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12-01-26孙艳玲

中国林业教育 2012年2期
关键词:信息资源管理学时案例

李 昀 孙艳玲

(1.北京林业大学信息学院,北京 100083;2.北京林业大学期刊编辑部,北京 100083)

“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及相关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按照教育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定位,该课程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一门必修的主干课,是学生学习ERP、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分析、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IT项目管理等后续专业课的基础,主要讲授微观和宏观的信息资源管理[1],并为学生提供本专业的基本知识框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掌握课程目标设计的知识和能力,很多学校都在教学中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期提高教学效果[2-3]。

笔者以北京林业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信息资源管理”课程为核心,探讨了2002、2007和2011年版本教学计划修订中对该课程的设置、教学目标的调整和课堂教学方法实践和改革。对“以问题为导向的‘信息资源管理’课程研究型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教改项目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供大家探讨。

一、“信息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

北京林业大学从2000年起开设“信息资源管理”课程,定位为专业必修课,第7学期开课,共40学时,2个学分,其中理论课30学时,实验课10学时。在2002年版教学计划修订过程中,考虑到与另外一门课“信息获取与分析”的交叉关系,将该课程调整为40学时的理论课,取消了实验内容,教学目标定位为:让学生认识到信息资源与信息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和对信息资源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性,使学生掌握“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这一任务在学时分配上不好体现,需要任课老师在授课中通过教学方法的调整来实现。事实上,此时的本科生已经完成了大部分专业课程的学习,本课程相关内容已无法起到作为其他课程的先导作用,而是调整为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信息资源管理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寻求解决方案,这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运用大量案例,而对于没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本科生来说,案例分析在实际教学中的效果无法跟有实际工作经验的读MBA的学生相比。考虑到上述情况,在对2007年版教学计划进行修订时,将学时分配调整为理论课20学时,实验课10学时,讲座6学时,研讨4学时。并根据“信息资源管理”的实践情况,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知识管理”的内容,以期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获取能力、信息组织及加工能力、信息检索及应用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信息化和信息资源管理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和教材选用

信息资源管理是随着信息化过程逐渐为人们所接受的一个概念和管理思想,其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目前被普遍接受的信息资源概念,有狭义和广义2个不同角度。狭义的信息资源是人类社会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量积累起来的有用信息的集合,它是将信息作为资源进行管理,也就是信息内容管理;广义的信息资源是人类社会信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信息、信息生产者、信息技术等各类信息活动要素的集合[4],广义信息资源管理包括信息内容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技术、信息人力资源等。这门课的主流教材都涵盖了狭义和广义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以及微观和宏观2个层面的信息资源管理,在多数教材中都重点介绍信息资源管理的相关术语、定义、原则、性质等内容,知识性和理论性较强,但对技能培养的技术操作性内容涉及较少。该课程先后采用的教材和参考教材有孟广均等编写的《信息资源管理导论》、甘仞初等编写的《信息资源的组织与管理》、肖明主编的《信息资源管理》、赖茂生主编的《信息资源管理教程》和目前采用的马费成主编的《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等教材。在这些教材中都对知识管理部分涉及较少,而在实践中,知识管理已经作为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知识的高级阶段得到广泛发展,因此作为信息管理研究方向的学生必需跟上这一发展变化。同时,在北京林业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教学计划中,知识管理尚未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设置,因此,在2007年版教学计划中,专门设置了1章内容对知识管理进行讲解,并增加了相应的实验教学环节。

(三)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在全国“信息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研讨会上,各学校交流时普遍反映的问题是“信息资源管理”课程难教,学生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教学效果不明显。其主要原因是该课程的内容知识性较强,概念多、原理多、原则多、理论多。表面上看这些内容不用老师教就可以看懂,但由于本科生缺乏实践经验,又不能深刻领会其中的真正内涵,使得学生在学这门课时很难融会贯通、真正掌握。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学生觉得枯燥无味;采用案例教学,学生又因不能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之间建立起联系,而无法形成MBA课堂上学生参与案例分析的氛围,案例分析也只能是教师为主,基本上得不到学生的回应。在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由于学生对课程的认识不足,不仅对教师讲授的内容不感兴趣,而且对本课程相关的前沿性讲座兴趣也不高,很多学生在讲座课上做着其他的事情,根本不听讲座,更谈不上抓住讲座的重点、难点。

二、“信息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分析

通过分析近年来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与实践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从2007年版教学计划开始,该课程教学内容共设8个章节:绪论、信息资源内容管理、信息系统资源管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政策法规、信息资源配置和知识管理。①绪论。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信息、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管理3个基本概念,了解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和发展历程。这部分内容以知识性和常识性为主,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教科书、期刊文献、专业网站文章获取相应内容,但多数学生无法自己建立信息的资源观。因此,可以采用引例引出信息是资源的概念,帮助学生建构基本概念。对常识性的内容,可以布置学生自主学习,以课程报告和课堂测验的形式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②信息资源内容管理。信息资源内容管理是微观层面的信息资源管理,也是狭义信息资源管理的核心。这1章是本门课程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组织及加工能力、信息检索及应用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和“数据库”“信息分析”2门专业课有内容关联的部分。本章内容课堂教学和实践并重,适合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型方法。③信息系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资源管理仍属于微观信息资源管理层面,与后面2章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和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在内容上也有关联,是后续课程“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前导内容,适合采用案例教学,也适合采用实例中的问题引出相关知识点。④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资源管理2大实践领域之一,内容包括企业信息资源类型和特点、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内容和模式、企业信息化管理、企业信息资源规划等,这部分存在大量成功案例,适合采用案例教学,但由于本科生对企业活动了解甚少,案例分析基本上停留在表面层面,若没有教师引导,学生很难将案例分析和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因此,可以采用研究型方法,让学生深入到企事业单位中进行调研,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⑤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也是信息资源管理2大实践领域之一,它同第4章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在内容和方法上基本相同,在此就不一一展开。⑥信息政策法规。信息政策法规属宏观层面的信息资源管理,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结合经典案例和时下热点新闻事件展开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政策法规建设,并引导学生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树立信息安全意识,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⑦信息资源配置。信息资源配置也属于宏观层面的信息资源管理,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信息资源配置的涵义、配置层次和机制、信息共享条件和模式,以及让学生了解衡量信息资源配置效率的指标体系。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可采用案例教学辅以课堂教学的方法进行讲授。⑧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是本领域的实践热点,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适合采用案例分析法将知识管理的理念和内容传递给学生。

(二)教学对象特点的分析

笔者从2006年开始对北京林业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2003—2009级学生的“信息资源管理”课程学习进行跟踪调查和分析,发现并总结出了学生的一些共性特点。2003—2006级4届学生根据2002年版教学计划,开课学期为第7学期。在第7学期开课,学生们已经学完了很多相关课程,认为该课程的内容与其他课程有交叉,而且理论性、知识性的内容完全可以自己看懂,不用听课,加上就业压力大,除了部分准备考研的学生外,大部分学生在外实习找工作。2007—2009级3届学生根据2007年版教学计划,开课学期为第5学期。对于第5学期开课的学生,前4个学期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信息资源管理”是学生接触的第1门管理类专业课,学生普遍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对案例的理解能力远不如有过实习经验的4年级学生。

1.尚需引导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4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和3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具备的专业知识存在差别,但这些学生共同的特点是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并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资源管理”课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学生对本专业领域的热点词汇了解不多,多数学生只听说过如云计算、SOA等名词或术语,但不知道其具体含义,也没有主动上网查阅相关内容。如果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帮助和引导其在此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和掌握相关技能,就有可能令学生有所收获。

2.学生利用公共信息资源的途径单一

通过对7届共570名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最喜欢用的公共信息资源是百度搜索引擎,100%的学生在选择信息获取途径时首选百度,而对学校图书馆拥有哪些电子信息资源了解甚少,在“信息资源管理”第1堂课发放的调查问卷中能写出中文期刊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的学生(不包括2009级学生),每届都不到10%,访问过国内外专业文献数据库或知道和使用学术搜索引擎的学生不到3%,知道专业学科领域主要学术期刊的学生几乎为0,知道信息资源管理主要网络媒体的寥寥无几。一个令人吃惊的发现是,只有不到10%的学生选修过文献检索课程,学生们对图书馆的利用仅限于借书和自习。

3.学生尚未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经过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2个平台的课程学习,3、4年级的本科生应该具备了学习专业课的基本知识,但因为缺乏实际训练,学生们还不能很好地把各门课程的知识有机联系起来。例如,在问卷调查实践中,小组选题方案交流时暴露了一个普遍现象,绝大多数学生不清楚样本量是如何确定的,而这是数理统计课上学过的内容。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学生遇到问题时首先习惯找现成的标准答案,不习惯自己根据已有的知识总结、提炼。再加之缺乏科技文献的阅读训练,学生的文献辨别能力、综述能力有待提高,对于新接触的名词术语或理论观点等,往往只罗列别人的综述内容,不善于追踪查阅源始文献和跟踪最新进展,甚至有的学生综述报告写的研究内容、现状都是10年前的东西。此外,撰写的课程论文或报告多数不符合科技论文写作的规范格式。

(三)教学方法的探索

在学生中,未来要攻读研究生的人数约占学生总数的1/3以上,这部分学生需要具备信息获取和辨别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利用能力,特别对文献信息的获取和利用能力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素质,是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基础;另外2/3的学生毕业后直接就业,同样也是他们在各个岗位上有效工作的基本素质。“信息资源管理”课程的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学习该课程的学生最终具备这些能力。为此,笔者在教学方法选用上进行了一些尝试,发现“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型”方法收效最好。

正如文中第1部分介绍的,因为课程结构的调整,在执行2002年版教学计划时,“信息资源管理”课程的实验内容合并到了“信息获取与分析”课程中,40学时的课程仅剩理论课部分内容。当时的设计是希望通过加大案例教学比例,使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拓宽视野、了解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研究和实践进展。选用的材料是国内信息化经典案例和英文版《信息资源管理发展前沿》教材中的国外研究案例,但实践效果并不理想。除个别致力于报考信息资源管理方向研究生的学生外,其他学生都把案例阅读和分析当成了负担。学生在课堂阅读案例时背单词、做各种考试模拟试卷;学生在讨论分析过程中,也只有各个小组代表发言,其他的学生几乎不给予呼应,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一个主要反馈意见是案例材料看不懂,尤其是国外的研究案例所用的实证研究方法,学生很难理解,更谈不上作进一步分析了。笔者经过与其他院校相关任课教师的交流,结合对学生的调查分析,发现在校生对企事业单位的发展目标和业务流程了解甚少,以这样的背景,案例分析根本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本研究采用了基于问题的研究型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特点和要求。学生通过研究式的方式提出、理解和解决问题[5],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经过几轮教学实践,这种方法的效果逐渐显现,课程目标基本实现,主要表现是:第一,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提高了,进而对专业的认识和兴趣提高了;第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了刺激和启发,形成了自主学习能力和一定的创造能力,学生有成就感;第三,研究成果交流过程中,有提问,有讨论,有争议,有点评,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有很大帮助。

三、在“信息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运用研究型教学方法的实践要点

(一)问题的设计

研究问题的设计是采用研究式教学方法的关键。教师需要根据大纲的要求,分析课程内容要点,并以此为依据设计研究问题或选题[6]。如果设计的是选题,还要明确选题范围。问题的难度要适中,过易达不到预期效果;过难会超出学生的能力范畴,同样收不到效果。我们的经验是在信息采集、信息加工利用、信息资源管理研究进展、企事业信息化等方面都有可供学生设计的选题。选题还要与时俱进,要根据每一届学生的特点和信息资源管理的热点问题不断调整转换。

(二)研究方法

科学的方法是研究型学习的基础。在给出题目和选题的同时,要提供研究方法和研究范本等参考资料供学生选择使用。例如,教师提出一个文献研究选题,要求学生研究信息资源管理近5年的热点问题,同时,建议采用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给出词频研究和共词研究的期刊论文作为范本。学生可以参照范文的研究方法,结合实验课学习的文献检索工具和文献管理工具展开研究工作。

(三)教师参与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设计问题外,还要参与到学生的研究工作中。在选题过程中给以指导,在交流展示过程中加以点评,及时抓住时机强调研究的知识要点,以保证学生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集体交流

各研究小组内部交流可以由团队自行组织,但有2个环节需要教师组织集体交流,即课堂交流展示。一是学生选题和研究方案设计时的交流;二是研究成果的交流。这2个环节非常重要,选题阶段的交流是学生间思想碰撞的过程,也是互相学习的过程。这里,教师的点评尤为重要,肯定正确的思路和方法,给出研究建议,纠正偏差,每一次点评,都能够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印象。而成果交流则是学生创造力的展现阶段,教师点评要抓住学生研究中的亮点,例如如果学生采用了课程中没有讲授的理论作为研究依据,或采用了新颖的分析方法,或有所发现等,教师都要给予学生表扬,这有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根据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结果,在2011年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笔者对“信息资源管理”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了调整,更注重学生各种信息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将课程的学时进行了重新分配,保留了理论、实验和研讨3个部分内容,取消了讲座内容。理论教学22学时,教学过程中,采用引例、例证辅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结合课堂提问、讨论等环节,以达到预期效果;实验8学时,主要以专业文献检索和文献管理软件的使用为实践内容,为研究式学习做准备;研讨10学时,主要用于研究式学习内容的选题交流和成果交流展示。学生的成绩考核分成4部分:平时课堂成绩占10%、实验成绩占15%、小组调研报告成绩占15%、结课论文成绩占60%。

教学相长,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型教学方法不仅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同时,学生的成长进步对教师形成了激励,使其更愿意在教学上进行投入。教学形式的转变使师生关系变得融洽,学生更愿意跟老师沟通交流,还有学生对教学形式提出了改进性建议,如增加去企业实习的机会,以便更好地理解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业务流程。

经过几年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信息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的目标基本实现,学生对课程学习形式和课程内容的兴趣逐渐提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采集能力、文献检索能力、文献分析和综述能力提高了,多数学生掌握了文献计量学中的词频研究和共词研究的基本方法。通过研究式学习,学生的研究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对实证研究方法有了一定了解,对问题的分析由定性转向定量,从只会用简单描述统计,到开始尝试使用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的方法,这培养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研究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教学改革研究是没有止境的,因为时代在变、学习环境在变、课程内容在变革、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特点也在变,教学方法必需适应这种种改变。现今的世界,知识获取渠道已经多元化,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使得传统的课堂教学受到挑战,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找到需要的知识,关键在于你去不去找,或如何更快捷地找到想要的东西。如果说课堂的吸引力在于互动、即时的沟通和交流,那么,社区网络、微博等Web2.0时代的在线交流平台将同样可以构建等效的情境和氛围。变革随时都在发生,新的挑战就在眼前。

[1]陈国青,陈禹,朱岩,等.中国高等院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2005[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14.

[2]汤大权,唐九阳,程启翔,等.“信息资源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32(4):41-42,45.

[3]华迎,佟强,李降龙.财经类院校研究生课程“信息资源管理”教学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08,18(9):125-127.

[4]马费成.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400.

[5]周光礼,朱家德.重建教学:我国“研究性学习”三十年述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39-49.

[6]李昀.“信息资源管理”课程研究型教学方法实践[C]//陈国青,马费成.中国信息系统研究:新兴技术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930-933.

猜你喜欢

信息资源管理学时案例
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探析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学时发放标准的探索
——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美军信息资源管理战略概况研究与启示
浅谈信息系统与信息资源管理在H公司电工产品战略上的应用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数据挖掘下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探讨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