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基层农村水利工作的思考
2012-01-26张振庆
张振庆
随着我国农村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业发展由过去只注重粮食产量向重视农产品多样化转变,由过去纯农业向农村工业化、产业化、商品化转变。由此,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和保障能力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相适应。
一、农村水利存在的问题
农村水利工程主要包括小型沟、渠、圩、坝、桥、涵、水库、机井、排灌站等。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出台,农民个人及联户兴办的小型水利工程数量也日趋增多。但是,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农村水利工程现状普遍值得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工程管理滞后
圩堤乱垦乱种、行洪河道设置鱼网鱼簖现象屡禁不止,而且圩堤沿线近年又增添不少鱼塘,出现了新的“两水夹一岸”地段。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粗放,有的灌区支渠以下用水混乱,“跑、冒、渗、漏”较为严重。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毁损严重。另外,由于近年来的过度垦荒,水体植被越来越少,水土流失严重,水库库底淤积层越来越厚,相关清淤管理未能跟上,对水库安全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二)财政投入不足
由于农村地方各级财力紧,严重制约着农村重点水利工程配套和小型水利工程补助。新农村建设以来,国家大力扶持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在规划布局、项目安排和资金补助上给予很大倾斜。但我国很多农村地处欠发达地区,难有较多资金用于农村水利重点工程的建设配套,致使部分工程无法按期启动,开工建设的也很难按计划竣工验收,加大了继续向上争取工程项目的难度。
(三)农村基层水利技术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农村基层水管单位内设机构不科学,非工程管理岗位多,人力资源配置不尽合理,效率低下,人浮于事。同时,各地水管单位真正急需的高、中、初级工程技术人员严重短缺,工程技术人员4925人,仅占职工总数的19%,且大多集中在省、市属水管单位,技术力量薄弱。
二、思考及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对农村水利的认识
农村水利是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没有防洪除涝基础设施的保障,就没有农业的增效、农民的增收和农村的稳定。农村水利现代化也是整个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保持与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并适度超前。要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用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装备农村水利,用科学的方法和现代的观念指导农村水利,为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提供基础性的支撑保障,加快传统农村水利向现代农村水利的转变,实现农村水利的新飞跃。
(二)科学管理,建立小型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
要把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注重向管理要效益,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建后形成的小型水利资产要及时移交给有关单位和个人,向他们颁发产权或使用权证书,采取专业管护、拍卖经营、个人承包等形式,以便形成切实有效、适合当地社会情况和不同工程类型的运行管护模式,使新老水利工程均进入良性运行轨道。
(三)加强资金投入
在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中,需大量的工程投资,应由中央明确各级地方政府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财政投入责任,以此来增加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投入。及时开展现有工程维修改造,同时增加新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适应当今水利发展要求。在努力增加地方财政投入的同时,地方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行政领导,积极组织群众参与水利工程建设,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
(四)开发人力资源
需高度重视基层水利行业整体人力资源的开发。要有计划、按步骤地选拔人才去深造,以适应岗位需要和市场需求;鼓励职工在职学习,不断提高整体素质,使基层水利人力资源切实得到保值和增值。
三、具体措施
(一)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因地制宜,兴建小水窑、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做好小流域规划治理,切实提高供水保证率和农田排涝能力的标准,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提供高标准的灌排服务。
(二)做好农村安全饮水建设
农村安全饮水是广大农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应从工程规划设计、建设、运行各个环节把好关,将工作做实做细,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
(三)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实施节水灌溉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必要保障。加大农业节水力度、减少灌溉用水损失,有利于缓解农业面污染,可有效提高农业生产力,是一项革命性措施,必须摆在农村水利建设的突出位置。要加大节水设施与节水技术的推广力度,扶持节水灌溉典型,完善防渗渠系配套,合理发展喷、滴灌工程,重点发展浅湿灌溉技术,有条件的地方对主干渠道逐步实现衬砌化。
(四)加大农村水环境治理力度
近年来,水污染带来的水环境恶化、水质破坏问题日益严重,给水产养殖带来了负面影响,死鱼、死虾、死蟹等现象时有发生;同时,水土流失影响了农村生态环境。因此,需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保护农村水资源,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创造良好的水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