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医疗设备全面管理的几点意见
2012-01-26李作家刘曼芳
李作家,刘曼芳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设备器材科,广东 广州 510515
医院医疗设备的现代化程度,是医院医疗、科研、教学工作最基本要素,也是不断提高医学科学技术水平的基本条件。目前,医疗设备的先进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科的发展,在某些方面甚至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医院医疗设备的采购与管理已成为现代医院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1 医疗设备配置原则
要做好设备管理工作,首先要制定良好的配置原则,目前常采用的原则是适用原则和经济原则。
1.1 适用原则
适用原则首先讲的便是统筹规划,根据医院的实际需求及设备适用范围,从实际出发,分轻重缓急和对医院医疗技术发展的重要性,逐步施行配套化。首先,应当配齐基础设备,即各临床科室在日常诊断和临床治疗大量使用及使用率很高的设备,这样才能保证日常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应考虑对学科的科、教、研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器械,学科发展好才能使医院的声誉得到提高,才能更好地吸引患者前来就医,对医院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在设备的采购上不仅要注意技术的先进性、稳定性、安全性,更要考虑对客观条件的适应性和可行性。先进性能使医院处于长盛不衰的状态,使医院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稳定性能保证诊断和临床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安全性则是不言而喻的,是对患者和医护工作人员的首要原则。
1.2 经济原则
经济原则是指设备投入使用后的经济效益,在满足临床诊断和治疗工作各技术参数后,我们便要考虑设备的投入和产出比,努力降低技术成本,减轻病人和医院的负担,遵循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价值规律,使人力、物力、财力得到充分而有效地利用。对现代化的技术及先进设备的使用要充分考虑其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不能只求洋、全、大,不顾社会效益和医院的负担。在国产设备性能质量已能符合要求时,应尽量先考虑国产设备,不仅节省资金,而且设备的售后服务也相对方便和快捷很多,同时也对我国医疗设备产业发展有促进作用。
2 医疗设备的采购
医院医疗设备的采购是从落实资金和预算,经过综合评定、查明需求、编制计划、落实购买,直至设备到货验收、安装调试为止的全过程管理。
2.1 论证
论证是医疗设备管理的起始环节,涉及到设备的调研和设备资料信息收集。设备的调研主要是针对临床科室对设备各参数的要求和临床使用时能够达到的诊断或治疗效果。要从设备的适用性、可靠性、可维修性等综合评定。资料收集主要是针对设备的技术参数,技术水平的领先程度,及各生产厂家同种类型设备的优势对比,了解产品的生产厂家、型号、技术性能与同类产品比较参数、其他医院现有情况、市场价格、运输条件、交货速度等。
2.2 招标采购
招标采购是医疗设备采购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一项严肃、认真、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工作。现大致可分为:公开招标采购方式、竞争性谈判采购方式、询价采购方式、单一来源采购方式、现场议价采购方式。
众多的采购方式中,采用哪种方式应视设备的规格、技术含量、合同金额、资金来源、政策法规、审批程序等情况而定。但是,无论采用哪种采购方式,都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和价格规律,按采购程序和相关的手续办理。
3 设备管理
(1)验收管理。验收管理是医院医疗设备全过程管理的重要一环,是确保引进设备的质量和安全投入使用的重要工作。制定完善的设备验收管理制度,对确保合同的落实,维护医院的利益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设备管理部门必须制定一个完善的设备验收工作制度,对设备验收工作的准备、验收的内容、验收的程序做出明确的规定。
(2)安装调试管理。细致的器械安装调试对日后临床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医院的临床技术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应根据不同类型医疗设备的运输、场地、环境、电源、电磁屏蔽等一系列技术参数要求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以便设备能够在厂家交货后尽快投入临床使用。
(3) 档案管理。医疗设备在各自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文字、图纸、照片等具有参考和保存价值的各种载体资料,称为医疗设备档案。档案管理通过对设备的招标书、合同内容、厂家信息、技术资料、装箱单、运输单据、安装调试及验收报告、设备操作规程、全套随机技术资料等一系列设备信息,对在用设备进行统筹规划。通过查看设备档案资料,根据其维修记录,对较为贵重的设备采取预防性维修,对设备零配件的供应和维修有充足的准备,充分做好维修前的准备工作以缩短停机时间、减少维修费用、减少事故隐患的发生率等。档案管理的有效开展对医院的管理和发展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只有充分发挥档案管理工作的作用,才能使医疗设备发挥其最好的作用,使医院得到良好的效益。
(4)日常管理。日常管理主要是指对设备的使用环境(温度、湿度等)、电气安全、使用状态等一系列设备要求参数的控制。主要涉及到设备的日常操作人员,要做好防尘、防湿、防蚀、专人保管、定期保养、定期检测。做好日常管理才能使器械始终保持在最佳的工作状态,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5)报废管理。报废管理是医疗器械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如何报废机器?什么原因报废机器?怎么处理报废机器?这些都影响到医院固定资产的清算,必须严肃认真对待,因此,各医院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坚持勤俭节约的精神对医疗设备的报废严格把关,更要能使其变废为宝。
4 设备维修管理
把维修从管理中单独列出来,可见其重要性。医疗设备在使用中发生故障而影响正常的临床工作,会给医院带来巨大的经济、名誉上的损失,医疗器械潜在的故障更是影响到病人和医护工作人员的安全。因此,应根据医院规模,配备一定数量的维修专业技术人员,装备一定数量的测试仪器和机械设备以及必要的修理工具,储备各种常用维修材料。
(1)设备的保养。主要分为三级:C级保养是指日常的维护,对设备的温度、湿度,表面清洁,检查设备的运行状态等,主要涉及设备的外部及表面。B级保养是指内部清洁、检查附件、调整、校准等,是一种计划性保养。A级保养主要是一种预防性维修,除了要做前两种保养的工作之外,还要更换设备的易损配件、检查设备的主体等。
(2)设备的检测。检测是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的一项重要措施,已在医院的安全控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医疗设备的检测要根据不同类别的设备设定不同检测的标准、不同的检测项目。设备检测人员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尤其需要对被检设备有一定的了解,能够正确运用检测技术,能够分析检测中的数据。医疗设备提供的医疗信息已是日常诊断和治疗工作不可或缺的信息源,如果医疗设备提供的数据有误,会在很大程度上误导医生。所以,在管理中对医疗设备进行定期检测,合理进行质量控制是非常必要的。
(3)机器的维修。维修大致分为几类:① 计划性维修:根据设备的购入时间和使用期限,制定合理的维修计划,不管设备运行状况如何,都要严格按计划执行。制定设备维修的工作计划日期和大致工作量,利于提高设备的开机率,尤其适用于手术室设备及医院三气系统。② 预防性维修:即对设备发生异常前进行早期检修。对一些贵重的仪器设备,可在故障发生前有计划地进行维护。③ 事后维修:即设备发生故障时才进行维修。这种修理需停机进行,修理费用高,维修周期长,管理被动。④ 快速维修:即在不影响设备正常运行情况下的修理。在急救设备维修中经常遇到。⑤ 改造维修:即对设备经常发生故障的部位进行结构改造,可减少维修工作量、提高其效率、降低保养费用。设备故障维修应适应临床需要,分轻重缓急,及时维修。在执行设备维修制度同时,要定期对登记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使之成为设备管理的反馈信息。
综上所述,医疗设备的采购论证和管理对医院现代化发展、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发挥着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在医疗器械的采购论证和管理上秉着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做好工作,为医院的建设和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1] 夏慧琳,高关心,安文昊,等.三级甲等医院开展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的实践[J].中国医疗设备,2010,25(1):1-4.
[2] 周丹.医院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的建设与实施[J].中国数字医学,2007,10(10):12-14.
[3] 陈国强.医疗设备管理中的三个重要环节[J].医疗保健器具,2008,(1):38-39.
[4] 刘爱勤.浅谈医疗设备管理的主要问题和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0,(1):268-269.
[5] 朱学君.医院医疗设备档案管理工作实践与体会[J].现代医院,2010,(3):134-136.
[6] 房树志,张文才,谢京启.浅谈医疗设备的全程管理[J].医疗装备,2010,(3):36-38.
[7] 赵勇,赵颖.关于医院医疗设备管理的几点认识[J].科技信息,2010,(8):432.
[8] 戴红军.医疗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案例分析[J].中国医疗设备,2010,25(4):75-76.
[9] 刘文启.医院医疗设备管理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6):3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