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医学生医学伦理职业操守的探究*

2012-01-26向鸿梅马春梅李树森李仙彤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2年6期
关键词:医德伦理学医学院校

向鸿梅,马春梅,李树森,李仙彤

(1牡丹江医学院卫生管理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xhm33843909@163.com;2牡丹江林业中心医院骨外科,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职业操守是指人们在从事职业活动中所应遵从的道德底线和行业规范,它是人们在职业活动过程中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对社会所应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医务人员的职业操守,就是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医风廉洁,这三者缺一不可。医务人员只有坚持职业操守,才能更好地履行治病救人的神圣职责。医学如何才能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服务,不仅要依靠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应以医学伦理职业操守为坚实基础。因此,医学院校加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医学生崇高的职业精神,是提高未来医务人员职业操守的一条有效途径。[1]

1 医学伦理职业操守现状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逐渐转变成服务者与消费者的关系,病人的权利意识和医患关系中的主体意识在增强,病人不仅关注医生的医疗技术水平上,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医学伦理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然而,部分医务人员的道德现状却令人堪忧:医疗服务意识淡漠,医患沟通不足导致医患关系紧张;收受药品回扣、开单提成等现象对医学生的医德观念产生了一定影响。医学生是医疗事业的后备人才,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医学院校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一项紧迫任务。应通过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让未来从医者可以成为既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又掌握实践技能,同时具备高尚的医德品质和崇高的敬业精神的德才兼备的医务人员,为满足社会需要,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2 医学伦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从国外医学人才培养看国内医学伦理教育

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各国对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都非常重视,要求培养出的医生兼具保健者、决策者、沟通者、社区领导者和管理者的素质。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西方国家就通过医学人文教育来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认为“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1995年,美国大部分医学院校开设了人文课程;1987年,英国的医学院校将医学伦理学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全过程。[3]西方人文课程突出了实用性,表现为“轻理论、重行为”。西方国家医学院校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角色扮演、讨论会等,是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德国的医学院校让医学生走近病人、走进医院,开展“关爱生命”的义工活动,培养了医学生的医德情感;加拿大的一些医学院校通过网络创办了“道德教育社区”。西方伦理学家普遍认为医学伦理学理论内容的理解只是起点,切身的实践与体验才能深入核心。因而早期接触临床的主要目的是医德教育和实践,培养医学生的责任感、同情心、使命感,并将道德教育融入专业课的教学中。

我国医学院校在医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在医学教育目标的制定方面,虽然1995年教育部制定了总体教学目标,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目标并没有体现变化与发展,使得医学人才在科学思维能力、人文精神、创新意识等方面短缺,协调人际关系能力不足;在课程设置方面,片面强调专业知识,忽视了综合素质教育的内容,人文科学的课时少,知识结构不合理;在继续教育中,医学专业人员缺乏终身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德素养的提升。因此,国外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2.2 教育主体认识不够

教学是个互动的过程,学生和教师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对医学专业课程的讲授较为重视,而医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医学伦理教育另有专人负责,这在无形中就使医学伦理学教学不能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全过程。另外,少数医学生有失范行为如论文造假、缺乏社会公德等,这不利于医学伦理规范的科学培养及良好职业行为习惯的形成。校园文化建设中缺乏医学人文关怀的启迪,实践实习中,教学医院的带教老师更多的重视医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开展各类专业讲座、拓展不同领域的前沿知识,但关于医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和职业操守、医学伦理教育方面都很少。随着目前医学院校招生范围的扩大,带教老师的工作量增加,同时也增加了带教老师的责任,因此出现了带教老师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对医学生医学伦理职业操守培养重要性认识不足的问题。

2.3 社会环境和个别从教医师不良行为的负面影响

当今社会价值多元化,一些负面因素导致部分医生的人生价值观发生错位,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出现与医生职业道德要求相背离的现象。[4]区别对待病人、工作散漫、责任意识不强、见死不救、医疗差错的频繁出现等不良现象,严重损坏了医务人员“白衣天使”的形象;社会环境和一些从教医师不良行为对医学生的医德培育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使得医学生在职业操守、医学伦理的认知上产生了迷惑甚至动摇。

3 构建医学伦理职业操守的措施

3.1 增强医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人文品质

职业操守的构建很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使他们具有高尚的品质和济世救人的奉献精神。教育中更注重让医学生增强主体意识,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能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修养要靠自觉,在医疗护理的实践中踏实地进行自我锻炼、自我评估,并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职业精神的培养,应把着力点放在医学生的自我教育上,[5]深化医学职业精神的认识,让医学生自觉地投入医学实践。医学乃仁学,其人文关怀是最基本的服务态度,社会上呼唤人文精神、倡导以人为本、珍爱和关注生命,而医学生作为未来的从医工作者,在校学习期间应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发挥主体意识,不断培养自我“尊重生命、崇尚正义、敬业爱岗、心胸宽广”的人文品质。

3.2 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医学生职业操守培养

从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上来看,医学生职业操守的培养应贯穿于医学教育始终,根据医学生在学校期间不同的学习阶段,有针对性的加强医学伦理道德教育。入学之初,在课程设置上,将医学伦理学与思想教育并举,树立牢固的医德信念。学习阶段,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医学专业课的教学之中,在医学知识的传授中渗透正确的医德取向。实习阶段,通过早期接触患者、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实践,培养医学生对病人的同情心、仁爱之心,提高与病人的沟通能力,使其真正做到为病人服务。

另外,改革课程设置也很重要。医学教育中结合专业特点将新的医学模式渗透其中,增设人文课程,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增强社会责任感,[6]开展多元化的医德教育方式,组织医学生走向社区、走向基层、做志愿者,开展社会调查、公益活动,通过这些感性上的认识,坚定医学生献身医学的信念。另外,医学院校可以以学生党建为抓手,增加学生医德教育的可行性。高等院校的党建工作是引导医学生健康成长的伟大事业,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非常必要。

3.3 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发挥组织文化的育人功能

组织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文化可以塑造人。[7]环境在医学生医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8]作为医学院校应该创造条件,严格治理医德环境,弘扬正气、树立榜样,激发医学生的责任感、上进心,教育医学生热爱事业、恪守医德,立志献身于医学,启发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道德观。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医学职业操守培育的有效载体,优良的学风、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优美的环境对医学生医德素养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医德教育渗透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使医学生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从丰富的校园文化中积累教育的资源,形成医学院校的人文特色。

医学实践中,医院作为特殊的群体,拥有其独特的文化。医院文化包含着医德行为,医德修养与医德教育,良性的互动促成良好的结果。只有充分调动家庭和社会力量,建立起学校、家庭和社会力量齐抓共管的职业操守培养的新局面,[9]才能更好地发挥组织文化的育人功能。

3.4 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树立行业的典型和模范,正面引导医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是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10]所以,建设一支业务精、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是医德教育成败的关键。教师个人的道德品质、知识水平、政治素养等内化品质和水平对医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由于当今医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学生具有模仿性、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谈举止、立场观点是教学中主要的教育因素。在临床教学中,带教教师良好的敬业精神,率先垂范、为人正派、光明磊落的工作作风对医学生起着榜样示范作用。[11]受教育者只有信任和尊敬教育者,医德培养才有说服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诚然,影响医学生医学伦理职业操守培养的因素还有很多,本文仅从主体意识、教育模式、育人环境、示范作用等几方面作了初步的理论探讨,要想真正完善医德教育模式,还离不开实践工作者的探索。医学院校只有将医学生职业操守的培养作为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教育科学化、规范化,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医德高尚的医务工作者,才能更好地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12]

[1] 杨慧艳.提高医德素养之我见[J].现代医药卫生,2009,25(9):1440 -1441.

[2] 李阳新.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新探[J].安徽医药,2008,12(9):880 -882.

[3] 李勇.医学生道德良知培养和医德教育模式的思考[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343 -345.

[4] 胡容.从医学伦理视野看医生职业道德的问题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8):261.

[5] 唐焕韶.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医学职业精神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0,(29):88-90.

[6] 肖丹,李毅.改进医德教育的对策与建议[J].科技创新导报,2010,(18):194 -195.

[7] 黄党发,余文祥,刘立伟.多方位推进医德医风创新建设[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4):428 -429,441.

[8] 檀琳,冯泽明.探索构建适应新型医患关系的医院文化体系——以第四军医大学三所附属医院为例[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3):398-400.

[9] 尚醒立.当前高职高专医学生医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2):176 -177,219.

[10] 刘宪亮,李恩昌,尚进,等.论医学生职业人格培养的内容及途径——医疗职业人格研究之二[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18(2):10 -13.

[11] 刘志飞,马晓丹,闻德亮.浅析如何在医学院校阶段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精神[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6):60-62.

[12] 钟初森.新形势下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4):491 -493.

猜你喜欢

医德伦理学医学院校
开拓·前沿·创新与学科建设——简评《中医生命伦理学》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孙思邈医德思想发微
“慕课”(MOOCs)发展对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启示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蚁族现象”的伦理学思考
医学研究生医德教育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