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听器在突发性耳聋治疗中的作用※
2012-01-26王银霞任金龙张富生
王银霞 任金龙 张富生
(山西省汾阳医院,032200)
突发性耳聋是耳鼻喉科常见病,指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发病率很高,是耳科急症之一。其发病率近年来有所增加且发病年龄有下降趋势。本病发病可能与病毒感染、血管病变、耳蜗窗膜破裂等有关[1]。临床表现为听力下降、耳鸣、眩晕等,1/3的患者可造成永久性耳聋,其预后与治疗开始的早晚有一定关系,早期治疗很重要。目前多采用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同时佩戴助听器治疗突发性耳聋临床报道不多。笔者对2010年1月~2011年12月来本院耳鼻喉科就诊的突发性耳聋患者60例进行分组观察,发现助听器在突发性耳聋治疗中有很重要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均为2010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住院患者,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18~72岁,平均51岁;听力突然下降至就诊时间为4h~35天,所有患者耳聋均伴有耳鸣,不伴眩晕,均为单侧耳聋,平均听阈43.11±14.88dB。将60例突发性耳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0例,药物治疗同时佩戴助听器,男16例,女14例;年龄19~70岁,平均50岁;平均听阈44.38±9.22dB。对照组30例,单纯药物治疗,男17例,女13例;年龄25~70岁,平均49岁;平均听阈41.04±6.57dB。
诊断标准:参照1997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分会颁布的突发性耳聋诊断标准[2],符合以下条件者诊断为突发性耳聋:①突然发生的非波动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中度或重度以上;②发生听力损失的病因不清;③可同时伴有耳鸣;④可同时伴有眩晕、恶心、呕吐,但不反复发作;⑤除第Ⅷ颅神经外,无其他颅神经受损症状。
测试仪器:用丹麦产AC229听力计按GB 7583—87规定进行校准,在标准隔音室内进行测试。
治疗方法
试验组:每日静点银杏达莫注射液20ml、丹参注射液20ml、纤溶酶注射液100U,10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开始即佩戴助听器,每天佩戴至少4h。
对照组:每日静点银杏达莫注射液20ml、丹参注射液20ml、纤溶酶注射液100U,10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治疗结果
疗效判断标准:①听力恢复判定:依据1997年《突发性耳聋诊断依据和疗效分级》[2]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痊愈:0.25~4kHz频率听阈恢复至正常,或达到健耳水平或此患者患病前水平;显效:上述频率平均听力提高30dB以上;有效:上述频率平均听力提高15~30dB;无效:上述频率平均听力改善不足15dB。②耳鸣症状改善判定:根据耳鸣的严重程度以及有无伴发症状,将耳鸣的程度分为6级[3]:0级:没有耳鸣;1级:偶有耳鸣,但不觉得痛苦;2级:持续耳鸣,安静时加重;3级:在嘈杂的环境中也有持续耳鸣;4级:持续耳鸣伴注意力及睡眠障碍;5级:持续重度耳鸣,不能正常工作;6级:由于严重的耳鸣,患者有自杀倾向。本组病例均为3级耳鸣。耳鸣症状改善1级为有效;耳鸣症状改善2级或2级以上为显效;耳鸣症状消失为痊愈;未达上述标准为无效。耳鸣症状改善情况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30例,痊愈11例,显效8例,有效6例,无效5例;对照组30例,痊愈5例,显效4例,有效12例,无效9例。试验组耳鸣症状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听力改善情况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30例,痊愈9例,显效9例,有效8例,无效4例;对照组30例,痊愈5例,显效5例,有效11例,无效9例。试验组听力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果显示出药物联合助听器治疗突发性耳聋可提高疗效。
讨论
突发性耳聋是突然发生的非特异性感音神经性耳聋,目前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内耳供血障碍及病毒感染,导致迷路动脉痉挛栓塞,血栓形成,迷路水肿,最后可导致螺旋器和血管纹萎缩,螺旋神经纤维与前庭的感觉上皮细胞减少,从而导致耳聋。本病多为单侧发病[1]。约有2%的患者可在发病后2周内自愈或听力部分恢复,绝大多数都需要积极干预治疗。以往的治疗方法有扩张血管、营养神经、能量合剂等静脉滴注及高压氧治疗,有一定疗效,但治疗效果不甚满意,听力提高不理想,耳鸣改善不明显。
许多研究表明,如果耳聋后长时间不使用助听设备,内耳、神经及中枢不能接受足够的声波刺激,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毛细胞、听神经、听皮层的退行性改变,降低言语分辨能力。近来研究认为[4],助听设备可以通过放大的声信号刺激Corti器、听神经及中枢产生相应的电活动,促进耳蜗内外淋巴和毛细血管的微循环,有利于维持和改善残余听力的作用。Willot等(1996)也认为助听器可以对中枢识别能力进行重塑与再造。国内也有类似报道,陶征[5]报道1例无任何残余听力的幼儿佩戴助听器后出现听觉反应的现象。因此,对许多耳聋患者来说,助听器不只是一个听力补偿的工具,而且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本组通过60例病例对比观察,经统计学分析,耳鸣症状及听力改善情况试验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证实,助听器联合药物治疗可提高突发性耳聋的疗效,临床可推广应用。
[1]黄选兆,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010.
[2]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突发性耳聋诊断依据和疗效分级.中华耳鼻喉科杂志,1997,32(2):72.
[3]Feldmann H.Tinnitus.New York:Georg Thieme Verlag,1998:15-16.
[4]Philibert B,Collet L Vesson JF,DE AL.Intensity-related performances are modified by long-term hearing aid use:a functional plasticity.Hear Res,2002,165(1-2):142-151.
[5]陶征 .早期干预后听力明显改善一例.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3,11(3):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