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三级综合医院中医科的发展现状分析
2012-01-26孙云廷王淑玲刘志学章洪华庞淑珍王松梅
■ 孙云廷 王淑玲 刘志学 魏 铭 章洪华 庞淑珍 王松梅
山东是中医药大省,随着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快,山东省中医药事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但综合医院中医发展与整个中医行业发展、全省卫生现状不相适应,特色优势不突出,临床发展相对滞后,与全省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还有较大差距。本研究从山东省内17个地市中的90余家三级综合医院中随机抽取了27家作为样本(样本中不含专科医院和中医院),样本医院分布在14个地市。通过查阅图书资料、地方志、医院病案,编制访谈提纲,组织全省各抽样医院有关医护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访谈,并设计发放调查问卷等方法,对山东省部分三级综合医院的中医临床和中医科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调查研究,并对其发展趋势和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寻找山东省综合医院中医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综合医院中医事业的发展对策,为加快综合医院中医科建设、发展山东省中医药事业提供科学依据。
1 山东省三级综合医院中医科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中医科建设规模有待提高
1.1.1 中医科病房床位数相对不足,地位尴尬。在27家样本医院中,医院总床位数平均为1564张,中医科床位数平均为15张,仅占床位总数的1%,其中有10家医院没有中医床位。中医床位最多的一家医院为50张,占医院床位总数的3%,中医床位占总床位最高的一家医院的比例为4.7%。从中医科床位设置来看,中医病房建设明显滞后于整个医院的发展步伐。
综合医院的中医病床管理模式多数是中西医结合的管理模式,与西医病房的管理模式因其性质、功能不同而有所差异。所以,采取单独设立中医科病房的方式是保障中西医结合的有力手段[1]。现代医学的进步和临床学科的细化对综合医院中医科病房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新技术、新仪器用于临床,解决了若干单纯用中医学难以解决的问题,但现代医学的临床学科日趋细化,专科建设迅速发展,也使院内患者重新分布,客观上导致了中医科患者迅速减少。
1.1.2 中医专业人员相对偏少。在27家样本医院中,我们统计了19家医院的专业人员情况。19家医院的专业人员平均人数为1556人,高级职称人员平均335人,高级职称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22%。中医专业技术人员平均为14人,其中高级职称人数平均为8人,高级职称人员占中医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57%。中医专业技术人员数仅占医院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0.9%,说明中医专业技术人员数量明显偏少,中医专业技术人员明显老化,后继人员不足,专业技术人员梯队明显不合理。
1.2 中医科中医临床特色尚未形成,临床优势尚未完全发挥
现代医学的进步和临床学科的细化对综合医院中医科影响显著,新技术、新仪器的使用解决了若干中医学难以解决的问题。在27家样本医院中,有的中医科突出了中医肾病特色,有的突出中医肝病特色,有的突出中医心血管病特色,有的突出中医治疗男性病或者中医治疗内分泌疾病等。有的在中医科的基础上开设了很多专科,如某样本医院的中西医结合肛肠科不仅学术梯队力量雄厚,床位数量居多,而且配有先进的电脑肛肠病检查治疗系统、电子结肠镜等先进医疗设备,在对痔瘘、肛裂等疾病的治疗中,采用中医特色突出的多种治疗方法,真正形成了自己的中医特色。
但多数样本医院的中医科发展缺少临床特色,一部分中医科室没有病房,门诊涉及到内外妇儿等各个科室的疾病,病种广泛但没有特色。综合医院中医科应该是以传统中医技术为特色而设置的科室,但实际状况是病房治疗手段落后,中医特色不鲜明,没有特色专科,没有充分依托和服务于医院的整体,专病专科和示范中医科建设力度不够。不少中医科室为求短暂疗效不得不更多的采用西医方法诊治疾病,难以施展其中医优势。
半数以上的样本医院的中医科医疗技术骨干层次比较高,能用中西医结合手段治疗患者。患者来源较多,涉及临床各科,并能得到西医内科、外科科室的支持,可携手医院相关科室共同解决临床问题。充分利用综合医院的优势,发挥了中医自身的优势,对中医科本身的发展和综合医院的整体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状况之下也大大减少了中医科对重大疾病危急重症的独立处理机会,使中医科越来越局限于功能性疾病的治疗和疾病后期的康复治疗。少数样本医院的中医科既具备治疗慢性病的水平,也能治疗许多急性病并且治疗效果明显。但近几年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缩小了中医治疗的范围,使中医似乎只能治疗慢性病或者急性病的某些阶段。
1.3 综合医院普遍运用西医政策规范和标准来评判中医,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医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综合医院的管理政策基本都是针对西医模式的,同时一刀切地连中医一起管理,没有考虑到中医临床管理方面的特殊性,使中医发展出现政策上的瓶颈。例如,部分样本医院只承认SCI、EI等收录的期刊或者中华医学会主办的刊物发表的论文,但中医研究的特殊性决定了绝大多数中医研究成果不适合在这些杂志上发表。有的样本医院甚至用西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来培训或要求中医从业人员。
1.4 中医科自身的管理模式导致中医技术无法获得医院支持
综合医院精细的临床分科是为了更好的专业化发展,中医技术由于其具有独立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与综合医院其它临床科室设置有所不同,中医科是以一类临床各科均可使用的常规技术而设立的特色科室。因此,尽管有国家政策要求,但综合医院在管理过程中很难给予支持。此外,西医科室的专业化发展时常屏蔽了中医科技术发展空间。
尽管中西医技术有所不同,但均需要集中疾病素材进行系统观察和研究。因此,医院需要临床分科或分专业进行发展,患者的就医取向或流动也多随其设置而变化,即所谓专业化研究和服务。然而,作为一种虽然有一定局部优势或方法学特色,但同时也有重要局限性的临床技术手段,中医却是被另外安置的。而这种安置看似自成体系,实则由于规模限制根本无法分科,且功能与早已详尽分科并且仍然在不断细化的全院其他专业科室完全重复。原本可以共享的患者资源,转而变成了中医与全院各科室的竞争,结果不言而喻。
综合医院对中医主体投入的减少主要表现在资金、技术、设施和床位的投入方面,没有加大资源配置向中医的倾斜,这是造成目前中医基础地位脆弱的直接原因。
1.5 中医技术在综合医院呈畸形表现
由于掌握中医技术的主体人群在综合医院很难获得其技术发展所必需的患者资源或疾病素材,因此,总体上中医没有更多展示机会。虽然理论上中医也可以通过会诊、合作等进行技术发展,但由于中医科的管理模式,不仅导致了中医与其他科室之间的不必要竞争,业务运行的自成体系也在客观上阻止和封闭着中西医技术的双向传递与提高。从而使得本来就由于文化背景、研究方法、治病工具和表述不同而交流困难的两种技术,更加难以科学的结合与沟通。
1.6 中医临床疗效下降
从样本医院的总体调查数据分析来看,中医科规模在萎缩。目前,综合医院的中医科与中医院的差距越来越大,一般表现为收住病种层次低、范围窄、新技术开展困难、专业人才匾乏、进修时间少、中医药管理分家等。近年来又受到中草药涨价紧缩医疗开支等因素的冲击,使临床工作步履艰难。山东省综合医院的中医科最初是在1950年之后创建的,此后的几年内,出现了综合医院建立中医科的高潮。部分医院在中医科建科初期其医护人员即达到40多人,设立有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妇科、中医骨科、中医肛肠科等专业科室,说明当时对综合医院中医科建设的重视。但近几年中医科人员数量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部分综合医院中医科人员呈现老龄化,高级职称人员占明显优势,后备力量严重不足,人才呈现明显断层现象,人才队伍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中医科患者病情复杂,常涉及内外妇儿各科,慢性病多,其他科室疗效较差的转入中医科的多,治疗相对困难。缺少专职的中医护理人员,中药价格高,不便携带、煎熬和服用,这对中医疗效也会产生明显影响。综合医院中医就诊患者明显分流,业务量下降,工作量不足,效益滑波。
2 综合医院中医科今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2.1 正确认识中医技术及其在现代综合医院存在的价值
众所周知,中医技术是目前世界已知理论和方法学体系最为完整的民族或地域医学。虽然由于历史的限制而与现代医学不同,但同样是人类认识和驾驭自然的重要工具。尤其是其动植物等天然药物的应用,与目前现代医学全然不同且疗效仍不可替代,因此仍然具有进一步研究和开发的价值与必要。不仅如此,其对于生命现象的大量记载、研究和处置经验,对于现代医学也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与借鉴价值。因此,无论从满足综合医院就医患者的需要、提高和丰富其临床技术及手段,还是在日趋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增进其号召性与凝聚力等各种角度进行分析,发展中医技术对于综合医院均有百利而无一害。更为重要的是,综合医院良好的现代医学环境,对于中医与现代医学结合,以及推进中医技术、理论等不断现代化,都是非常重要的实验、发展和技术应用平台。同时,对于将我国各种独有医疗资源进行整合也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
2.2 创新管理模式,保障中医科在综合医院能够健康发展
中医目前之所以在综合医院发展困难,原因是将其人员集中管理的方法,看似自成体系,实则违背医疗资源管理规律,难以保证中医技术进入其综合医院以临床专业为核心的患者就医流程与技术发展平台。因此,只要改变目前的管理模式,就可能改善其中医技术处境并为其技术展示和发展提供必要的舞台和契机。中医人员的素质和资质并不是综合医院改变其管理方式的问题和障碍,反而是其中医应用西医、西医应用中医方法的不规范和混乱等已经到了非治理不可和迫在眉睫的程度。
2.3 改变资质认证策略,加强医疗资质管理,保障患者就医权益
由于中西医文化背景、研究方法、诊疗工具和表述等各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中西医需要分别学习、培训和资质认证才能具备相应的能力,否则就会不自觉侵害患者的权益并不能保障医疗质量。然而,目前的医疗资质管理办法并不禁止其方法之间的互用,且不允许已经取得其中一种资质的人员通过再学习和考试取得另一种资质。这既给医疗执法带来了困难,同时也不能保证中西医技术间结合或交互的科学与合理性。更为重要的是,这无意中也在为各种无资质医疗行为或不规范医疗技术应用等打开了方便之门,患者的权益无形中遭受到侵害,所以,必须加强资质管理及其改革。
2.4 提高医疗质量,发挥中医特色
调查数据表明,在综合医院中医科收治病种中内科病占80%以上,与综合医院类同。要在有限的病种、病源中最大限度的发挥本科的技术实力,目前只能从突出专病治疗为主,要以西医疗效差的难治病为主攻方向,要从疗程、疗效、副作用所耗费用等方面突出中医的优势。临床工作中要坚持能用中医药不用西医西药、先用中医中药后用西医西药、中西结合的原则,注重在医疗质量及临床疗效上下功夫。
借助辅检优势,弥补四诊的不足,提高诊疗水平。要克服四诊中宏观辨证笼统模糊的局限,充分利用现代科学的检测手段,使四诊的定性、定量更加准确、客观,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并促进中医诊断一定程度上的标准化、规模化。
2.5 加强中医护理工作
中医护理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重要环节。在样本医院的中医科中,基本所有护士都是受过西医护理教育的人员,受过中医护理专业培训的护士几乎没有,多数护理人员对中医理论不太了解,无法实行辨证施护,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疗和护理质量,因此应加强中医护理人才的培养。
2.6 充分利用医院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综合医院中现代医学的高度发展及分工的日益细化,给中医科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技术设备条件。综合医院中医科生存的关键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疗效,满足患者的需求。立足常见病,进行科技引进和创新,是开拓市场的基本保证。
扬长避短是技术开发创新和引进开拓市场的基本策略。慢性病、身心疾病和疾病恢复期及医疗卫生保健,是开发创新和进行新技术引进的场所。因此,首先进行技术开发的重点应当是现代医学尚未解决的慢性病、身心疾病及新的医疗技术引发的新问题。其次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选择当地和本院西医的薄弱点或空白点,进行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探讨,拾遗补缺,发挥自身优势。中医科只有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促进本学科的发展提高,才能不断提高科技含量,保障医疗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使自身的诊断、疗效判断、研究开发更加客观、规范。
2.7 发挥中医理论体系和治疗模式、治疗方法方面的优势
随着医学模式从“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环境”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中医整体观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中医应当充分发挥整体医学模式的优势,选择适当的患者群,对于身体无病证显示、自身有各种明显的不适症状、各类检查检验结果均为阴性的人群,更应充分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充分运用中医临床丰富多样的特色疗法,融治病与防病保健于一体,发挥治未病优势,同时也增加中医临床的疗效,提高患者对中医的认知和认同感。
2.8 改进疗效评价机制
西医对疾病的疗效评价着重于病理改变、组织形态变化、生化指标改变以及影像学改变等,但临床上常会出现一些生化指标明显改善,而患者自觉症状无明显缓解的现象。中医学的疗效评价重视患者的自身感受和生活质量,这是中医药临床治疗和疗效评价的一大特色。中医应进一步完善疗效评价机制,吸收西医长处,突出自身特色,全面评价诊治疗效。
2.9 不断完善中医药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改革中医药人才培养、评价机制,研究制定有利于中医药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完善中医师承制度,造就新一代名医,加快培养中医药领军人才,强化中医骨干人才培养。重视发挥名老中医和学术骨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采取师带徒的方式,传承老一辈名中医的医德医风和临床经验。加大师承教育力度,提高中医人员特别是中青年中医师中医临床基本功和能力,挑选一批中青年西医临床骨干进行系统中医药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培育新一代中西医结合学术带头人。
[1]袁永耀.试论综合医院中医病房的定位[J].现代医院,2004,4(1):33-34.
王淑玲:杭州师范大学仓前科技园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中心讲师,工会分会主席。
E-mail:syt18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