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理脾胃治疗痹证的几点体会
2012-01-25何艳华
何艳华
吉林省长春市中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2
调理脾胃治疗痹证的几点体会
何艳华
吉林省长春市中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2
中医痹证,包括现代医学中的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范围,而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炎和关节周围组织的非感染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中医也称之为痹证。其病因病机为先天禀赋不足,正气亏虚,感受风寒湿热之邪,痹阻于肌肉、骨节、经络之间,使气血运行不畅,目久形成痹。气血不通,经络痹阻所致肢体关节疼痛,是痹证的证侯学特征。《素问·痹论》记载有:“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认为其本在肾,为一难治之顽症。肾藏精,生髓,主骨,为先天之本。脾藏血,生精。主肌肉四肢,为后天之本,两者在生理上有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关系,在病理上也会相互影响,相互转变。正如李东垣所说: “脾病,则下流乘肾....且骨乏无力,是为骨瘘,令人骨髓空虚,足不能履地。” 《内经》亦说:“湿气大来,土之胜水,寒水受邪,肾病生焉。”不同的分证有各自的证侯学特点,辨证论治,一般多从辨风寒湿热,调补肝肾着手。笔者在近几年的临床工作中体会到,调理脾胃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也收到了较满意的疗效。
1 健脾利湿消肿,祛风通络止痛,治疗早期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在早期,主要表现为对称性小关节肿痛,晨起肌肉关节僵硬,伴食欲不振,疲乏消瘦,舌质伴淡,苔厚腻,脉沉细,若邪郁化热,还会出现关节灼热,舌苔厚腻而黄。X线示累及关节软组织肿胀,骨质稍现疏松。李东垣指出:“脾病,体重节痛,为痛痹,为诸湿痹。”脾胃虚损,脾虚则不运不升,胃损则不运不化。因而中洲痹塞,水湿内停。内湿招引外湿,两湿相和,则伤人之阳气。湿为阴邪,必伤营络之血。营伤则卫气不通,血伤则阳气不行,邪气流注关节,脉络失养,终致而痛。此期病机为本虚—脾气虚,标实—湿邪滞停之象。当健脾利湿,祛风通络治之,脾气健旺,则运化水湿之功能正常,湿邪祛除,气血运行通畅。气血灌注四肢关节,营养经脉,则肿消痛止。如东垣老人说:“诸风药,皆是风能胜湿也,及诸甘温药亦可。”方用:黄苠:30g,党参20g,苍术15g,甘草10g,陈皮15g,柴胡l0g,防已10g。水煎服,日1剂,每获良效。
2 补脾生血,逐瘀止痛,治疗中期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由于失治或误治,随着病情的发展,转为慢性迁延性,此期主要表现为患者部分受累关节肿痛,功能活动明显受限,全身症状加重,出现面色不华,脘闷纳呆,倦怠乏力,肢体麻木而肌肉失荣,脉细,舌质淡紫,苔薄白或薄白腻,X线示部分关节间隙狭窄,有不同程度的骨质侵蚀象。本人认为:此时乃因久病脾气虚弱,无以运化水谷之精微。气血无以化生,面致气血不足。气血不足,则不能灌注血脉,筋骨失养,气虚不能推动血之正常运行。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凝,所以致气虚血瘀。筋骨失养,而成痹证。若用祛风燥湿之剂,则会伤脾胃之气而加重病情,经言道:“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骨气以精。故当补脾生血逐瘀通络治之。”常用方剂:黄芪30~40g,当归15g,生地20g,白术、秦艽各20g,大活15g,茯苓20g,桂枝10g,甘草 lOg,白芍15g,鸡血藤30g,随证加减,疗效满意。
3 健脾生精,益肾壮骨,治疗晚期类风湿性关节炎
此期患者多数关节受累,并出现钮扣样、鹅颈样等畸形,活动严重受限,甚至生活不能自理。由于病久长期服药,脾胃受损症状更加显著。呈现了明显的脾肾双虚症状,如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毛发稀少干枯,肌肉萎缩,关节挛急疼烦,脉沉细,舌质淡。本人认为,此期患者乃属病程日久,脾胃虚弱,水谷精微不能吸收而化源不足。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先天之本有赖于后天之本的不断补充,后天之本有赖于先天之本的营养。脾虚日久,而致肾气亦亏。肾主骨生髓、脾主肌肉四肢。肾虚则筋骨失养,脾虚则肌肉失充。导致肾精亏损,筋骨肌肉失养。当以健脾生精,益肾壮骨治之。正如《素问·五脏生成论》指出: “肾之合骨也,其亲发也,其主发也。”本人以四君子汤和附桂八昧丸据脾肾各自症状偏重而加减应用,疗效满意。
总之,脾属中央,禀气于胃,而浇灌四旁,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生理活动之中心,正如东垣老人所说,脾胃有病则“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路、四肢皆不得营卫之气而百病生焉。”因此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时,本人处处注意顾护脾胃功能,主张既不能过用辛燥之药克伐脾胃之气,亦不能单用滋腻之药滞中碍胃,中土健旺,利于饮食药物之吸收,即可治疗疾病,有可化生水谷精微,补肾益精,填髓壮骨,而有效地控制病情,防止骨质破坏。
R255.6
A
1007-8517(2012)21-0096-01
2012.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