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鹿泰勒虫病的诊治及流行控制
2012-01-26韦正吉
陈 强,韦正吉
(广西柳州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 柳州545005)
鹿的寄生虫病比牛、羊等家畜发生的少,这可能与鹿的圈养有关。在查阅现有收录的有关鹿的文献中,涉及鹿的寄生虫病只占很小一部分,其中梅花鹿泰勒虫病更少涉及。梅花鹿泰勒虫病在临床上很少发生,关于该病的报道甚少,临床上常因对该病诊治不当,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梅花鹿泰勒虫病是由梨形虫目泰勒科泰勒属的各种原虫寄生于鹿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红细胞内所引起的疾病的总称。可寄生于鹿的泰勒虫有环形泰勒虫和瑟氏泰勒虫。2008年7月,本市两个梅花鹿养殖场同时发生泰勒虫病,影响甚大。根据流行情况、临床症状、实验室血液涂片检查及临床诊治,确诊为环形泰勒焦虫病。针对该病流行特点,采取预防和对症治疗,控制了该病的发生与流行,现将收到了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 流行病学调查
2008年5月,柳州市长龙钢铁厂梅花鹿养殖场和长虹机械厂梅花鹿养殖场同时到广西东兴动物保护站分别购进37只和26只梅花鹿。在同年7月份,两个梅花鹿场分别出现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废绝为主要症状的病梅花鹿,发病率均达90%以上。
2 临床症状
两梅花鹿养殖场疫情猛烈,急速发展,疫情从最初的二、三头病鹿急剧蔓延几乎全场鹿,体温升高到40℃~41℃,呈稽留热,采食、饮水减少或废绝,精神沉郁,反刍停止,个别全身脱毛,体表有蜱虫寄生,体重下降,体表淋巴结肿大,尤其是股前淋巴结肿大明显,眼结膜苍白,个别鹿眼睑有深红色出血斑,尿液呈茶色或酱油状。颈静脉采血完毕后较难止血,所采血液稀薄如水、色淡。
3 实验室检验
两鹿场病鹿颈静脉采血较难止血,改由耳尖静脉采血。每场采取10只病鹿耳尖静脉血涂片,经甲醇固定,姬姆萨染色。每片镜检,视野下见红细胞大小不均匀,在红细胞内均见到环形、梨形、椭圆形、逗点状虫体,其中环状虫体所占的比重较大。虫体一端或周边浓染为蓝色,中间着色较淡,红细胞染虫有1~4个,多数虫体均游离于红细胞边缘,长度小于红细胞半径。
4 鉴别诊断
除泰勒虫外,寄生于鹿的血红细胞内的血孢子虫病还有双芽焦虫、牛巴贝斯虫和边虫。双芽焦虫虫体多位于红细胞中央,呈梨形,临床症状为血尿;牛巴贝斯虫虫体多位于红细胞边缘,呈环状、椭圆,临床出现血红蛋白尿,畜体消瘦,黏膜苍白和黄染明显;边虫病血抹片虫体多数呈单个圆点连在一起形成豆状、弧形、环状或条状等;而泰勒虫在血红细胞内虫体呈多样化形态,虫体均游离于红细胞边缘,尿液呈茶色(淡黄或深黄),量少,但无血尿,体表淋巴结肿胀,早期进行淋巴结穿刺涂片镜检可发现石榴体。根据虫体形态、有无血尿、体表淋巴结有无肿胀等特征可以将泰勒虫病与双芽焦虫病、牛巴贝斯虫病和边虫病鉴别。
5 防治措施
5.1 治疗 用血虫净(贝尼尔)按5mg/kg体重配成2%溶液于臀部深层肌肉注射,隔3日再注射1次,共注射2次。首次用药后第2天病情逐渐缓和,第2次用药后两个养殖场病鹿症状消失,食欲、饮欲恢复正常。用2%敌百虫溶液药浴或刷拭鹿体,隔日1次,经3次用药后,鹿体蜱虫基本消失,鹿群体皮毛逐渐光滑。
5.2 预防 在每年发病季节(5~10月份),对养殖场定期用石灰粉进行粉刷或火焰消毒,每隔一个月用0.5%溴氰菊酯或2%敌百虫溶液喷洗鹿体。采取该措施之后,两个鹿场在2009~2011年未再出现梅花鹿发病。
6 小结与讨论
6.1 根据本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实验室检验及药物对症治疗效果,确诊为梅花鹿环形泰勒虫病。梅花鹿泰勒虫病在我国报道甚少,只有于1987年在我市园林局梅花鹿场曾报道发生过本病,此后全国各地(含我市)均未再发生。此次梅花鹿泰勒虫病的再次流行发生应引起其他养殖场的重视。
6.2 梅花鹿泰勒虫病发病急,病情重,对本病的防治必须是早发现早治疗。此次我市两梅花鹿场因能及时发现鹿群异常并能及早报告,迅速得到确诊,鹿群及早得到特效杀虫药物(贝尼尔)的治疗,病鹿全部得到有效治疗,有效避免了重大经济损失。
6.3 本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灭蜱是防治该病的关键。在流行季节,养殖场应严格执行灭蜱工作,5~10月期间,养殖场应对畜舍、运动场及畜体进行定期的消毒、灭虫工作,避免泰勒虫病的暴发与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