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性检疫害虫——美国白蛾的发生与防治

2012-01-25张振彦

中国林副特产 2012年1期
关键词:白蛾羽化越冬

张振彦

(河北省正定县林业局,河北 正定 050800)

美国白蛾[Hlyphantria cunea(Drury)]又名美国灯蛾、秋幕毛虫,属鳞翅目(Lepidoptera),灯蛾科(Arctiidae)。是举世瞩目的世界性检疫害虫。

1 分布、寄主与危害特点

国外分布于美国、加拿大、东欧各国及日本、朝鲜等国家。国内分布于辽宁、河北、山东、天津、陕西、北京等地。近期在国内危害有成灾趋势,并呈现出扩散加快、疫点多的发展态势。寄主有果树、林木、农作物及野生植物等200多种植物,尤其以阔叶树为重,主要有白腊、臭椿、法桐、山檀、桑树、苹果、海棠、金银木、紫叶李、桃树、榆树、柳树等。初孵幼虫有吐丝结网,群居危害的习性,每株树上多达几百只、上千只幼虫危害,严重时可将全株树叶食光,造成部分枝条甚至整株死亡,对园林树木、经济林、农田防护林等造成严重的危害,严重威胁养蚕业,林果业和城市绿化,造成惊人的损失。此外,被害树长势衰弱,易遭其他病虫害的侵袭,并降低抗寒抗逆能力。

2 形态特征

2.1 成虫 白色中型蛾子,体长9~12mm。复眼黑褐色,口器短而纤细;胸部背面密布白色,多数个体腹部白色,无斑点,少数个体腹部黄色,上有黑点。雄成虫触角黑色,栉齿状;翅展23~34mm,前翅散生黑褐色小斑点。雌成虫触角褐色,锯齿状;翅展33~44mm,前翅纯白色,后翅通常为纯白色。

2.2 卵 圆球形,直径约0.5mm,初产卵浅黄绿色或浅绿色,后变灰绿色,孵化前变灰褐色,有较强的光泽。卵单层排列成块,覆盖白色鳞毛。

2.3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28~35mm,头黑,具光泽。体黄绿色至灰黑色,背线、气门上线、气门下线浅黄色。背部毛瘤黑色,体侧毛瘤多为橙黄色,毛瘤上着生白色长毛丛。腹足外侧黑色。气门白色,椭圆形,具黑边。

2.4 蛹 体长8~15mm,暗红褐色,腹部各节除节间外,布满凹陷刻点,臀刺8~17根,每根钩刺的末端呈喇叭口状,中凹陷。

3 生活史及习性

美国白蛾在河北等北方地区1年发生3代,以蛹在砖石瓦砾、枯枝落叶、房檐、窗台下、墙(砖)缝、柴(草)堆、树洞等处越冬。第二年4月上、中旬越冬代成虫开始零星羽化,5月达到羽化高峰;越冬代成虫4月中、下旬开始产卵;5月初第一代幼虫开始出现,5月中旬为网幕高峰期;6月中旬第1代老熟幼虫开始零星下树化蛹,6月下旬为下树化蛹高峰期;6月中旬第1代成虫开始羽化,6月下旬达到羽化高峰;成虫羽化2天后即可产卵,6月下旬第2代幼虫开始零星出现,7月中旬为第2代网幕高峰期;7月下旬第2代老熟幼虫开始下树化蛹,8月上旬第2代成虫开始羽化,8月下旬达到羽化高峰;8月下旬越冬代幼虫开始出现,9月上、中旬为网幕高峰期,9月底越冬代老熟幼虫开始陆续下树寻找隐蔽场所化蛹越冬,最晚11月上旬老熟幼虫下树化蛹越冬,部分发育晚的幼虫不能完成发育。第1代发育较整齐,第2代和第3代世代、虫态重叠现象严重。

成虫喜夜间活动和交尾,交尾后即产卵于叶背,卵单层排列成块状,一块卵有数百粒,多者可达千粒,卵期15天左右。幼虫孵出几个小时后即吐丝结网,开始吐丝缀叶1~3片,随着幼虫生长,食量增加,更多的新叶被包进网幕内,网幕也随之增大,最后犹如一层白纱包缚整个树冠。幼虫共7龄,5龄以后进入暴食期,把树叶蚕食后,转移危害。大龄幼虫可耐饥饿15天。这有利于幼虫随运输工具传播扩散。幼虫蚕食叶片,只留叶脉,使树木生长不良,甚至全株死亡。

4 防治方法

4.1 加强检疫

疫区苗木不经检疫或处理严禁外运,疫区内积极进行防治,有效地控制疫情的扩散。

4.2 人工防治

4.2.1 剪除网幕。在美国白蛾3龄前幼虫网幕期,组织专业队员、森林资源管护队员,并发动群众利用高枝剪剪除网幕,集中销毁。

4.2.2 绑草把。在美国白蛾发生严重的地方,于美国白蛾老熟幼虫期,在树干距地面0.8~1.5m处,绑草把诱集老熟幼虫入内化蛹。第一、二代美国白蛾蛹期所绑的草把,每隔一周必须解下一次,美国白蛾蛹捡出后再绑上(也可以更换草把),第三代可捆扎到当年的11月份,待化蛹结束后再解除草把,将蛹检出,集中处理。

4.3 物理机械防治

利用诱虫灯在成虫羽化期诱杀成虫。在村庄四旁、林带及片林林缘,养殖小区,每间隔350~400m悬挂一盏杀虫灯,杀虫灯悬挂高度距地面2~3m处,挂灯周围要求无高大障碍物。开灯时间为每天傍晚19:00至次日凌晨6:00时。

4.4 生物防治

4.4.1 苏云金杆菌。对4龄前幼虫喷施Bt,使用浓度为1亿孢子/mL。

4.4.2 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适用于2~3龄美国白蛾幼虫,使用制剂浓度为1.5×107~3.0×107PIB/mL。

4.4.3 释放周氏啮小蜂。在美国白蛾老熟幼虫期,按1头白蛾幼虫释放3~5头周氏啮小蜂的比例,选择气温20℃以上的无风或微风天气,上午10时至下午5时,进行放蜂,可采用2次放蜂,间隔5天左右,也可以1次放蜂,用发育期不同的蜂茧混合搭配,将茧悬挂在离地面2m以上的枝干上。

4.5 仿生制剂防治

对4龄幼虫使用25%灭幼脲Ⅲ号胶悬剂5000倍液,卡死克乳油8000~10000倍液,20%杀铃脲悬乳剂8000倍液进行喷洒防治。

4.6 性信息引诱

利用美国白蛾性信息素,在轻度发生区成虫期诱杀成虫。春季世代诱捕器设置高度以树冠下层枝条2.0~2.5m处为宜。在夏季世代以树冠中上层5~6m处设置最好。每100m设一个诱捕器。诱集半径为50m。在使用期间诱捕器内放置的敌敌畏棉球3~5天换1次,以保证熏杀效果。诱芯可使用二代,第一代使用后,将诱芯用胶片封好,低温保存,第二代可以继续使用。

猜你喜欢

白蛾羽化越冬
悼留民兄
罗氏沼虾越冬养殖试验
防治美国白蛾的药剂试验分析
奶牛安全越冬要抓好防寒保温
美国白蛾的危害特点及关键防治技术
鱼类越冬综合症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
欧黑抗虫杨N12对美国白蛾的抗虫性研究
不同饲养方式对柑橘大实蝇羽化的影响
四平地区美国白蛾的发生与无公害防治
酷虫学校蚕蛹羽化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