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丸合黄芪精口服液治疗发作性睡病32例
2012-01-26鞠作泉李庆华宋立华
鞠作泉 李庆华 宋立华
(山东省安丘市人民医院,262100)
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是一种以难以控制的白天过度嗜睡、发作性猝倒、睡眠瘫痪、入睡前幻觉及夜间睡眠紊乱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儿童早期至50岁均可发病,15~36岁为两个发病年龄高峰。人群患病率为0.03%~0.16%,无性别差异[1]。本病为终生性睡眠疾患,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酿成意外事故而危及生命。目前病因及发病机制未完全明确,治疗上以神经兴奋药物对症为主,副作用大且疗效不确切。笔者2004年1月~2011年1月采用补中益气丸合黄芪精口服液口服治疗发作性睡病32例,疗效明显,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64例,均为符合发作性睡病诊断标准的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25~54岁,平均34.5岁;病程最短9个月,最长15年,其中9个月~5年19例,6~10年10例,10年以上3例;有家族史者5例,临床表现除主要症状外还伴有摔倒症2例,睡眠瘫症1例,入睡性幻觉2例。对照组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23~54岁,平均33.8岁;病程最短7个月,最长13年,其中7个月~5年20例,6~10年8例,10年以上4例;临床表现除主要症状外伴有摔倒症1例,睡眠瘫症2例,入睡性幻觉1例,有家族史者6例。全部病例经头部CT及脑电图检查均无异常改变,两组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
诊断标准:依据如下发作性睡病诊断标准[2]:①嗜睡或突然感觉肌无力。②白天频繁小睡或突然进入睡眠的症状持续至少3个月。③猝倒发作。④相关症状还包括睡眠瘫痪、睡眠幻觉、自动行为、夜间频繁觉醒。⑤多导睡眠图证实下述一项以上:睡眠潜伏期<10min;REM睡眠潜伏期<20min;多次小睡潜伏期试验(MSLT)平均潜伏期<5min;出现2次或2次以上睡眠始发的REM睡眠。⑥HLA检测证实DQB1*0602或DR2阳性。⑦临床症状不能用躯体和精神方面疾病解释。⑧可以伴有其他睡眠障碍,如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或中枢性或外周性睡眠呼吸暂停,但不是引起以上症状的主要原因。上述8项中如符合②和③两项或符合①、④、⑤和⑦项均可诊断。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口服补中益气丸,每次9g,每日3次;黄芪精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3次。
对照组:口服苯丙胺,每次5mg,每日早晨服1次。
以上两组病例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治疗期间不用其他方法治疗。
治疗结果
疗效判定标准[3]:痊愈:完全无发作,能工作学习,睡眠呈生理性,停药3个月后无复发者;好转:发作次数减少,时间缩短,睡眠深度变浅,自己可以控制不致造成意外损伤者;无效:发作如故,睡意来临时无法自控者。
疗效判定结果:治疗组32例,痊愈21例,好转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8%;对照组32例,痊愈15例,好转8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1.9%。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补中益气丸合黄芪精口服液口服治疗发作性睡病安全有效。
讨论
发作性睡病以难以控制的嗜睡、发作性猝倒、睡瘫、入睡幻觉及夜间睡眠紊乱为主要临床特点,临床电生理检查可见入睡时较快出现异常快动眼睡眠(SOREM),是继睡眠呼吸障碍之后引起白天过度嗜睡的第二大病因,它是一种终身性睡眠疾患,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酿成意外事故而危及生命。目前对其病因及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清楚,缺乏针对病因的根本性治疗手段,在治疗上主要应用大脑皮层兴奋剂对症治疗,副作用大,难以治愈。本病属中医“嗜睡”、“多寝”、“善眠”范畴。辨证多属脾气不足、痰湿困脾。脾气不足,胃气亦虚,升降失常,清浊不分,可蒙蔽心神而致多寐发生,此正如李东垣所云:“脾气虚,则怠惰嗜卧”。《血证论》亦有:“倦怠嗜卧者,乃脾经有湿也”。脑居天际,性喜爽朗。今脾虚不能健运,湿阻中焦,清气不升,浊气不降,精明之府受浊阴之蒙,灵机被阻,清阳不振,脑神不展,故而昏昏欲眠,嗜睡难抑。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亦有云:“脾胃一虚,则谷气不充,脾愈无所禀,脾运四肢,既禀气有亏,则四肢倦怠,无力以动,故困乏而嗜卧也。”《丹溪心法·中湿》载:“脾胃受湿,沉困无力,怠惰嗜卧。”故本人认为,本病发作与脾胃虚弱有关。其病性为本虚标实,本为脾胃气虚,阳虚不展,标为痰湿内滞,故治宜健脾益气、升阳化浊。补中益气丸药方由金元四大家脾胃派创始人李东垣所创,主要作用为补中益气,升阳举陷。黄芪精口服液的主要成分为黄芪,具有补气升阳、益气利水的功效,与补中益气丸合用,加大了黄芪的用量,进一步增强了健脾益气、升阳举陷、益气利水化浊的作用。两药合用,切中发作性睡病的病机,因而疗效明显。且两种药物均为中成药,副作用少,服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
[1]张瑛,沈沸.发作性睡病治疗及进展.医学研究杂志,2010,9:117.
[2]贾建平.神经病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12.
[3]朱慧明,杨国晶.电针与耳穴贴压法治疗发作性睡病临床观察.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2001,27(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