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某高校教职工健康状况调查和分析

2012-01-25宪胡彭晓霞侯婕忻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首都医科大学教职工慢性病

朱 宪胡 梅* 彭晓霞侯 婕忻 平

(1.首都医科大学校医院,北京100069;2.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教研室,北京100069)

首都医科大学2010年度启动校长基金课题《教职员工与学生健康档案构建与健康管理的探索》,其意义在于:可充分利用学校医疗保健资源的优势,集健康体检、健康教育[1]、信息网络和医疗服务为一体,为高校人才建立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周密性的医疗保健服务体系,以保障教职工的身心健康,使他们以旺盛的精力和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教学、科研中去。2010年3月,本研究通过汇总分析2009~2010年教职工体检资料结合调查问卷,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模式出发,对教职工的各种疾病的疾病谱及患病率,教职工的年龄、性别与6种慢性病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报告如下。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首都医科大学在职教职工及离退休职工646人。

1.2 方法

首都医科大学校医院与流行病学教研室彭晓霞老师共同设计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分三个程度:一维度为基本情况,包括27个条目;二维度为患病情况,包括12个条目;三维度为健康教育,包括3个条目;四维度为健康保健,包括9个条目。本研究采用按年龄段分层抽样方法,在教职工及离退休职工中发放问卷646例,回收有效问卷574份,有效率88.9%。健康体检项目分为3大类:一般检查[包括基本情况、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体格检查(内外妇科和放射检查,超声、心电图检查。);化验室检查[血尿常规检查,血液生化检查,防癌检查: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液基薄层细胞检测(thinprep cytologictest,TCT)。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分类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数描述,χ2检验或秩和检验进行假设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s),两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多样本均数比较用方差分析法进行假设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教职工一般情况

首都医科大学教职工特点是学历较高,本科以上学历为84.1%;女性职工较多,350例(61.0%)男性职工224例(39.0%),男女比例约为2∶3。教职工的基本情况详见表1。

2.2 574例教职工所患疾病及其患病率

574例教职工按患病率的顺位排序,所患疾病顺位依次为:慢性骨关节病(骨关节炎、骨质增生)227例(39.5%),心血管疾病225例(39.2%),口腔疾病155例(27.1%),眼科疾病134例(23.3%),耳鼻喉科疾病101例(17.6%),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86例(15.0%),血栓及血管性疾病56例(9.8%),神经系统疾病 49例(8.5%),呼吸系统疾病 52例(9.1%),心理疾病24例(4.2%),肝肾疾病16例(2.8%),恶性肿瘤12例(2.0%),详见表2。

2.3 574例教职工的6类慢性病与年龄的关系

从表2中选出6类慢性病:心血管疾病,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血栓及血管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恶性肿瘤。6类慢性病不同年龄段的患病率详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6类疾病的患病率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1 574例教职工的基本情况Tab.1 The basic status of the teaching staff n(%)

表2 574例教职工的患病情况Tab.2 Diseases that the teaching staff suffer from

2.4 574例教职工6类慢性病与性别的关系

在被调查的教职工中,心血管疾病,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男性教职工的患病率高于女性教职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血栓及血管性疾病和恶性肿瘤疾病男女患病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教职工患病的顺位是,心血管疾病(50.4%),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20.1%),呼吸系统疾病(11.2%),血栓及血管性疾病(10.7%),神经系统疾病(8.0%)和恶性肿瘤(1.8%)。女性教职工患病的顺位是,心血管疾病(32.0%),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11.7%),血栓及血管性疾病(9.1%),神经系统疾病(8.9%),呼吸系统疾病(7.7%),和恶性肿瘤(2.3%)。两者前两位疾病一致,呼吸系统疾病为男性疾病的第3位,对女性而言为第5位了,这可能与男性吸烟多于女性有关。

表3 574例教职工6类慢性病的年龄分布Tab.3 Age distribution of 6 chronic diseases among the 574 teaching staff members

表4 574例教职工6类慢性病的性别分布Tab.4 Sex distribution of 6 chronic diseases among the 574 teaching staff members

3 讨论

3.1 教职工患病特点

3.1.1 高校教职工正在成为亚健康的高发人群

本研究中的女性教职工人数多于男性教职工,年龄40~60岁以上者的比率为74.3%。调查显示,教职工中所患疾病排在前6位的依次是:心血管疾病,慢性骨关节病,口腔疾病,眼科疾病,耳鼻喉科疾病,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首都医科大学大多数教职工患有不同的疾病,本文列举的6种疾病发生的高峰期多在40~60岁。模糊医学认为,45~55岁为疾病的多发期,要引起高度重视。中年时期,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不同的衰退性改变,而中年正是生命之旅中最艰苦的阶段,教学、科研任务重,经常熬夜工作,休息时间少,还有家庭、社会等因素造成较大的经济压力和身心压力。河北一项高校人力资源现状调查[2]显示高校教师有58%的人感到压力大。慢性疲劳与失眠是亚健康的重要表现[3]。慢性疲劳,使体内的激素分泌规律发生紊乱,导致机体功能紊乱,免疫功能降低,高校教师正在成为亚健康的高发人群。

3.1.2 自我保健意识差

心血管疾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等都与生活、饮食习惯密不可分。饮酒过量,高脂肪,高蛋白摄入,暴饮暴食,饮食无规律,吸烟等,都属不良生活习惯。这些不良生活习惯可能增加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患病可能性。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交通工具代替了步行,电器的普及使家务劳动逐渐减轻,知识分子工作紧张程度大为提高,体力活动减少等,也是导致肥胖症及心脑血管疾病增加的原因[4-5]。

3.2 健康对策与建议

3.2.1 高校教职工的健康状况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高等学校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在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高等教育办学水平,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高校教师是实现国家科教兴国目标的中流砥柱,其身心健康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兴衰。因此,高校教师的健康状况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学校应当将关心教师的健康状况提到议事日程,致力于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各高校领导应重视教师的体质健康和体育锻炼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在校园设计与建设方面,应尽可能多地建设一些方便教职工健身的设施和场地;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大众文体活动,使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减缓压力,自我放松。

3.2.2 有针对性的做好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工作

要充分利用高校教师资源,开办健康知识讲座,开展健康知识教育,举办各种健康教育培训班,提高教师的健康意识和自身锻炼的能力[6-7]。适宜的体育锻炼是预防、减缓和治疗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现代文明病的积极手段和措施。开展教职工心理咨询服务,及时疏导与化解心理问题。教职工应做到,坚持运动锻炼,戒烟戒酒,提倡合理饮食,强调营养平衡,注重劳逸结合,并保持良好的心态,乐观地面对生活。积极防治原发病,尤其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的职工要注意降压,控制血糖及血脂。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危险人群要定期监测血压、血脂等数据,以便早预防、早治疗。针对体检中发现的疾病,举行专题讲座,对患者讲授正确的防治方法,减轻原有病痛,减少合并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充分利用社区健康教育资源举办健康讲座。使教职工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常识。

校医院应加强教职工健康管理工作,争取让每位教职工每年体检一次,对教职工体检结果进行分析整理,按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患病人群,分别建档管理。健康人群鼓励其继续保持并进行健康教育讲座交流;对亚健康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8-9],实施防控慢性病措施,通过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教职工对健康知识和自我保健的认识水平,为职工提供有效的六位一体的医疗服务保健工作。

[1] 吴永慧,杨洋影.响高校教师生命质量的环境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0):1879-1881.

[2] 李桂芝,崔凤华,姜桂芬.论高校教师健康状况与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J]河北医学,2002,8(12):119-121.

[3] 杨菊贤.慢性疲劳与失眠是亚健康的重要表现[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3,15(1):48-49.

[4] 张本俊.关于安徽省高校教师健康与体育运动的调查[J].安徽体育科技,2002,23(4):95-96.

[5] 朱云霞.重庆师范大学1274例健康体检调查分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3,20(3):73-76.

[6] 何伟.高校教职工参与全民健身的调查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0,16(4):92-93.

[7] 李菁,杜雪平,张晓林,等.在社区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00,3 (4):308-309.

[8] 石莹.清华大学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校医杂志,2002,4(16):124-125.

[9] 李万冬,王涛,王昕.试论开展城市亚健康人群健康状态的社会预警监测[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9,38 (1):68-69.

猜你喜欢

首都医科大学教职工慢性病
肥胖是种慢性病,得治!
首都医科大学危重症医学系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集大教职工抗疫优秀作品选登
从教职工福利谈高校工会工作的创新
首都医科大学麻醉学系
首都医科大学内分泌与代谢病学系
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十年增一倍
逆转慢性病每个人都可能是潜在的慢性病候选人!
预防医学专业近五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特点研究——以首都医科大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