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益气养阴为主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并发心动过缓62例

2012-01-26石绍刚

中国民间疗法 2012年11期
关键词:毒副作用温病心动

石绍刚

(山东省蒙阴县孟良崮医院,276225)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出血热病毒引起的多脏器损伤性急性传染病,常损害心肌[1],并发心动过缓,在本病的五期病程中均可出现,但以多尿期至恢复期的移行阶段为多见[2],该症在治疗过程中虽能随着原发病的治愈而恢复,但如不及时治疗常导致病程延长,影响患者的身体康复。我们认为,该病的病机主要以气阴两虚为主,西药多以抗胆碱药物(如阿托品)来纠正。我们2005年7月~2011年12月采用中药益气养阴为主辨证治疗62例该病患者,与采用阿托品治疗的50例作对照,进行了前瞻性疗效观察,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因发热、头痛等症状就诊,经EHF-IgM抗体确诊符合《实用内科学》制定的诊断标准。入院时心电图检查未见心动过缓,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且排除其他疾病所致者,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头昏、乏力、胸闷、心慌、气短等症状。心电图示窦性心律,窦性心动过缓,心肌损害可疑。

所有病例根据患者意愿分为中药组和西药组。中药组62例,男39例,女23例;年龄26~64岁;心率50~59次/min者30例,40~49 次/min 者 24 例,39次/min以下者8例。西药组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龄28~56岁;心率50~59次/min者25例,40~49次/min者19例,39次/min以下者6例。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及病情上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

两组病例除用常规药物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外,对并发心动过缓者给予以下处理。

1.中药组:根据患者发病过程和临床症状分为2型辨证,以益气养阴为主,采用生脉散加减。每日1剂,水煎服。

(1)气阴两虚、血热血瘀型(16例)。用于EHF早、中期。因邪热壅盛,耗气伤津,阴伤血滞,黏滞成瘀,阻塞脉道所致者。症见低热或高热,胸闷、心慌气短、头昏乏力,口干,尿赤便干,皮肤干燥或有出血瘀点,色红或暗红,舌暗,脉迟缓而涩。治以益气养阴、凉血活血。药用太子参、麦门冬、五味子、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丹参、当归、枳壳、板蓝根、大黄等。

(2)气阴两虚、阴损及阳型(46例)。用于EHF多尿期至恢复期的移行阶段。由于温病后期,邪热对脏腑功能和实质的损害,使肾阳不足,不能温煦心阳,无力推动血行所致者。症见胸闷、心慌、气短,活动后加重。心烦失眠,汗出,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缓无力。治以益气养阴,佐以温阳。药用人参、麦门冬、五味子、石斛、玉竹、炙甘草、生地黄、黄芪、桂枝、巴戟天、细辛等。

2.西药组:根据患者病情轻重、心率快慢给予口服阿托品0.3mg,每日3次,必要时静脉用药。

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均以服药后心率恢复正常的时间及出现的毒副作用为观察目的,以心率恢复至60次/min以上、心电图检查大致正常、观察3天无反复者为痊愈标准。

两组病例治疗后均痊愈。中药组62例,服药最少3剂,最多11剂,服药3~5剂心率恢复正常者32例,6~8剂恢复正常者22例,9~11剂恢复正常者8例,平均5.6天恢复正常,无毒副作用。西药组50例,阿托品用量最多达20mg,用药3~5天恢复正常者16例,6~8天恢复正常者25例,9天以上恢复正常者9例,最长者15天恢复正常,平均6.7天恢复正常。用药后出现口干者26例,头晕4例,精神烦躁3例,尿潴留1例,只有16例未出现明显的毒副作用。两组比较,在心率恢复时间方面,中药组比西药组平均提前1.1天,西药组的毒副作用明显大于中药组,可见中药组疗效优于西药组,心率在40次/min以上者效果尤为明显。

体会

流行性出血热中医无此病名,根据临床症状可归为温病范畴。叶氏《温热论》中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温热疫毒,毒势迅猛,侵及心脏,既可引起功能紊乱,亦可引起实质性损害,心动过缓即是其并发症之一。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心气有推动血液运行的作用。心动过缓则表现为血脉运行不畅而出现的胸闷、气短、心慌、乏力、汗出等心气虚的症状,在温病的各阶段,温热疫毒会不同程度地耗伤营阴,出现口干欲饮等营阴不足之证。因此,气阴两虚是EHF并发心动过缓的根本原因。孙氏从临床观察中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是患者在移行阶段活动量突然增加或电解质紊乱,使受损的心肌损害加重或心脏负荷加重所致[2]。笔者认为这符合中医“过劳伤气”和“热邪耗津灼液”的理论,与本病气阴两虚的病机相一致。

气阴两虚虽是EHF并发心动过缓的根本原因,但在不同的病程阶段,伴有不同的病机。在温病早、中期,温热之邪不但耗津灼液,还因阴伤血滞而成瘀,阻塞脉道而致血行缓慢;在温病中后期,由于脏腑功能衰退,日久阴损及阳,可致肾阳不足,不能温煦心脉,而使血行缓慢。所以在临床治疗本病时,以益气养阴为主,或佐以活血,或佐以温阳。采用生脉散加减治疗对提高心率、纠正心动过缓有较好的疗效。

西医治疗心动过缓多以抗胆碱药治疗。本类药常见副作用是抑制腺体分泌、扩张血管,出现口干、无汗、面色潮红、脉细数等症状,从中医角度进行辨证,此症多为阴虚之证,用于本证的治疗有与病机相反之嫌。据临床观察,应用本类药物提高心率,除用量不易掌握,过大则易出现毒副作用,过小则起不到治疗作用外,对患者出院后身体的康复亦有较大影响,多数患者在出院后仍神疲乏力、动则汗出等。而应用益气养阴为主的中药治疗,不但疗效稳定、无毒副作用,多数患者在出院时就无明显不适。

[1]林永焕.流行性出血热早期临床诊断及危重症的抢救.西安:陕西科技出版社,1993:315-315.

[2]孙克燕.流行性出血热并发心动过缓患者的观察护理.中华护理杂志,1994,20(7):33.

猜你喜欢

毒副作用温病心动
您了解心动过缓吗
氟苯尼考的毒副作用及其在猪临床上的应用
浅谈温病特色诊法之舌诊
是心动啊,糟糕,躲不掉雪中的清华路156号
上一次令编辑们心动的事
晚期食管癌患者应用紫杉醇联合替吉奥治疗的疗效及毒副作用分析
“嗔哥”心动一日美食
静心的毒副作用
静心的毒副作用
参与式教学法在温病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