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针、走罐配合理疗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100例
2012-01-26余建伟
张 彬 余建伟
(云南省普洱市中医医院,665000)
笔者运用梅花针、走罐配合超短波疗法,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100例,取得较好疗效。共与50例用传统针刺(扬刺)组进行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治疗组100例中男62例,女38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75岁,平均40.1岁;病程均在3个月以上;发病在左侧者42例,右侧者58例。全部病例均来自门诊及住院患者。对照组50例患者,男26例,女24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73岁;平均39.8岁;病程均在3个月以上;发病在左侧者27例,右侧者23例。两组病例性别、年龄、病程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取患者股外侧触觉异常部位和压痛明显的部位,皮肤常规消毒,梅花针从患部皮肤边缘开始,环形向中心围打密刺,中度手法,每次8~10min,叩至皮肤有微小出血点后,即用闪火法拔小号罐走罐8~10min,每次拔出1ml瘀血,将WG-1(上海医疗器械高技术公司,频率50Hz,功率50W)超短波治疗机的两个橡皮电极对置于患侧股外侧,接通开关,强度调节1~4档,电流强度0~200MA,以病人能耐受为标准,一般80~100mA;时间定在15min。以上疗法,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对照组:取患侧股外侧,用常规扬刺法,行捻转提插手法,得气后通电留针30min,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1]:痊愈:患侧大腿前外侧疼痛、麻木、烧灼感觉均消失,局部痛觉和触觉均恢复正常,随访6个月无复发;有效:患侧大腿前外侧疼痛减少,麻木、烧灼感觉等明显减轻,局部痛觉和触觉基本恢复正常,久行、劳累、遇风寒后皮肤仍有异样感觉,但较治疗前疼痛、麻木等症状明显减轻。无效:治疗前后患侧大腿前外侧疼痛、麻木、烧灼感觉无改善,局部痛觉和触觉无改善或稍有改善。
治疗结果:治疗2~3个疗程后,治疗组100例中痊愈65例,有效31例,无效4例,治愈率65%,总有效率96%;对照组50例中痊愈30例,有效10例,无效10例,治愈率60%,总有效率80%。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
讨论
股外侧皮神经为单纯性的感觉神经,由L2~3神经组成,沿腰大肌外侧缘斜向外下方达髂前上棘附近,经腹股沟韧带下方3~5cm处进入皮下组织,分布于股外侧直至膝关节皮肤。西医学认为,本病为单纯性的感觉神经病变,是由于外伤、感染及局部受压而引起的神经营养代谢障碍及炎性病变。本病属中医学的“皮痹”、“浮痹”范畴,其痛位表浅,病机为肺气虚弱,腠理疏松,卫外不固,风寒湿邪乘虚而入,阻遏皮肤,“邪之所凑,正气必虚”,足阳明、足少阳经脉阻滞,不通则痛,肌肤失养,则麻木不仁。
运用梅花针叩刺皮部经络,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能更好地使“气至病所”,发挥通经络、通气血[2]作用,改善局部微循环。叩刺后走罐,拔出少量血液可起到通经活络、驱邪外出的作用,能改善神经营养,促进神经组织代谢,提高神经的兴奋性,增强皮肤肌纤维收缩,有利于病损股外侧皮神经功能的恢复。采用超短波疗法,利用其对机体的深部消炎作用,可以较好地增强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局部皮损和改善微循环,使血循环和淋巴循环加速,局部神经营养加强,促进炎性物质的消散和吸收。超短波不同时期、不同剂量的运用还可以促进神经、皮肤纤维组织再生和修复。
以上疗法互相配合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具有较好的疗效,方法简便安全,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1]陶天遵 .临床常见疾病诊疗标准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98-100.
[2]张红 .神经干刺激疗法配合扬刺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1):1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