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花生小京生产业现状及育种策略

2012-01-26李付振吴列洪梁尹明沈升法赵文革

浙江农业科学 2012年10期
关键词:油酸鲜食种质

李付振,吴列洪,梁尹明,沈升法,赵文革

(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2.新昌县农业局,浙江 新昌 312500;3.杭州姚生记食品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52)

花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花生油是继菜油和大豆油后的第3大植物油。花生仁含脂肪约50%,而且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 (油酸和亚油酸占80%左右),蛋白质25%~30%,糖类5%~13%以及微量维生素B1、B6、白藜芦醇、锌、维生素E和叶酸等各类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花生生产、消费和贸易出口国,花生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1]。在浙江省,花生种植面积是仅次于油菜和大豆的油料作物,无论是炒货、花生油还是花生多功能食品,省内外市场需求的潜力都十分巨大。

1 小京生特点

小京生花生是浙江省新昌特有的名、特、优传统产品,果形美观,多用来炒食,香酥甜醇,风味特佳,是浙江省优异花生种质资源。经测定,小京生花生仁含蛋白质27%,脂肪48%,糖分5.9%,淀粉7.2%,营养价值比鸡蛋、牛奶还高。在浙江新昌农村流行“常吃小京生,胜过滋补品,吃了小京生,天天不想荤”的说法,有长生果之美称。小京生于明末清初就驰名于全国,选为贡品,俗称“小红毛”花生。种质资源鉴定与分析表明,浙江小京生高抗花生青枯病,高脂肪酸含量,且脂肪酸中油酸64.7%,亚油酸23%,油酸/亚油酸2.8,是全国为数不多的高油亚比种质资源,在花生育种上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2-5]。

小京生花生由于其品质特优,曾多次获奖。小京生在1984年全国炒食味评比中被评为第1名;1998年被评为浙江省优质农产品金奖;1999年被认定为浙江农业名牌产品和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2003年被评为浙江农业博览会金奖。2005年,“小京生”商标分别被评为浙江省和绍兴市著名商标,并被纳入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也是浙江省第1个获得国家原产地保护的旱杂粮品种;2006年评为浙江省十大地理标志区域品牌;2007年被评为浙江省农业名牌产品,并获得浙江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08年获得浙江省农产品品牌创新先锋。

2 发展现状

小京生花生为密枝亚种的多毛变种,全生育期140~150 d,为迟熟品种。侧枝匍匐地面,蔓生交替开花,株丛分散,分枝性强。花期长,结荚分散,生育期长导致成熟时易落果,收获费工。新昌县及周边为主要种植地区,其中新昌县每年种植面积约为0.33万hm2。与国内知名花生产地山东省鲁花、花育花生,河南省豫花花生和四川省天府系列花生相比,小京生无论在花生深加工还是新品种选育 (创新)研究方面已经明显落后。具体表现在4个方面。

品种单一,在花生深加工市场上,小京生仅有炒货系列产品;价格高,与天府花生相比,普通炒货在价格上是天府花生的3~5倍,礼盒包装的小京生更是其他同类花生品种价格的将近10倍,结果造成普通消费者购买欲望降低,导致其在国内市场占有率非常低;产量低,小京生产量为1.50~2.25 t·hm-2,而国内科研单位目前选育的普通花生产量均接近5.25 t·hm-2;科技投入少,小京生为农家品种,依然为农户自家分散保存种子,系统和杂交选育均没有开展。小京生花生面临的以上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其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与具有多种殊荣的小京生地位极不相称。

针对小京生地方品种的种性退化现象,新昌县农业局种子管理站、县种子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建立了小京生特异种质保护和繁衍圃,进行基地建设和实验研究,以保证小京生花生的特有种质。长期以来,浙江省对花生的科技投入不足,基础性研究缺乏,花生产业的发展后劲乏力,使花生科研工作无法满足花生产业发展的需要。小京生品种混杂,退化严重,成色差,目前小京生花生品种的培育和改良等已经严重影响产业的发展。因此,急切需要科研工作人员,面向市场需求,调整花生育种方向,创新小京生花生品种、种质,并同时开发新的花生深加工工艺。

3 种质创新及育种目标

3.1 早熟、高产炒货专用型

根据目前浙江省小京生产业发展现状并结合气候特点,应积极发展早熟、高产、炒货专用型小京生。

适当地膜覆盖早播。春播130 d左右,春播以4月上旬开始,最迟不要超过5月中旬。

夏播品种的生育期最好在110 d左右,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均可播种,这段时间通常是浙江省的梅雨季节,雨水充足,花生出苗早、快、齐。但不能因为生育期缩短影响产量和品质。

在外形上,继续保持传统小京生2粒荚、薄壳等特征。

在品质要求上,依然保持传统小京生的高蛋白、高油酸含量和高油/亚比特点,满足炒货花生加工工艺的需要[6-7]。

降低花生株高并减少侧枝数量,以提高种植栽培密度而提高产量,密度提高至5.25万~6.75万穴·hm-2。

简化管理,减少用工,避免重荐。

3.2 鲜食型

鲜食花生具有商品果蔬型花生的属性,习惯上称作鲜食花生或鲜食煮花生,以区别于用作榨油和其他加工的花生。鲜食花生具有以下特征。

在加工工艺上,鲜食花生可以加工成原味花生、五香花生、盐水花生和干扁花生等。

反季节上市。鲜食花生在生产上应用了设施化反季节栽培技术 (春提前或秋延迟),上市期不同于普通花生。结合浙江省温室大棚和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积极发展鲜食花生,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熟期早,生育期较短。为缩短生产周期,一般选用生育期90~100 d的特早熟或早熟品种。

食用相对安全。由于鲜食花生的生育期相对较短,一般无须用农药防治地下害虫,大大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

含糖量较高,口感好。在花生营养成分上尽量选用籽仁含糖量达6%以上的品种,并且在栽培上注意增施有机肥,适当减少化肥用量。

高蛋白质和低脂肪含量。鲜食花生的品质应以籽仁蛋白质含量、糖分含量和口味为主要指标,要求蛋白质含量高,含糖量高,食味好,同时要求较低的脂肪含量及较高的油酸/亚油酸比值。因此,鲜食煮花生具有营养丰富,风味独特,香甜可口的特点,可增强食欲,悦脾和胃、润肺化痰、滋养调气、清咽止疟等药用功效[7-9]。

鲜食花生在栽培模式上,基本为1年2季,即早春播种和秋延迟播种相结合。结合浙江省各地气候特点,可因地制宜采用以下几种模式。(1)春花生单膜模式。一般在4月上中旬播种,7月上中旬可以上市,可产鲜食花生9 t·hm-2[10]。(2)早春双膜模式。早春采用地膜加拱棚的双膜设施栽培技术播种春花生,当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6~7℃时即可播种,本地一般在3月中旬播种,6月上、中旬即可收获上市,比单膜覆盖提早1个月上市,可产鲜食花生6~7.5 t·hm-2。(3)早春营养钵育苗移栽模式。花生于3月初在温室大棚内播种,营养钵育苗,4月上中旬移栽定植,早熟品种5月下旬可以上市。(4)秋延迟覆膜模式。利用鲜食玉米或蔬菜等茬口种植秋延迟覆膜花生,花生一般7月中、下旬播种,10月中、下旬收获上市,这时市场上已无花生销售,可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在城郊和交通便利、无污染源的砂土或砂壤土地区,建立鲜食花生产业区,在产业区内推广产量高、含糖量高、口味好的鲜食花生专用品种,改变目前不同用途的花生混杂种植的局面,大力发展鲜食花生加工业,逐步实现鲜食花生的产业化。

3.3 高油、高油酸橄榄型

目前我国花生年产量的50%以上用于榨油。针对榨油花生,增产花生油的途径是,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单位面积花生产量和提高花生的含油量(或出油率)。目前通过扩大种植面积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增加产油量,潜力已很小,而花生高油分育种具有很大潜力和良好的应用前景。据测算,榨油原料含油量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油脂加工的纯利润即可提高7%。在榨油已成为我国花生消费主体的情况下,培育高产和高含油量的优质油用型花生品种,是增加花生油产量、降低花生油价格和增强花生市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11-13]。近年来,高含油量的花生品种选育进展很快,育出了一批脂肪含量超过55% 的品种。这些品种的熟期、丰产性和抗逆性均较优良,已经在生产上推广种植。

在注重高含油量的同时,也要兼顾油酸和亚油酸的含量和比值。在花生油脂组成中,其中油酸和亚油酸约占80%,且两者呈极显著负相关。油酸是一种单不饱和脂肪酸,不仅能降低有害胆固醇(低密度胆固醇,LDL),还可维持有益胆固醇 (高密度胆固醇,HDL)的水平,从而减缓动脉粥样硬化,有效预防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15]。我国科学家提出着力提高油用和食用型品种花生的油酸含量 (达到60%以上)的目标。因此,提高花生油酸含量已成为国内外花生品质改良育种的研究热点之一。高油酸花生及其制品营养价值高、化学稳定性好,高油酸花生油更有望成为低廉的橄榄油,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16-17]。我国常年花生种植面积约466万hm2,但生产上种植的花生油酸含量不高,仅45%左右,迫切需要提高生产上应用的品种的油酸含量。此外,棕榈酸在花生脂肪酸中的含量约占11%,仅次于油酸、亚油酸,其含量过高对人体健康不利,培育低棕榈酸的高油酸花生新品种,从而改良花生油脂的营养结构,将能更好满足市场需求。

小京生油脂中油酸含量高达64.7%,油亚比为2.8,是花生育种上优异的种质资源。在育种手段上,进一步鉴定和利用已发掘的高油酸和低棕榈酸种质;将远缘杂交、诱变技术、组织培养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综合各自优点;研究高油酸相关的形态标记、生化标记、分子标记,获得实用简便或能早期鉴定的鉴定手段来辅助育种,可提高育种效率,培育出高油、高油酸、低棕榈酸花生新品种[20-22]。

4 发展花生生产的意义

在浙江省山区因地制宜开展不同类型花生的种植及育种研究,建立、健全适合浙江花生生产技术体系,具有显著意义。有助于稳定、提高浙江山区花生的种植规模和种植效率;缩短花生种植生育期,简化花生种植管理,尽可能减少花生生产用工;推动花生种植由小户、散户种植向大户、规模化、效益化种植转变,促进鲜食花生1年2季栽培。对于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合理轮作倒茬、增加农民收入等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对促进浙江花生、蔬菜和其他作物生产的稳定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 廖伯寿.我国花生科研与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08(5):18-22.

[2] 张柏忠.新昌小京生[J].各地名产,1997(1):33.

[3] 梁东平,张柏波.小京生花生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1998(10):10.

[4] 姜慧芳,段乃雄.花生优良种质的深化鉴定与综合评价[J].中国油料,1997,19(2):57-61.

[5] 姜慧芳,段乃雄,任小平.花生种质资源的综合评价[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1998,20(3):31-35.

[6] 杨伟强,王秀贞,张建成,等.我国花生加工产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06(3):105-107.

[7] 李双玲,崔凤高.对我国花生育种工作的思考[J].花生学报,2003,32(增刊1):88-91.

[8] 张忠钦,王魁浩,吴凤姣,等.鲜食嫩花生新昌小京生双季栽培前景及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08(11):134,74.

[9] 顾克军,许博,杨四军,等.彩色鲜食花生与多元蔬菜高效种植模式[J].江苏农业科学,2010(2):97-98.

[10] 陈兵潮.小红毛花生地膜覆盖的效果及技术要点[J].浙江农业科学,2009(3):505-507.

[11] 王建文,李永军,赵国建,等.鲜食花生的发展前景、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探讨[J].陕西农业科学,2009(2):129-130.

[12] 董文召,汤丰收.高油花生育种的前景与发展[J].中国种业,2005(7):20-21.

[13] 许燕,张绍龙.我国高油酸花生育种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11(1):43-45.

[14] 廖伯寿,张毅.花生在保障我国食用植物油供给中的优势和发展潜力[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8,30:519-520.

[15] 张保亮,张晓玲,杨桥,等.国际花生育种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4):148-151.

[16] Singkham N, Jogloy S, Kesmala T, etal. Genotypic variability and genotype by 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in oil and fatty acids in high,intermediate,and low oleic acid peanut genotypes[J].J Agric Food Chem,2010,58(10):6257-6263.

[17] Yu S,Pan L,Yang Q,et al.Comparison of the Delta(12)fatty acid desaturase gene between high-oleic and normal-oleic peanut genotypes [J].J Genet Genomics,2008,35(11):679-685.

[18] 陈静.高油酸花生遗传育种研究进展[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1,12(2):190-196.

[19] 丁锦平,韩柱强,周瑞阳,等.花生油酸亚油酸比值 (O/L值)的遗传分析 [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7,29(3):233-237.

[20] Macedo S E,Moretzsohn M C,Leal-Bertioli S C,et al.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highly polymorphic long TC repeat microsatellite markers for genetic analysis of peanut[J].BMC Res Notes,2012,5:86.

[21] Wang H,Penmetsa R V,Yuan M,et al.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BAC-end sequence derived SSRs,and their incorporation into anew higherdensity genetic map for cultivated peanut(Arachis hypogaea L.) [J].BMC Plant Biol,2012,2:10.

[22] Pandey M K,Monyo E,Ozias-Akins P,et al.Advances in arachis genomics for peanut improvement[J].Biotechnol Adv,2012,30(3):639-651.

猜你喜欢

油酸鲜食种质
早春种好鲜食玉米有诀窍
高油酸油菜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种好鲜食玉米有诀窍
早春种好鲜食玉米有诀窍
花生中的翘楚――高油酸花生
高油酸花生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四川省桑树种质资源保存与应用
超甜糯鲜食玉米育种有了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