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培育与弘扬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思考
2012-01-26葛晓珍敖检根
葛晓珍,敖检根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江西 南昌 330006,aojiangen@126.com)
医疗卫生职业精神是医疗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和医务人员的软实力,培育与弘扬医疗卫生职业精神,是人文精神和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回归的需要。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加之医学人文教育的缺失,使医疗行业物化现象凸显、技术至上主义抬头,甚至出现职业道德修养下滑、医患关系恶化的局面,导致医疗行业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与焦点。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大讨论的背景下,需要结合“三好一满意”、“创先争优”等活动,把弘扬医疗卫生职业精神融入医学人文教育、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到推动深化医改的各项工作中。
1 新形势下培育和弘扬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重要意义
1.1 培育和弘扬医疗卫生职业精神是强化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
医疗卫生行业同人的生命与健康息息相关,尤其是作为窗口单位的医疗机构,应将医务人员的职业精神建设蕴涵于精神文明建设中,以提高医务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医疗服务水平。医疗卫生队伍只有传承医学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坚守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家园,才能焕发出不竭的生机和活力。培育与弘扬医疗卫生职业精神是营造良好的医疗卫生职业生态、实现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更好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凝聚全民族力量、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途径。
1.2 培育和弘扬医疗卫生职业精神是推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
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看病难、看病贵”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这都迫切需要构建、培育和弘扬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医疗卫生职业精神,激发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应通过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引领、职业理念的支撑、职业道德的坚守,为医改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健康。
1.3 培育和弘扬医疗卫生职业精神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现实需要
当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法律意识逐渐增强,其对医学、医疗的期望也随之提高,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具有崇高的职业精神,能够志存高远,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目标,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需通过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培育和弘扬,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更好地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
1.4 培育和弘扬医疗卫生职业精神是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的内在需要
医务工作繁忙,职业风险大,医务人员精神压力大。如何保护好、发挥好、调动好医疗卫生人员积极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课题。而医疗卫生人员积极性的激发和调动,离不开崇高的道德和精神力量支撑。因而,要引导广大医务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和幸福观,以医疗卫生职业精神作为内在驱动力来凝聚共识、武装头脑、振奋士气,切实防治“精神懈怠”、“职业倦怠”,从而塑造医务工作者良好的职业形象。
2 充分理解不同时期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深刻内涵
职业精神是个体履行其与社会达成的契约和职责时的行为组成,它要求专业人员的行为符合特定的原则和职责,是一种适应其专业行为需要的意识、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1]医疗卫生职业精神是医务人员在医疗服务中形成并体现出来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文化心态、行为准则、群体意识、生活态度以及优良传统的总和。它具有民族性、时代性、普遍性、实践性等基本特征。
2.1 中国传统医学职业精神
在中国传统医家的观念里,道德修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综观医德史上被历代诸多医家共同强调的“大医精诚”文化的道德内涵,主要有仁、智、廉、不欺四种美德。[2]儒家哲学是传统医德形成的本体论、方法论和伦理学基础,传统医德的重生意识和重社会责任意识的本体和价值根源是医学伦理。[3]儒家文化中的精髓是以“仁爱”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现在医学领域就要求医生体恤生命、善待患者,还应从伦理角度去考虑病患的情感需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即所谓“忠恕之道”,其核心理念是忠诚地面对自己内心的良知,宽容地对待他人,做到尽己和推己。《易经》中讲的“大德曰生”,普天之下,最大的道德应该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然后才是大医精诚,因而医学的本质是人学。“医无德者,不堪为医”。
2.2 西方医学职业精神
西方医学强调尊重个体生命的自身选择。《希波克拉底誓言》最早提出医师最首要和最基本的就是不伤害患者。美国著名医生特鲁多曾经这样诠释医生对病人的工作:“有时,去治疗;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4]西方医学职业精神强调对病人和社会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保证病人的知情权、隐私权。由美国内科基金会、ACP基金和欧洲内科医学联盟共同发起和倡议的《新世纪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明确了把患者利益放在首位、患者自主、社会公平三项基本原则,提出了提高业务能力的责任、对患者诚实的责任等十项责任,充分体现了西方医学职业精神的内涵。西方对“医师职业精神”的定义一般有四个特征:一是拥有并保持一种特殊的社会认为有价值的技能;二是专业团体成员自律的责任;三是有特定道德与伦理标准的责任,置病人的利益于专业人士的个体利益之上;四是站在病人个体的或集体的立场维护其医疗需要的责任。
2.3 与时俱进的医疗卫生职业精神
与时俱进的现代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内涵可从以下五方面进行挖掘:一是革命战争年代锤炼而成的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如白求恩精神和南丁格尔精神;二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形成的无私奉献、公而忘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忘我精神,如“雷锋精神”;三是新时期医务工作者在抗击非典、抗震救灾、抗洪救灾等突发事件中诠释的临危不惧、恪尽职守、忠于人民的精神;四是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表现的爱岗敬业、公平正直、病人至上的良好风尚;五是刻苦钻研、开拓进取,精益求精、自觉提高医疗专业化水平的精神。
3 实施“五心”工程,大力培育和弘扬医疗卫生职业精神
3.1 实施核心工程,坚持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发展方向的把握有赖于价值引领。[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核心,体现了医务人员职业精神理念的价值诉求,有利于使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在医患沟通、医学科学发展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形成共识。人文精神主要表现为三个尊重:尊重生命的价值、尊重头脑的价值、尊重灵魂的价值。医学作为自然科学具有其特殊性,需要联合人文科学,加强医务人员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人文素养,并将这些人文精神源源不断地注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推动现代医学科学健康发展,提高卫生服务能力。
3.2 实施爱心工程,推进人文关怀与理性教育的统一
“医乃仁术”,仁道精神始终是医学的灵魂。随着医学的发展,医学分科越来越精细,仪器设备越来越先进,检查结果越来越精准。但是,在越来越先进的技术面前,也有越来越多的医生忽略了病人心理上的感受,而片面局限于病人身体上的病痛,仅仅依赖各种检查结果来看“病”,乃至于“只见病不见人,只懂病不懂人,只治病不治人”,出现技术至上主义的倾向,使医患关系陷入了“物化”的困境。因此,医务人员应该具备一种普世精神,树立“大爱无边,生命至上”的理念,把拯救危难、抚慰人心作为行为准则,关爱患者,心怀苍生,不分男女老少、不论贫富贵贱、不分地域差别,视患者为亲人,用责任心、爱心、耐心、细心来真情地感染患者。通过对病人心态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引导,达到既救人又育人的至高境界。
3.3 实施信心工程,把握价值性追求与工具性追求的统一
医疗工作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作为人类健康卫士的医务人员,要树立信心,以乐观的人生心态,将救死扶伤的理想信念转化成为患者服务的实际行动。医疗卫生战线有着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比如白求恩精神、南丁格尔精神以及“非典日记”、“抗震日记”、“抗洪日记”中展现的人生价值追求。高州模式以“医院和医务人员挣光明正大的钱、光明正大地挣钱”为直接目标,战胜职业潜规则,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给了广大医务工作者很好的启示。[6]因此,要通过激发和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热情,维护救死扶伤的社会价值和解危济困的职业尊严,唤醒他们的职业荣誉感。
3.4 实施连心工程,实现自我约束和外在监督的统一
医务人员和病人之间需要有共情、共融、共鸣。医务人员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基础上,要重视与病人的沟通交流,学会换位思考。医疗卫生职业精神要求医务人员坚持患者利益至上的原则,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一方面,医疗卫生行为要接受患者、社会媒体、行政部门等的监督,结合“专项治理”和“干部作风整治”等活动,积极营造纯洁的职业生态;另一方面,要正确引导媒体多报道医疗行业的正面事件、多报道医务人员的真实生存状态、多倾听医务人员的声音,改变社会对医疗行业的偏见,建立医患之间的信任关系。同时,建立健全第三方医疗纠纷调解机制,通过设立投诉中心等方式维护患者权益,缓解医患矛盾。
3.5 实施诚心工程,促进主体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爱岗敬业是主体性和创造性的统一。没有主体性,创造性就没有基础;没有创造性,主体性就缺乏原动力。凡爱岗敬业的人,都是主体性、创造性的追求者。要做到爱岗敬业,就必须提高五种意识,即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敬业意识、团队意识、奉献意识。敬业意识是灵魂,医务人员要有责任心,爱护自己的岗位,守岗有责,做一名岗位不可替代的人。有创新、有作为、有奉献,就是敬业意识的突出表现。追求主体性、创造性统一的敬业精神,需要自我教育和长期培养。当这种敬业意识成为习惯行动时,诸如迟到、早退等不良倾向也就没有了,勤奋工作、努力工作、创新工作也就会有动力。医务人员只有真正将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内化于心、外塑于行,医疗卫生事业才能真正为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同时,政府有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及绩效考核制度等,在保障医务人员相关利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医务人员的潜能和创造性。
[1] 师小葶,田润录,李恩昌.医疗职业人格与医师专业精神的含义、内容、存在问题及对策[J].医学与社会,2007,20(10):20 -23.
[2] 潘新丽.中国传统医学职业精神:仁、智、廉、不欺[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32(6):9 -10,24.
[3] 杜长林,张艳清.传统医德的哲学之思[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2):267 -268.
[4] 王岳.制度与文化是推动医改的两轮[J].中国卫生,2012,(2):56 -57.
[5] 蒋斌,陈金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J].求是,2012,(2):24 -25.
[6] 孙福川,任守双,王莉媛,等.高州模式:医学职业精神的坚守、创新及其样板价值[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4):424 -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