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西黄牛培植牛黄试验研究

2012-01-25何国柏丁人均杨宇锋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2年3期
关键词:牛黄黄牛菌种

何国柏 丁人均 杨宇锋 杨 芳

(湖南省怀化市鹤城区畜牧水产局,怀化 418000)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植黄牛 在武陵山区南、中、北地段的中高山区、丘陵地带和相对平坦的区域,选用不同年龄、性别、体况的湘西黄牛302头,分别进行植黄试验。

1.1.2 牛黄床 选用卵形网状平面空心黄床和卵型沟回状黄床二种。①卵形网状平面空心黄床。是以无毒R、R、V、C、PmmA、LDPE PALOIO等极性高分子聚合物为原料,塑成纵轴长⒋5 mm,直径4 cm的卵状牛黄床(代号LN-2型)。②卵型沟回状黄床。是以进口无毒高压聚乙烯为原料注塑而成,长轴5 cm,直径4 cm,外壁有6条等距离的纵行沟回。黄床的上端有2个1.8 cm×0.9 cm的塑料小瓣,起到类似心脏二尖瓣的作用。它的内外附着面积比前者增加75%。而与胆囊内壁的接触面减少了47%(代号为HX-4型)。将黄床塑壳外面都分别用白的确凉布或白粗棉布缝制包裹,分组供试。

1.1.3 牛黄菌 ①“HX-1型”菌种(非致病性埃希氏大肠杆菌),含菌量1×109~1.5×109/ml,每头胆内用量2 ml,河南淅川县畜牧局提供。② “WL-6号”菌种:从形成天然牛黄的牛胆囊内分离而成,含菌量1×1010/ml,每头胆内用量为3~5 ml。由吉首大学兽医微生物实验室提供。

1.2 试验方法

1.2.1 培植牛黄技术流程 选择适龄健康黄牛→右侧季肋部标定手术部位并剃毛消毒→静松灵(2,4—二甲基丙胺噻唑盐酸盐,中国农科院中兽医研究所生产)配合传导局麻→外科常规切开腹壁→暴露胆囊→开胆排汁并植入黄床→伦勃尔氏缝合胆囊→注入牛黄菌种→净化胆囊外壁并复位→常规关腹→正常放牧1~2年→手术取黄→清除血迹与粘液→刮黄干燥封存→取样送检。

1.2.2 试验中的技术改进 ①改电针麻醉为静松灵配合传导局麻,使牛安静站立接受手术。经150头牛的试验,研究出适宜于湘西黄牛站立手术的静松灵合理剂量为0.05~0.10 mg/kg。②改外地牛黄菌种为我们自己从形成天然牛黄的胆汁中分离培育产生的β-G酶活性强盛的牛黄菌种。“WL-6号”,含菌量达1×1010/ml。③在选用“HX-4型”卵形沟回状黄床时,将内部装上一根细沙布条,并用白粗棉布取代白的确良布作包皮,以增加牛黄微粒的附着面。④改胆囊普通术式为增做一道胆囊颈部半结扎术。它既可以避免黄床在胆囊收缩时被排出或卡阻于胆囊颈部影响胆汁流通的可能性,更可缓留胆汁在黄床内外停留的时间,增加牛黄微粒沉积和附着的机会,从而提高牛黄的产量。⑤改术部创口装纱布敷料为涂搽虫胶酊剂,使之在创口表面迅速形成一薄层保护膜,既防蚊蝇叮咬,又防雨水和赃物污染。在其周围再涂1ml~2ml菜籽油,防蚊蝇效力更佳。我们曾于7、8月的盛夏季节施术数十头,无一例感染化脓,创口均取一期愈合。

2 结果与分析

2.1 牛黄产量及相关因素

直接编组进行试验的302头湘西黄牛,已手术取黄148头,共取牛黄(干品)1 947.16 g,头均产黄13.16 g。其中Ⅰ级品(胆红素含量在35%以上)452.13g,占23.22%;Ⅱ级品(胆红素含量在18~34%)1140.26g,占58.56%。达标量共1 592.39g,占总产量的81.78%。

试验证明,培植牛黄的产量与质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牛群的生态环境、个体的机能状态、育黄时间的长短、黄床的类型、牛黄菌种以及手术的方式与质量等,都明显地起着制约作用。

2.1.1 牛的生态环境与产黄的关系 选年龄均在5~10 岁的成年湘西黄牛(公母各半,膘情中等)一批(100头左右)进行不同生态环境的产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中高山地的牛黄产量高于丘陵地带,丘陵地带的牛黄产量又高于平地和城郊,但太高的山区又有所下降。这可能与气象因子影响水草饲料和牛的消化生理有关。

2.1.2 植黄牛个体机能状况与产黄的关系 选择育黄时间相近(22~26个月),地势相近,同处于丘陵低山区环境,都采用同一种牛黄菌种(WL-6)和同一型号黄床(HX-1型)的植黄牛一批进行试验,比较不同年龄、性别和体况对产黄的影响。结果表明,年龄越大、个体越大(膘情不一定要好)的母牛,比年龄小、个体小的公牛产黄量高,质量好。绝大多数这种牛的牛黄均为橙红或棕红色。

2.1.3 育黄时间与产量的关系 选年龄均为5~8岁,体重为200~250 kg范围内的湘西黄牛60头,公母各半,用同样的菌种和黄床(同前)作不同育黄期的比较试验,结果用卡方检验分析育黄时间的长短对牛黄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育黄时间对牛黄的产量与质量有明显正向影响(P<0.01)。

2.1.4 选用菌种、黄床和术式与产黄的相关性 选在张家界市永定区罗塔乡和洪江市深渡乡2个自然环境近似的中山区内,所用牛的年龄相近(5~8岁),体况相近(体重在200~250 kg)的湘西黄牛(公母各半)90头,育黄时间同为2年左右(23~25个月)进行不同菌种、不同黄床、不同术式的试验比较。结果经方差分析可知,黄床类型α=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差异显著。HX-4型优于LN-2型黄床。在α=0.01的显著水平下,植黄方式与菌种型号差异极为显著。即采用胆囊颈部半结扎式植黄比一般术式植黄的牛黄产量显著提高。采用WL-6号菌种所得牛黄产量又明显高于HX-1型菌种的。

2.2 培植牛黄质量检测

将试验中所取的培植牛黄,随机提取4批样品(同时2批,每批10头牛的牛黄混合之,),分别送怀化市药检所、湖南省药检所、湖南医科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作了全面的质量检测,检测结果表明,所送样品主要指数都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2.2.1 物理性状 牛黄样品为小片碎块及部分粉末固体,有光泽、质酥脆、易研碎、色棕黄或综褐。碎块断面橙黄色艳,闻有清香,口感味苦而后甘凉,挂甲良好。随机采样送湖南医科大学电镜室作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牛黄层次结构清晰,与天然牛黄相似,并以胆红素结构为主,质量上乘。

2.2.2 培植牛黄主要化学成份 所检测的40头培植牛黄样品全部达到部颁标准。再将它与我国其他地区所产牛黄进行主要指标比较。结果表明武陵山区培植牛黄的质量达到或超过了国内某些地区的先进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在牛黄的多种化学成分中,胆红素是一个最重要的成份。尽管对它的药理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的认识,但其含量的高低与传统评价牛黄质量是一致的。因此常以胆红素含量的高低来评价牛黄质量的优劣。卫生部 “卫药字(90)第9号”文件中,明文规定“培植牛黄中胆红素含量35%以上(含35%)的,可与天然牛黄同等药用;胆红素含量在18%~35%之间的,只能供非急救成药配方用;胆红素含量在18%以下的,不可供药用。”

武陵山区培植牛黄与我国其他地区培植牛黄胆红素含量达标范围十分相似,即80%的以上的产品达到部颁Ⅰ、Ⅱ级标准。将胆红素含量一项与国内主要产地的牛黄比较,结果表明武陵山区培植牛黄还含有15种微量元素和18种氨基酸,与其他省市培植牛黄和天然牛黄的含量相近。

2.2.3 毒性安全试验 样品经湖南医科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作安全毒性试验,表明经口为LD50大于5 000mg/kg;经腹腔注射LD50为401.8mg/kg。结论:武陵山区培植牛黄“属微毒或无毒”。

2.2.4 卫生学检验 样品经湖南医科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检验,“两批样品检出细菌数、霉菌数均为合格,无活螨”。

2.3 培植牛黄对牛的劳役、繁殖、长膘及血液常规生理指数的影响

科研组直接试验的302头牛,经3年来的测察,无一头牛因植黄手术引起术部感染化脓、腹膜炎、内出血、胆囊瘘管或胆道阻塞而致残、致伤或死亡。

2.3.1 对劳役的影响 经对保靖县白云农场、永顺县永茂镇、张家界永定区罗塔坪乡和洪江市深渡乡等四个植黄数量较多(40~90头)的试验点一年一度的实地考察,畜主和乡村领导一致反映,手术后1个月左右即可正常使役(事实上术后1周伤口即已愈合,10 d即可轻役)。一般都能在农忙季节顺利完成劳役任务。

2.3.2 对膘情的影响 选个体大小相似,公牛、母牛各半的植黄牛20头,进行体尺测量,观察植黄前后膘情变化。结果表明,植黄1年后膘情不但不减,反而头均增重32.5kg。例如保靖县白云山农场观察90头植黄牛,增膘65头,占70.25%,无明显增膘24头,占26.66%,因患肝片吸虫病营养低下1头,占3.12%。

2.3.3 对繁殖力的影响 在永茂镇、罗塔坪乡和深渡乡三个点,对已植黄的86头有繁殖力的母牛观察统计,植黄时正处于孕期(2~6月),术后正常分娩牛犊16头,植黄时已产牛犊(1~3月)正在哺乳,术后母子生长发育正常24头;植黄时处于空怀期,术后(1~6月)正常发情配种,妊娠产犊46头。无一头因植黄引起流产、死胎、死犊或终生不育者。种公牛植黄后雄性不减,能照常配种繁殖,并收取到质优量多的牛黄。如永茂镇农户袁宣金,罗塔坪乡槟堂村畜主李冬所养的种公牛,分别为4岁和6岁,育黄期间分别配种21头和23头,均1次受孕正常产犊。

2.3.4 对血液常规生理指数的影响 在洪江市深渡乡取植黄牛15头与对照牛15头的血液做血常规检验对比。结果表明:红细胞总数与血红蛋白含量,植黄牛比对照牛略有增数,植黄引起机体反射性的造血机能旺盛。植黄牛白细胞总数稍有增加,显示机体对胆囊内异物(黄床与菌种)的刺激已引起炎性反应,随着手术创口的愈合,炎性反应可逐渐消退。植黄牛白血球分类计数出现淋巴球和中性球比例升高的现象,显示机体免疫机能增强。

上述实验数据表明,培植牛黄虽然在牛体内引起一定的防御性反应,但并不影响牛的整体生理机能,而胆囊内的炎性反应和胆汁变得浓稠与排泄缓慢,正是牛黄形成的基本因素,有利于早期成黄。

3 结果与讨论

3.1 试验结果

用湘西黄牛培植牛黄获得成功。培植牛黄不影响牛的使役、繁殖和长膘。手术取黄148头,得干黄1 947.16g,头均产黄13.16g,经省级药检所等权威科研机关质量检测,其中81.78%达到部颁标准。

3.2 影响培植牛黄产量与质量的主要因素

3.2.1 黄床 试验证明采用HX-4型卵型沟回状黄床,外包粗白棉布,内装细纱条为好。

3.2.2 菌种 菌种首选“WL-6号”,每牛胆内用量3~5ml。

3.2.3 年龄 植黄牛以选用年龄老(10~12岁)、个体大(体重在250kg~300kg,膘情差但基本健康)的山区黄牛为宜。

3.2.4 麻醉 0.05~0.10 mg/kg肌注静松灵配合传导局麻,能使湘西黄牛安静站立接受手术。

3.2.5 术式 植黄手术方式宜快速、简洁,将黄床固定于胆囊底部,再作胆囊颈部半结扎术,是提高产量与质量的重要手段。

3.2.6 时间 育黄时间应在18~20个月为宜。

3.3 讨论

为何有天然牛黄者消瘦、贫血和黄疸,而培植牛黄者反而增膘?我们认为:天然牛黄的形成,皆因肝胆疾病所致。即在牛黄形成之前,就有疾病发生。尤其是管黄形成之后,加剧了肝胆疾病,固多呈病态。而培植牛黄全过程是经过科学设计,以不影响牛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为基础。牛黄床定位于胆囊空腔之中,胆囊松弛富有弹性,不致造成胆道阻塞;接种的牛黄菌种经过选育,毒力低,活性强(产生β-G酶的活性强),感染定向。正是由于它们的共同作用和良性刺激,使胆囊壁增厚,胆汁变得浓稠,但仍能排入胆道,并反射性地引起整个胃肠蠕动增强,食欲及消化旺盛,从而激活了其肝胆功能。只要手术质量高,不但牛黄量多质优,且能使牛体增膘。这为充分利用老废退役黄牛,育肥植黄同步两用提供了依据。

试验证明培植牛黄不影响牛的长膘,即可利用山区退役的老废牛或拟屠宰的肉牛植黄,育肥一年后屠宰时一并取黄。将育肥与植黄同步进行,是合理利用老废牛,拓宽肉牛多种用途,提高牛的经济效益,刺激养牛业的发展,充分开发山区资源的一条新途径。武陵山区地跨湘鄂川黔四省边界,总面积11.7万多km2,可利用草场80万hm2,有国内著名的优良地方牛种—湘西黄牛100多万头。它具有个体较大(一般体重300kg~400kg)、毛色金黄、体格匀称、肌肉丰满、耐寒热暑湿,适应山区、役肉兼用等优势。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年可出栏肉牛20万头,若能利用其1/10也就是2万头牛作育肥同步植黄,平均每次产黄只以10g计算,可得牛黄200 kg,按50元/g计算,仅产黄一项,每年可新增创收1 000万元。

猜你喜欢

牛黄黄牛菌种
蚂蚁琥珀中发现新蘑菇菌种
小体格,大能量!鑫中渔用9年玩转超浓缩菌种
制作泥巴黄牛
自娱自乐
食品微生物实验室菌种的管理
牛黄解毒片中雄黄含量的测定
扁鹊与牛黄
打击“黄牛”到底靠什么
只是喝酒
车101:给黄牛做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