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模式的探讨
2012-01-26赵海燕陈丽鸿
赵海燕 陈丽鸿
(1.北京林业大学党委宣传部,北京 100083;2.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100083)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两者的有效结合,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化解心理困惑、提升心理素质;而且有助于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为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笔者试图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问题进行探讨,为高校素质教育开辟一个全新的视角。
一、人的思想和心理的内涵与关系
人的思想和心理是密不可分的,它们同质,都是人脑的功能;同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的反映;同性,都属于精神现象。思想道德品质中有心理内容、心理形式、心理动因和心理能力;心理现象中又有思想道德品质的内容,如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心理是思想的基础,思想是心理的高级形式。思想的发展变化受心理的影响和制约,心理活动的方向和内容受思想的支配。因此,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相互制约,紧密联系。
心理和思想是行为的原因,人的行为既受思想的支配,也受心理的支配。有些行为是思想行为,有些行为是心理行为。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推动人去从事活动的一切,都要通过人的头脑,甚至吃喝也是由于通过头脑感觉到的饥渴而引起的,并且是由于同样通过头脑感觉到的饱足而停止。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总之成为‘理想的意图’,并且通过这种形态变成‘理想的力量’。”[1]人的思想和心理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同时对人的行为产生直接影响。以往正是由于忽视了人的心理作用,忽视了人的心理素质对思想品德的影响,所以才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简单、生硬,缺少共情、尊重,进而使教育对象难以产生心理共鸣;甚至使有的教育对象产生逆反心理,大大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辩证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2个重要方面,两者服务于同一对象,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2]。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具有极强的党性、阶级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是研究思想政治和行为规律的科学”[3]。1999年8月13日,教育部印发的13号文件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学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培养人的良好素质,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维护和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所以其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的育人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各自的工作领域和运行机制,两者不能互相等同,也不能互相替代。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理论基础不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心理学及相关的行为学、神经医学等学科,其本身不具有明确的阶级性。
2.工作原则不同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历来讲求掌握主动,工作要超前、防患于未然;而心理健康教育在多数情况下,是受教育者出现心理困惑、心理障碍等心理问题时教育者才进行的“对症下药”。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教育者、管理者,必须坚持明确的价值导向,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正确的评价,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育者则是倾听者、沟通者,并不急于对学生暴露出的思想和行为问题做出判断,也不能将某种原则和规范强加于受教育者;而是保持价值中立,要针对问题进行疏导,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判断、自我选择和自我调整。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要大张旗鼓,公开褒扬和批评,注重营造正确的舆论氛围;而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具有很强的保密性,要求教育者具有保护受教育者隐私的良好的职业道德。第四,思想政治教育把受教育者当作社会关系中的一个社会角色来要求,强调受教育者应遵守与执行社会规范;而心理健康教育把受教育者当作人际关系中的一个具体的人来要求,更强调受教育者个性的张扬和自我潜能的激发。
3.立足点不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着眼于国家和社会的大局,以促进社会安定与进步为目标,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造就“四有”新人,提升个人对国家和社会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心理健康教育着眼于个体心理素质的发展,鼓励学生找出诱发心理危机和困惑的原因,恢复和增进心理健康,培养成熟的心智和健全的人格,提升人的价值感和成就感,促进人的自我实现。
4.工作内容不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认识为核心,通过实施共同性、基础性的教育,如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等主旋律教育、道德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等,解决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修养等方面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以健全受教育者的心智为宗旨,主要解决的是个体在心理卫生、心理调节和心理疾病等方面的问题,讨论的是健康与否、正常与否的问题。
5.工作方法不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采用示范教育、说服教育、比较教育等方法,通常在事先主动引导中使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更加注重尊重、理解、聆听、真诚、共情等因素,有时也会采用示范教育的方法,但多在事后被动矫正中使用。
6.工作思路不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着重于从外到内、由表及里的影响,通过制定制度和规范来约束人的行为,进而提升和影响人的思想。当然,如果思想政治工作能兼顾内外则效果更好。而心理健康教育则着重于从内到外、由里及表,通过运用共情、同理等方式调整人的情绪,进而影响人的行为。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联系
从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来看,两者都以人为工作对象,解决的都是精神领域的问题,都涉及个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评价、信念、情感等,关心的都是人的全面发展,所以两者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内在联系。
1.两者目标同向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都是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高尚的思想品德,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一方面,较高层次的政治觉悟、思想观念、道德修养往往建立在健康心理的基础上;另一方面,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亦受良好的思想、政治观念以及道德等诸多品质的引导。如果把心理健康教育仅仅停留在解决心理问题上,而不是站在更高层次上引导学生,那么将大大减弱其存在和发展的实际价值。
2.两者互为条件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平台。人的思想形成是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经过多次反复,最终实现从感性向理性飞跃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引导学生不断强化这一认识过程,在客观上为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准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受教育者的内化程度,取决于受教育者当时的心理状态。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过程是经过多方选择、整合和顺应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主体的知、情、意、信及个性等心理品质是影响内化的关键因素。例如,一个极度自卑、不能接纳自己、不信任他人的人,是很难做到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承担责任的。
3.两者互为补充
受主客观等因素的影响,处于转型期的大学生很容易出现一些心理不适应的问题,这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亦面临许多棘手的问题。而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可以用自身的优势弥补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同时,在工作方法上,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引导,以实现教育目标。同样,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解决诸如政治立场、思想觉悟、道德品质等方面的问题,而这就需要依靠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来解决。
4.两者互为促进
大学生之所以出现一些心理问题,绝大多数是因为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正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客观地分析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引导学生敢于正视自我、悦纳自我,促进其人格更加完善。同样,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大学生了解自己、认识社会、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形成高尚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良好的道德修养,使大学生勇于迎接挑战、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结合的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既有差异,又有联系。两者的差异要求高校既不能弱化任何一方,也不能把两者简单地拼接起来。而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又为其相互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应在保持各自体系的前提下,相互借鉴彼此的观念和方法,不断拓展各自的工作领域;在保持目标一致的基础上,整合教育资源,形成育人合力。
(一)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方面相互借鉴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相互汲取经验,相互借鉴各自领域内的理念、技能和方法,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方法的优势。
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对学生的关注、尊重、信任、理解等。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地解决大学生的心理、思想和行为问题,能减少和避免不良行为、心理障碍的发生和发展,能有效地解决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些棘手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如果能够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迁移到日常工作中,就能有效地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属感和亲近感,那么就能够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更为重要的是,心理学理论为教育者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根源和心理行为的实质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借鉴,不仅仅是在教育方法方面有所创新,更重要的是在思想、观念、态度方面有了深刻的变革。
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也要借鉴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变事后被动矫正为事先主动引导。心理健康教育要把主要精力更多地集中在青年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良好人际关系的构建、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内心矛盾的化解等预防性工作上,而不是在学生出现严重的心理困惑或疾患后才对学生采取弥补性的心理治疗措施。因此,高校可以在新生入学后,开展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大学生成长训练工作坊等活动;通过团体心理咨询等途径,帮助新生改善宿舍内的人际关系,引导他们在相互了解和接纳中增强彼此的信任感和团体的归属感。这将有利于更快地形成班级凝聚力,对班级优良学风的形成、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全面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在教育方向和教育目标方面保持一致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分工不同、层次有别,但都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总的目标服务的。因此,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孤立地考虑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问题,而要尽可能地站在更高的层次上为学生指明努力方向,把心理疏导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就是说,真正具有教育意义的且对学生成长产生深刻影响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在具体目标和终极目标上与思想政治教育保持一致。
(三)在师资队伍和教育资源方面有效整合
目前,不少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师资队伍、教育资源等方面存在着重复建设的情况。一般情况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由辅导员、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构成较复杂,除了少量的心理学专家和学者之外,大多数是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从事学生工作的干部。他们年龄较小、阅历较浅、流动性大,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稳定发展。因此,在各自培养专业化队伍的基础上,高校应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与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整合,建设一支既懂思想政治教育又有心理学知识的工作队伍。另外,在教育资源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也不需要完全重打鼓另开张,要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力、物力资源,通过有效整合,形成教育合力。
总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且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2.
[2]杨芷英,王希永.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
[3]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