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型肺癌的CT诊断价值分析
2012-01-25黄永新
黄永新
(岳阳市一人民医院CT室,湖南 岳阳 414000)
纵隔型肺癌是发生于纵隔胸膜下以侵犯纵隔为主的特殊性肺癌[1]。其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影像学表现酷似原发纵隔肿瘤或纵隔内转移瘤,极易误诊为纵隔肿瘤[2]。为探讨其临床特点及CT影像学诊断价值,笔者对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38例纵隔型肺癌患者的CT影像学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38例,男23例,女15例,年龄42~74岁,平均年龄61岁;患者均有咳嗽、咳痰症状,其中痰中带血15例,伴有胸痛8例,发热1例,全部患者经内镜活检、脱落细胞学检查、淋巴结活检及手术病理(金标准)确诊为纵隔型肺癌;其中低分化腺癌13例,低分化鳞癌10例,中分化鳞癌6例,大细胞癌5例,小细胞癌2例,未分化癌2例;发生纵隔内淋巴结转移11例,锁骨上淋巴结转移5例,肺内转移8例,肾上腺转移3例,胸椎转移2例,肝转移1例;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2例,声音嘶哑5例,吞咽困难3例,胸腔积液8例。
1.2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西门子6排螺旋CT机行CT平扫+增强扫描检查。胸部常规CT扫描,120kV、120mA、矩阵512×512、层厚5~10mm,部分病灶处行2mm薄层扫描,扫描范围自肺尖至右膈顶,增强扫描采用造影剂碘海醇100mL,用高压注射器自肘静脉注入,速率2.5~3.0mL/s,注射延时60~90s后开始扫描。行肺窗及纵隔窗观察。
2 结 果
2.1 纵隔型肺癌部位及大小
位于前纵隔15例,中纵隔13例,后纵隔10例,其中椭圆形20例,类圆形13例,不规则型5例;均为中央型肺癌,肿块<2cm者8例,2~3cm者13例,肿块>3cm者17例。
2.2 CT表现
CT平扫均表现为纵隔旁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的软组织块影,其中可见内缘脂肪线影者16例,无脂肪线影者22例;肿瘤边缘光滑者9例,毛刺者10例,毛糙者12例,分叶者7例;12例患者可见支气管狭窄或截断并伴有体积明显减小的上叶肺组织;伴有淋巴结肿大者26例,多位于中纵隔、肺门和右气管旁,其中16例肿大的淋巴结融合成团块状;增强后软组织肿块均不同程度强化,CT值较平扫升高均超过30HU,最高升高48HU,肿大淋巴结多边缘强化。
3 讨 论
纵隔型肺癌是是发生于纵隔胸膜下以侵犯纵隔为主的特殊性肺癌[3],由于癌肿阻塞较大支气管导致上叶完全不张而紧贴于纵隔上,同时包裹肺门肿块或纵隔肿大淋巴结,形成类似纵隔肿块。其影像学上多仅表现为纵隔内软组织肿块导致纵隔增宽,而肺内很少发现原发病灶。其形成机制有以下几点[4]:①癌灶发生在纵隔内大支气管,肿瘤向纵隔内生长并完全位于纵隔内;②中央型肺癌导致肺大叶完全性不张并紧贴纵隔,同时包裹肺门肿块及纵隔内肿大的淋巴结;③发生在纵隔胸膜下的周围型肺癌同时向肺内及纵隔发展,以向纵隔内生长为主;④原发于肺内的肿瘤恶性程度高,在原发癌灶很小甚至观察不到时即向纵隔淋巴结转移、融合形成肿块。本组38例患者均为中央型肺癌,与临床报道基本相仿[5]。纵隔型肺癌以中央型多见,好发于两肺上叶,病变部位多邻近前上纵隔或肺门部,常伴有肺不张、肺门上提和横膈抬高,而周围型及隐匿型由于缺乏这种典型表现,容易造成误诊。
纵隔型肺癌多见于40岁以上的成年男性,早期呼吸道症状对诊断纵隔型肺癌具有重要意义[6]。纵隔型肺癌患者早期往往出现刺激性干咳以及其他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咳痰、胸闷、胸痛、痰中带血等,少数因肿瘤细胞的异位内分泌表现为内分泌异常症状。当癌细胞转移到纵隔淋巴结时,可出现一些压迫邻近器官的症状;部分患者早期症状轻微,而各种压迫症状更突出。而原发性纵隔肿瘤早期多无呼吸道症状,只有当肿瘤明显增大时才会出现一些压迫邻近器官的症状[7],此外,原发性纵隔肿瘤很少引起内分泌的异常改变[8]。
CT检查在纵隔型肺癌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可通过图像重建和薄层扫描充分地显示支气管的阻塞情况,从而发现肿块、淋巴结及肺不张的存在。其CT检查具有如下特征[9]:①纵隔型肺癌大部分位于肺内并与纵膈相交成锐角状,纵膈与肿块边界之间因存在胸膜外脂肪组织而显示透亮的分隔带(脂肪线影),肿块与纵膈贴近的基底部往往小于肿块的最大径线;②纵隔型肺癌外缘常常呈分叶状,而纵隔肿瘤边缘常较光滑,分叶征少见;③纵隔型肺癌的边缘常常因不同程度的毛糙而呈“毛刺征象”;④与纵隔型肺癌邻近肺野可出现肺气肿、肺不张和阻塞性肺炎等合并症;⑤受累支气管常常出现狭窄、阻塞现象,且管腔内外有软组织块影,而纵隔肿瘤支气管受累少,或仅表现为受压推移性改变。⑥增强扫描后,肿块呈轻度强化,有时可显示一支或数支增粗、迂曲的血管或受侵情况。
纵隔型肺癌需与淋巴瘤、原细胞瘤、胸腺瘤、结节病、食管癌等疾病相鉴别[10]。淋巴瘤多见于青壮年,以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为临床主要表现,纵隔肿大的淋巴结主要分布与纵隔和支气管旁,其特点为双侧气管旁淋巴结肿大主,小剂量放射治疗可使纵隔淋巴结明显小。胸腺瘤多位于前纵隔中部,主要为局部浸润,很少向远处转移。结节病临床表现轻微,肿大的淋巴结以肺门为主且具有对称性,临床常可自愈;食管癌发生在食管壁,中晚期患者表现持续性、进行性吞咽困难,食管X线双对比造影可良好地显示其病灶形态特征。
综上所述,CT检查可通过图像重建和薄层扫描充分地显示支气管的阻塞情况,从而发现肿块、淋巴结及肺不张的存在,有助于判断肿瘤的起源,亦有利于临床手术及治疗方法的选择,在纵隔型肺癌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1]庄伟雄,龙小武,文海忠,等.纵隔型肺癌螺旋CT诊断及其临床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4):112-113
[2]叶永青,吴斌.纵隔型肺癌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体会[J].临床肺科杂志,2009,14(4):488-490.
[3]王永富.纵隔型肺癌的CT诊断[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0,20(1):49-50.
[4]邹玉坚,郑晓林,肖利华,等.纵隔型肺癌的影像学表现[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7(12):182-184.
[5]彭可雨.纵隔型肺癌的CT诊断[J].医疗装备,2011,25(4):1-3.
[6]陈信坚,刘忠,孙志强.易误诊的胸膜下纵隔型肺癌影像表现[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2,10(2):1458-1460.
[7]陈小启,戚乐,黄峰,等.纵隔型肺癌的CT及MR表现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9,25(12):1739-1741.
[8]何锡华,张旭升,郑晓林.纵隔型肺癌的X线及CT表现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1,9(4):32-35.
[9]李复,康军.左肺后纵膈旁肺癌误诊为肺隔离症的CT影像诊断分析1例[J].中国CT和MRI杂志,2008,6(2):79.
[10]丁贤友,刘晓东,李年春,等.多层螺旋CT在纵膈型肺癌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1,9(4):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