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在非石油战略引西方关注

2012-01-26罗立昱

中国石化 2012年10期
关键词:非洲石油

□ 罗立昱

根据海关统计,自1999年以来,非洲原油一直占中国石油进口比例的20%以上,2005年后更是高达30%,非洲已成为中国第二大石油进口来源地。中非之间的石油合作迅速发展,合作内容也从单一的石油贸易扩展到勘探开发领域。中国与非洲产油国的项目大多采取份额油的合作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中国石油进口的安全,并降低国际油价波动对中国进口石油的影响。目前非洲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海外份额油来源地。

中非之间迅速发展的石油合作引起了西方的极大关注。美国对非洲巨大的石油储量关注已久,而中国的介入促使美国学界加紧了对中国在非洲行为的研究。同样,欧洲一直视非洲为其禁脔,而今中国的进入自然引其关注。西方国家对中国在非石油战略提出了相异的观点,形成了批评与认同两派。

批评观点主要认为,中国在非洲不顾一切撷取石油资源,危害了西方的利益,同时引发和激化非洲石油国家的各种问题。美国学界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资深非洲问题专家、思想库非洲安全研究项目(ASRP)主任丹尼尔·沃尔曼(DanielVolman)所鼓吹的“中美瓜分非洲石油论”。他认为,中国在非洲获取石油必将与美国狭路相逢,并已威胁到美国的安全利益。

还有的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在非洲实行的是“新殖民主义”或“经济帝国主义”:中国在“掠夺”非洲资源方面与西方并无区别;中非经济交往不仅打击了非洲同类行业,而且未能解决当地就业问题;中国谋求在政治上“控制”非洲国家,将苏丹等国作为自己的“前哨站”。针对中国在苏丹、安哥拉和尼日利亚等国的石油投资行为,一些西方学者甚至认为中国在非洲的政策甚至危害非洲民主建设与人权状况,干扰非洲大陆稳定,支持独裁政权,加剧冲突和侵犯人权。

西方各界对于中国在非洲石油活动的批评,从深层次看是对中国在非洲日益扩大的影响力的反应,本质上是“中国威胁论”在中非关系上的体现。虽然这些观点对中国横加指责,但是在如何应对方面却提出了相异的建议。一部分人认为中国的行为已经对美国、欧洲的非洲战略构成威胁,倘若放任不加以遏制,那么美欧就会陷入被动窘迫的境地。另一部分人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使之对石油的需求极速增长,美国单一的遏制战略无法避免中国与美国抢夺石油,美国应当与中国合作,促使中国向美国希望的方向发展。

尽管各种质疑和指责不断,但在西方也不乏对中国的非洲石油战略表示赞同的声音,他们看到了中国在非洲的石油活动带来的好处,赞扬中国在非洲所作出的努力。

中国的非洲石油战略有利于非洲经济发展。部分西方学者认为,分析中国在非洲的石油外交应该客观全面,不应当过度夸大负面影响,他们提出中国为了获得油气资源在非洲的贸易和投资对非洲国家的发展是有益的。例如,中国许多公司在非洲修建了医院、学校、水坝、政府办公楼和体育场等一些基础设施。此外,中国大量进口非洲国家的能源能给这些国家带来大量的收益,促进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

中国在非洲获取石油有利于世界石油市场稳定。能源问题专家埃莉克·唐斯(Erica Downs)驳斥了中国在非洲的石油活动威胁美国能源安全的观点。她认为中国国有石油公司的商业利益与中国的国家利益并不完全一致,获得商业利润是中国国有石油公司到海外寻求油气资源的一个最主要动机。当前全球能源市场特别是石油市场已经高度一体化,中国国有石油公司在海外生产的油气实际上是增加了而并非减少了国际市场的能源供应。可见,中国国有石油公司在海外开采石油,尤其是在那些西方石油公司不能够或不愿意投资的油田开采石油,实际上是在增加而非减少其他消费国可以获得的石油量,有助于缓解油价上涨的压力。

正如国际治理创新中心的汉尼·贝斯塔(Hany Besada)所说的:“毫无疑问,中国在非的政策已经激起了一场在学术界和决策领域针锋相对的战斗,论题是如何最好地评估中国在非洲的经济扩张。但双方都同意的关键点是:非洲领导人和决策者有责任确保中国的贸易和投资,给予非洲人民双边利益以及稳定的经济社会环境。”

猜你喜欢

非洲石油
石油石化展会
An Uncommon Trip
非洲行记(三十四)
非洲行记(三十三)
中国家猫起源于非洲
奇妙的石油
《走出非洲》:关于非洲最美的一本书
非洲鼓,打起来
石油:石油是否在走向政治化
延长石油:奋力追赶超越 再铸百年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