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通融 中西合璧”的创作典范——试论王建中钢琴音乐的创作特征
2012-01-26周琨
周 琨
(文山学院 音乐系,云南 文山 663000)
我国是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文化风俗、艺术特色。著名的音乐家、作曲家王建中的钢琴作品以我国的各民族的音乐特色为素材,又运用了西方现代的作曲技法,把我国各民族的传统的文化艺术与现代的西洋音乐巧妙地、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创作了大量的人们喜闻乐见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钢琴作品,深得国内外钢琴爱好者的认可。他是“中西合璧”的钢琴艺术的开拓者,主要代表作有《百鸟朝凤》、《彩云追月》和《绣金匾》等。
一、以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为创作素材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底蕴的多民族国家。王建中先生在他的创作中多以各民族民间音乐为创作素材,几乎每首作品都流露出浓郁的民族民俗风情,包括云南、湖南、陕北和河南等地的音乐,旋律优美,民族风情浓郁。
《猜调》是王建中先生根据云南汉族民歌改编的,猜调是云南孩童们游戏时唱的一种对歌(游戏),内容生动,形式活泼。
谱例:
钢琴作品保持了民歌的生动活泼的旋律,适当地加入了二度倚音,而和弦断奏和跳音奏法的运用,恰当地烘托出乐曲活跃、逗趣的情绪。[1]
《绣金匾》是根据陕北民歌改编的,描写了女性通过绣荷包来表达对恋人别离后的深情思念和期盼之情,旋律抒情婉转,优美动听。
谱例:
钢琴曲的第一部分,在钢琴上模仿中国民族乐器古筝的音响效果,亲切、流畅地奏出旋律。第二部分,旋律移高五度,并且情绪欢快、跳跃,中国传统五声音调在此运用得出神入化。第三部分,是前一段的变化再现。整个乐曲富有较强的陕北民歌的歌唱感。[2](P106-107)
王建中先生的钢琴作品还有以朝鲜、日本等国民族音乐为素材创作的钢琴作品。
《五木摇篮曲》是王建中先生根据日本民歌改编的一首钢琴曲。
谱例:
通过采用都节调式,保留了原曲浓郁的日本民歌风味,整个乐曲如歌如画,安静而温馨。
二、中国传统文化性标题的运用
使用中国传统文化性标题,可以突出音乐作品的主题。标题不但让演奏者能深刻理解内涵,又能使听者富于联想,使大家都能享受作品的真正含义,充分体会到作者独具个性的艺术哲学观,沉浸在情感内涵之中。
如:钢琴曲《情景》是王建中先生对西南少数民族各地区进行民间艺术收集整理后创作的,是一首写意性标题的钢琴作品。他大胆地采用了不协和音响,将人们狂欢的热烈场面和发自内心的欢快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精彩地展现了不同民族的特色。中国传统音乐作品重在写意,而不协和音响的应用突破了以往中国作品线条和旋律的描述。这是王建中先生的突破性发明,从而也引导了部分作曲家在作曲领域迈入又一个方向。
再如:我们熟知的根据广东民歌改编的《彩云追月》,这一曲给我们的意境是:在那晴朗的天空中,云月相随,我们尽情地享受着一个美好的夜空美景。[3]《百鸟朝凤》这首曲子也是一样,根据不同的意境和情趣,王建中先生用了八个标题,每个标题都展示了飞鸟的特点:春回大地,百鸟林间嬉戏,到处都是莺歌燕舞、欢快的场面。《梅花三弄》中,王建中先生将乐曲分为十段,保留原曲文学性的小标题,诗词意境与古琴曲融合在一起,充分表现了梅花不畏严寒、清高纯洁的高尚气质,在演奏中体现了作品的构建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性标题的运用,需要演奏者明确主题与每个段落所刻画的音乐形象、性格、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领悟作曲家的意图,体会乐曲的意境并从中了解文化性标题的作用。
三、特殊音色的巧用
特殊音色的巧用能提高钢琴艺术的表现力和表现方法。王建中先生在创作过程中,大胆地借鉴了我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手法并产生音色联想,再用钢琴技法来体现,形成了钢琴音乐语言。如:用手指配器,这独有的丰富想象力及表达情感意境的能力,将诗情画意与精湛绝伦的炫技相结合,以此传达出民族音乐所蕴含的“神韵”,为钢琴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理念。
再拿《百鸟朝凤》一曲来说,其中模仿蝉鸣声,用的是小二度倚音,用的是连续紧凑的颤音。此外,用钢琴还可表现唢呐的滑音、花舌音等技法。这种潇洒的触键,漂亮的音色,可展现自然界的音响,又可弹出想象中的意境,这就是特殊音色之美。
谱例:
《彩云追月》中,用颤音与快速的音型结合交替,快速的琶音音型犹如古筝刮奏,表现了云月追逐嬉戏的场景。
谱例:
《梅花三弄》用八度倚音模仿古琴的散音音响,展现了古琴深沉的音色,营造了一种空旷的意境。
谱例:
《绣金匾》第一小节第一拍的后半拍的三个装饰音就是模仿筝“抹”的手法,弹奏时模仿在筝上的演奏动作,手指贴键,浮光掠影般地一抹而过,好像不经意地在键盘上滑动了一下,发出的声音既不破坏原有的旋律线条,又增加了委婉妩媚的色彩和音色。
谱例:
《情景》里用五声音调特征的复倚音(mi—la—sol)装饰旋律,表现云南这片土地的神秘感和向往。并用八度倚音增加历史的厚重感。
谱例:
王建中先生通过借鉴民族乐器的装饰手法,把装饰音不同的形态和方式运用到钢琴中,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内容和线条美,为乐曲增添了神韵。
四、西方作曲技法的运用
中国的作曲家们为了推动中国钢琴事业的发展,正积极探索着一条西方现代作曲技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民族化”音乐创作道路,给音乐家们打开了学习的大门,不分国界,只为艺术。王建中先生是探索钢琴音乐“中国化”道路的一位勇士。他没有纯技术地片面模仿李斯特、车尔尼、肖邦等钢琴大师的技法及演奏风格,而是把他的创作扎根于民族传统之中,接受新的作曲观念,吸收、消化现代新的作曲技法,更主要的是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各民族的文化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开创了一条具有个性化的创作道路,把国内外音乐艺术的多个方面联系在一起,逐渐使钢琴演奏技艺变为一种具有中国现代文化、中国现代风格、中国现代化艺术的中国特色的品牌。
(一)旋律多样化
中国的传统艺术中,“线条美”是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音乐体现出一种线性思维,线性旋律是我国传统音乐的典型特征。王建中先生的钢琴作品承续了旋律的这一特点,塑造了许多丰富多彩的音乐形象和音乐音响。同时,他利用将旋律线级进、跳进、升降等手法,加厚旋律层次,使旋律多样化。
例如钢琴曲《猜调》以民歌的音调为主题旋律,具有单声思维的形态,而在主题旋律的基础上,又以多声思维为根本特征,在多声织体中体现旋律的线条美和流动感。
谱例:
主题在经过加花处理后,使得主旋律音常常融入到和弦或其他音型里,旋律出现了多样化的形式。在演奏时要减弱非旋律音以突出主旋律,不能只注意织体的变化而忽略旋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二)极富民族色彩和声的运用
王建中先生曾说过:“我一直强调五声性,我总是要考虑用什么方法来创作,这不是创作技法,而是涉及创作思想,是一个基本想法。” 王建中先生在自己的钢琴音乐创作中,在运用传统和声的同时进行了大量创新,采用了三度结构和声和四、五度结构和声及二度结构和声,使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1)三度结构和声的运用
王建中先生根据朝鲜歌剧《血海》主题歌改编的钢琴曲《赤胆忠心》就是以三度结构为主的。
谱例:
(2)四、五度结构和声的运用
在王建中先生的钢琴作品中,四、五度结构和声得到较广泛地使用,有时是单独的四、五度音程形式,有时是由四、五度音程叠置而构成的和弦形式。四、五度和声可以突出中国民族色彩,强调中国民族音调特点。
例如《梅花三弄》的主题,谱例 :[4](P96-97)
《梅花三弄》中,四、五度结构的和声进行与我国民族乐器“笙”的自然和声方法相一致,获得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谱例:
《百鸟朝凤》中,左右手依次运用了四、五度关系顺叠,获得了浑厚、充实的音响效果及较强的推动力。
谱例 :[5](P121-122)
(三)调性的运用
除了传统的大小调和五声音阶,王建中先生还使用了日本的都节调式进行创作。《樱花》和《五木摇篮曲》都是都节调式,主要特点是主音上的小二度和增四度。
五、中国传统曲式的承续、突破与发展
中华民族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音乐,曲式、结构各有特色。如:陕北的信天游、东北的二人转、江苏的昆曲、陕西的秦腔、山西的晋剧、河南河北的豫剧、山东的梆子、北方的胡笳、朝鲜族、瑶族的长鼓舞和云南的巴乌、葫芦丝等等。我国各民族的音乐,是人们自发的音乐冲动和创造力的自然表露,所以它的音乐结构原则与西方不同。欧洲传统的曲式结构有单三、复三、回旋、变奏、奏鸣曲式等,而我国音乐的结构大多根据内容和情绪发展再加上各民族的艺术风格形式多样化的音乐形式,因此段落的结构布局较为自由,有一段体、二段体、多段体、变奏体等。例如:我国的古筝曲就自成一体,《梅花三弄》这首钢琴曲就是由十个乐段所组成的。把中国传统的多段体的思维与西洋传统组曲相结合的也有,那就是《云南民歌五首》,它采用了新型组曲的形式。再如:陕北民歌《信天游》一般是两句一段,长的可接连数十段;演唱时各段可以自由反复,就体现了它的多段体;最后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达到人人赞赏的境地。
中国的音乐家、钢琴家们,在创作中,根据音乐的需要,大量吸取西方传统曲式与中国传统音乐的曲式结构特征,并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王建中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他在多年的民间采风、民歌搜集的工作中,看到各民族音乐的巨大价值和不可低估的艺术魅力,从作品的旋律、音乐要素等方面吸收并创作,让曲目范围拓宽,使多个民族的音乐旋律达到更高境界,充分表达了各民族人们心中所熟悉的生活,享受艺术之美。
中国曲式的发展,就是要靠王建中等大师,在新的教育形势下高度重视自身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重视高层次的教学理念,并适应其发展。王建中先生在钢琴创作中,吸收、融汇、消化西方的创作技法并同中国丰富的民族文化有机结合,从而创作了大量具有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如《彩云追月》、《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绣金匾》、《梅花三弄》、《百鸟朝凤》、《浏阳河》、《云南民歌五首》等等。这些曲目音色漂亮,层次丰富,轻松惬意,充满韵味,节奏进行紧凑自然,类型丰富多变,整体节奏感毫无矫揉刻意而自由随意,曲意热烈豪放。从中看到,王建中对中国音乐进行了较完美的发扬和传承,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我国钢琴表演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1] 樊祖荫. 四、五度结构与二度结构的和声方法——五声性调式和声研究之一[J]. 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2(2):84.
[2] 樊祖荫.传统大小调、五声性调式和声写作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 郭立红.从中国钢琴作品看钢琴音乐的民族化[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1):85-87.
[4] 魏廷格,李明俊,许民.中国钢琴名曲曲库[M].湖南:时代文艺出版社,1995.
[5] 魏廷格.中国钢琴名曲30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