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建设美好安徽提供有力支撑

2012-01-26安徽省水利厅总工程师金问荣

治淮 2012年10期
关键词:功能区红线安徽省

安徽省水利厅总工程师 金问荣

安徽省地处长江下游、淮河中游、钱塘江上游,气候复杂多变、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干旱缺水和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是我省水利工作长期面临的重大挑战,这种情况在省境淮河流域表现犹为明显。2009年全国水资源工作会议提出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来,特别是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强调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来,安徽认真贯彻、加快落实中央有关部署和要求,加快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一、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成效显著

三年多来,我省紧紧围绕落实“三条红线”管理要求,积极探索,务实创新,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有力有序推进。

(一)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取得重要进展

2011 年安徽省委1号文件和全省水利工作会议,把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围绕落实“三条红线”控制,开展了技术指标研究、水量分配、分解用水效率指标、制定考核办法等大量基础性工作,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有了实质性推进。

(二)水资源管理技术体系不断完善

完成《安徽省水资源综合规划》修编,大部分市完成水资源综合规划;组织编制了安徽省“十二五”节水规划和水资源保护规划、沿淮淮北地区地下水开发利用和保护等。淮河流域市级水功能区划全部完善。

(三)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取得重大进展

作为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探索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大举措,2009年开始,历时三年编制的《安徽省中西部重点区域及淠史杭灌区水量分配方案》已经省政府批准实施;启动省境淮河干流水量分配工作,完成《城西湖及周边区水资源配置规划》。推进规划水资源论证,亳州市、涡阳县等城市先后开展了规划水资源论证。

(四)用水效率控制管理扎实推进

结合国家对“十二五”工业用水效率控制要求编制了《安徽省用水总量控制与用水效率指标初步方案》;加强用水管理,要求新增取水项目的用水效率应符合用水定额,且必须高于当前同行业的平均水平;加强节水管理,落实节水“三同时”制度,一些市进一步明确的节水办事机构,蚌埠成立了以分管市长为组长的节约用水领导小组;稳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在抓好淮北市等国家试点工作的基础上,2011年启动凤台、固镇两个省级节水试点县建设;推进节水管理法制化,《安徽省节约用水条例(草案)》已经省政府报送省人大审议。

(五)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基本确立

编制完成《安徽省水域纳污能力及限制排放意见》并正式提交环保部门,完成《21世纪前十年全省地表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变化调查评价》,制定市界和重点县界考核断面、重点用水企业的水资源监测方案,配合淮委完成省界考核断面的勘察和确认,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管,完成淮河干流及其主要支流取排水口普查登记工作。

(六)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建设实现重要突破

2011 年起,省政府将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指标列入对各市政府的考核内容,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水功能区达标率被列为省委组织部考核市、县主要负责人的指标。各市责任意识和科学发展意识明显增强,部分市已将工业用水效率指标纳入对县(区)的年度考核目标,阜阳市、淮北、宿州等市在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方面都有新举措。

(七)水资源管理能力建设得到明显加强

省水利厅党组高度重视水资源工作,2009年机构改革时单设了水资源处,2011年又成立水资源管理技术服务中心;市县水资源管理也得到强化,固镇县对水源、供水、用水、排水和污水处理回用实行统一管理,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涉水事务一体化。信息化建设加快,启动省级水资源管理系统和阜阳、亳州市地下水自动监测站建设,省级重点取用水户在线监控建设加快,淮北、淮南等市在线监控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八)取水监管更加严格规范

进一步落实取水许可制度,按照管理权限实行取水许可分级审批;落实取水工程验收管理要求,将取水工程是否通过验收作为批准颁发取水许可证的必备条件;加强对取水户的用水计划管理和计量设施安装督促。开展水资源管理专项大检查,发现问题加强整改,宿州市在开展高耗水服务专项检查中,对78家违法打井的取水户下达《责令违法取水行为通知书》。

此外,还在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水功能区管理和水资源监测、水资源费征收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安徽水资源情势复杂,特别是省境淮河流域水资源形势严峻。当前条件下,实行最严格管理要求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尚未完全确立;二是水资源管理基础薄弱,监控、计量、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三是水资源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严重不足;四是水资源管理投入不足,无长效机制;五是水资源论证工作进展不平衡;六是水资源管理的体制机制尚未完全理顺等。这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紧紧抓住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点和关键

要立足安徽省情和水情,理清思路,创新方法,把握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点,加快建立和完善六个体系。

一是加快完善适应最严格水资源管理需要的制度体系。从法律和制度层面规范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行为,适应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要求。当前,要加快《安徽省节约用水条例》的立法进程,研究出台我省入河排污口、水功能区、河湖管理等监督管理办法,逐步健立适合安徽省情和水情、较为完备的水资源管理法律制度体系。

二是加快完善指导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规划体系。今后一个时期,要加快开展水中长期供求计划、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大别山水库群水资源保护等规划编制,组织开展淮河干流和主要支流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评价。各市在开展水资源规划体系建设时,规划体系和成果应与省级相衔接,推进规划成果应用,提升规划管理水平。

三是加快确立最严格的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体系。研究制定我省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控制指标。按照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制度的要求,在我省中西部重点流域水量分配方案的基础上,抓紧制定我省淮河干流等重点流域的水量分配方案、沿淮淮北地区地下水位和水量“双控制”方案,建立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按照建立用水效率控制的要求,修订《安徽省行业用水定额》,加强用水计划和定额管理,加快制定重点领域和分行政区域的用水效率指标体系。按照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的要求,完善水功能区、水源地、水资源监测等管理制度,建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

四是加快建设有利于水资源合理利用与节约保护的工程体系。积极推进引江济淮(巢)、淮水北调等跨流域和跨区域调水工程,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积极实施“三防一供”新一轮治淮工程,以及临淮岗枢纽综合利用工程和沿淮湖泊适当抬高蓄水位工程,建设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增强蓄水能力;加快以淠史杭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实施高效节水灌溉,扩大非常规水源利用,建设一批节水示范工程;加强河道治理与疏浚,有序推进河湖水系连通,开展采煤沉陷区水资源综合利用,强化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

五是加快建设适应最严格管理需求的水资源监管体系。要紧紧抓住国控项目实施的良好机遇,显著提升水资源监测监控和信息化管理能力,力争到“十二五”末,基本建成覆盖重要城市水源地、重要水功能区、省市际和重要县界河道控制断面、各级重点取用水户、重要入河湖排污口、地下水严重超采区、灌区渠首和重要节点的全省水资源管理监控系统,应急机动监测能力明显加强,监控、预警和管理能力全面提高,基本适应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需求。

六是加快建立健全保障最严格管理的责任和考核体系。加快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落实县级以上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负总责的有关要求。在总结2011年工业用水效率考核的基础上,研究制定我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进一步落实管理责任,促进最严格水资源工作的落实。

三、奋力推进水资源管理工作新跨越

目前,安徽正处于加快发展、奋力崛起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水资源的有力支撑和坚强保障。当前,必须清醒认识水资源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新要求,紧紧围绕“水利安徽”战略,加快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奋力推进水资源管理工作新跨越,努力为建设美好安徽提供有力支撑。

(一)着力夯实技术基础,进一步完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

加快完善规划体系,尽快完成沿淮淮北地区地下水开发利用和保护、大别山水库群水资源保护规划,各市要开展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等专项规划,市级水资源综合规划力争今年全部完成,水资源重点县也应开展水资源综合规划;加快研究控制指标体系,按照国家下达的“三条红线”控制指标,研究并制定我省的相关指标;三是加快研究考核制度体系,初步形成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考核框架。

(二)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加快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

开展水量分配,加强总量控制。落实国家下达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加快开展省境淮河干流等流域水量分配,重点是要抓紧摸清用水总量,特别是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等不受降水影响的用水量、沿淮淮北地区中深层地下水的开采量及用途,为合理确定控制指标提供技术支撑。充分利用河道、闸坝、灌区、水库等水工程合理拦蓄和跨区域调水,保障供水和生态安全;开展专项整治,加强取水计量管理,严格取水许可审批和管理;严格水资源论证,促进合理取水。

(三)扎实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快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

建设节水试点示范,推进国家和省级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重视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开展节水型企业、学校、社区、单位创建活动,引导节水工作不断深入;强化用水计划和定额管理,修订《安徽省行业用水定额》,建立省级重点取用水户监控名录;研究制定水平衡测试管理办法,对纳入取水许可管理的用水户,以及从公共供水管网取水的企业生产用水大户,逐步建立定期开展水平衡测评的工作机制。

(四)加强水资源保护,坚决守住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

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完成《安徽省水功能区划》修编和市级水功能区划,核定市界和重点县界的水质监测断面,加强水功能区监测和评价;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严格设置论证、审批和规范化管理,对排污量超出水功能区纳污总量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湖排污口设置;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公布《安徽省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名录》,推进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试点;认真总结并推广当前开展的河湖水系连通、河道整治等水生态修复中的经验,总结瓦埠湖、浍河、涡河等省级河湖健康评估经验,有序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作。

(五)加快水资源监控体系建设,强化水资源管理手段

建设水资源管理系统,完善和优化“安徽省取水许可系统软件”,建立全省取用水户基础信息数据库;启动省水质中心和水质分中心配套建设,提高水质化验室能力建设;加快建立水资源监控体系,建设“一个平台三大体系”,即水资源监控管理信息平台和重点取用水户监控体系、水功能区监控体系、市县界断面监控体系,切实增强水资源管理手段

猜你喜欢

功能区红线安徽省
房企“三道红线”的破局探索
细细的红线
成长相册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一两江湖之红线引[连载一]
陕西省未来五年将建粮食生产功能区2700万亩
广西重要水功能区监测与考评方法改进研究
基于海洋空间综合评价的浙江省海洋主体功能区初步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