革:首先是实行垂直管理机构改革,使各监测站实现政、事分离,杜绝环保局和地方政府过多的干预监测站的独立监督职能;其次是强化监测站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测基本职能,加强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确保所监测出的数据质量具有相当的代表性、真实性、可靠性;在监测站内部试行以聘任制为基础的用人制度和岗位管理,落实竞争上岗机制。
4 总结
综上所述,质量管理在环境监测实验室里是十分必要、不可或缺的,它不仅能够提升监测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且能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准确,提高实验室的工作效率,还能充分发挥出环境监测站作为第三方的公正监测职能。
【1】郑瑜,王东霞,隋小娜.环境监测现场监测中的质量管理【J】北方环境,2010,22(2):100-101
【2】冯丽君,张凡,王军.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31(1):149-151
【3】陈贵,陈小霞,马玉娇.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08(7):30-31
【4】万本太.浅谈国家环境监测网建设 【J】中国环境监测,2011,27(6):1-4
【5】李忠华.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控制技术及问题分析【J】科技与生活,2011(3):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