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012-01-26杜海珍
文/杜海珍
谈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文/杜海珍
2010年4月,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该配套指引连同2008年5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共同构建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内部控制应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制度体系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很多企业只具有基本的内部控制操作,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甚至出现了政出多门,相互打架的情况。德勤会计事务所连续两年对国内多家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实施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发现,有56%的公司没有建立或现有内部控制机制尚不完善,普遍存在实施不到位的情况。而且内部控制制度中文字描述性的内容较多,缺少清晰的流程图和配套表单,无法与企业自身的经营特点相结合。企业需要考虑如何将内部控制的理论框架转化为对实际工作的具体指导,如何将内部控制的要求与公司的业务流程进行有机地结合等众多问题。
2.企业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不足,内控意识薄弱。内部控制制度“救火式”的较多,许多企业对已经制定的内控制度只是停留在表面文章上,制度的执行、落实存在很大的问题。内部控制是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再造,是管理流程的优化,需要增设专门的岗位、专业的人员,制定相应流程,聘请咨询公司做设计,所以成本相对较高,真正执行起来可能是虽然花了较大的成本控制了经营风险,却影响了管理效率,从而制约了企业效益。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通常过分强调控制成本,将效率作为弱化或逾越内部控制的理由,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
3.企业内各部门对内部控制存在认识上的错误。很多部门对内部控制缺乏了解,认为内部控制只是企业财务部门的事情,与其他部门无关。这使得业务部门置身于内部控制的流程之外,缺少必要的控制措施,产生了大量的问题。
4.未形成有效的监控体系。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人员变动、企业架构变动等原因,可能导致控制措施不再适用,造成控制失效。企业就要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控。德勤的调查指出,72%的公司认为其公司没有持续监控内部控制的有效机制。我国很多企业虽然成立了自己的内部审计机构,但监督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
5.领导“一支笔”审批,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保障。受传统的管理思想和方法的影响,我国企业的领导人习惯行政干预企业的各项工作,他们的意志通常凌驾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之上。企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都采用领导“一支笔”审批,对内部控制制度视而不见,造成了内控失效,出现了不少“一把手”滥用权力、弄虚作假并做出危害企业生存发展的错误决策的案件。
二、解决我国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的措施
1.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制定的标准应包括内部控制制度的各个方面,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企业应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细化各项具体业务的内部控制规范。聘请有专业经验、熟悉业务流程、具有先进管理思想的专家参与内部控制建设,做到内控理论与企业实际经营情况相结合。同时,企业应拓展内部控制的内涵,将风险管理的理念纳入企业内部控制当中,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通过对风险程度的评估,确认影响工作目标的主要风险,以便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保证目标的实现,并及时将评估成果通报给各业务部门,以提高其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2.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提高企业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企业应建立良好的经营理念、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政策,提高员工的素质并且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
3.增进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了解。应将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与各单位负责人的业绩考核结合起来,强化单位负责人的内控法规意识,使之主动参与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将内部控制工作落实到实处。同时企业要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改变对内部控制的传统认识。为避免将内部控制制度简单地变成财务部门的管理制度,就必须强调业务部门在内控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在制度和流程上明确业务部门在内控中所处的位置和需要履行的职能。
4.对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评价。要加强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内部监督的程序和方法。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监督体系,并由专门机构或者专门人员负责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监督情况要形成书面报告,指出内部控制的缺陷和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及时向董事会、监事会或者经理层报告。同时应加强信息交流与沟通,通过合理设计内部控制流程,实现流程上的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避免权力集中,规范流程,实现闭环管理,并保证报告渠道的畅通,确保发现的问题能及时送达,并对处理结果进行跟踪监督,确保管理效果的实现。
5.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规范“一支笔”审批。预算是行为计划的量化,这种量化有助于管理者协调、贯彻计划,是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和控制手段,也是对企业管理人员的一种保护。根据内部控制管理权限,在预算内由责任人限额审批,限额以上按照内部控制流程通过一定的议事程序由集体审批。这样可以严格控制无预算的资金支出,严格控制“一支笔”审批的行为,变“一人说了算”为集体决策,提高决策的系统性和合理性。
总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必须充分切合单位实际情况,不能生搬硬套书本上或其他单位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要与单位其他管理制度衔接起来。由于我国的内部控制建设起步较晚,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只有立足于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提高全员对内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尤其是管理层要改变传统思维方式,针对目前企业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断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与持续改进,不断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堵塞管理漏洞,提高管控能力,内部控制制度才能真正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有效预防风险,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铁路运输处)
(责任编辑:刘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