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链球菌病及其综合防治
2012-01-25牛志杰
牛志杰
(山西省吕梁市畜牧局技术站,吕梁 033000)
链球菌病是由链球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病原为链球菌,链球菌在自然界存在广泛,种类很多,其中有些是肠道的正常菌群,致病的血清群主要是猪链球菌。本病一年四季均可以发生,但是以5~11月份发病较多,猪、马属动物以及牛、羊、鸡、兔、水貂等以及一些水生物均容易感染,猪感染性最高,各种年龄的猪都可以传染发病。“传染快、来势凶”危害较大,多表现为败血症和脑膜炎型,人感染后主要表现为脑膜炎、心内膜炎、败血症和永久性耳聋、化脓性关节炎、眼内膜炎等。
结合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进一步确诊需要实验的细菌分离鉴定,通过饲料和饮用水中加敏感性药物进行防治。
1 病原学
链球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球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可以从尘埃、土壤和水中进行分离,也可以从健康动物和人的粪便、鼻咽、粘膜以及泌尿感染本菌,本菌可分为致病性和非致病性2类。
兽医学上链球菌有化脓性链球菌、马链球菌、猪链球菌、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乳房链球菌、肠链球菌等,猪链球菌是条件性致病菌,根据菌体荚膜、抗原特性的不同,可以分为35个血清型(1~34及1/2型),毒力最强的依次为2型、1型、9型和7型,其中2型流行最广,致病性也最强。1998~1999年夏季,江苏省先后2次从爆发急性败血症病人中分离到该菌,并出现致死现象。2005年四川爆发的人-猪链球菌也是由2型引起的,猪链球菌2型已经成为我国人畜共患的一种重要的病原菌,严重影响我国养猪业的发展和人的健康。
猪链球菌是革兰阳性菌,直径小于20个U,成对或成链存在,菌落细小,浅灰色或半透明,略呈粘液状。
猪链球菌内各血清型菌株DNA同源性高达80%,处于同一种水平,正式命名为猪链球菌,并得公认,猪链球菌的生化反应差异很大,链球菌具有比较复杂的毒力因子,猪链球菌的毒力因子有其特殊性,猪链球菌病毒60℃30 min就可以灭活,对一般消毒药敏感。
2 流行病学
2.1 易感性
各种年龄的猪都有易感性,30~50 kg的架仔猪多发,但败血症型和脑膜炎型多见于仔猪,化脓性淋巴炎型多发于中猪。
2.2 传染源
病猪和病愈带菌猪是本病自然流行的主要传染源,病猪的鼻液、尿、粪、唾液、血液、肌肉、内脏、肿胀的关节内均可检出病原体。
2.3 传播途径
本病多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病猪与健康猪接触或由病猪排泄物(粪、尿、唾液等)、污染的饲料、饮水以及物体可引起猪只大批发病而造成流行。
2.4 流行特点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秋多发,呈地方流行性。
3 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为7 d,一旦发病来势凶猛,传播快,临床症状主要表现有败血症、脑膜炎型和慢性型,急性败血症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3类。
3.1 最急性型
发病急,病程短,常无任何症状,突然死亡。
3.2 急性型
体温升高,41℃以上,精神不振,耳背,颈部皮肤广泛出血,眼角膜出血,毛孔出血,呼吸困难,便秘,鼻出血,呈淡红色泡沫样液体,流泪,腹下有紫红斑,病程2~4 d,如不及时治疗多于1~3 d死亡。
3.3 脑膜炎型
病初体温升高,不食、便秘,有浆液性粘液性鼻涕、转圈、磨牙、出现神经症状,运动失调,直到最后躯体麻痹倒下,侧卧于地,四肢做游泳状运动,昏迷不醒,直至死亡。
3.4 慢性型
有关节炎型、淋巴结型、脓肿型、水肿型、无乳型、阴道炎型、厌食型、无尿型、肺炎型、停乳型、咽喉肿胀型等。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关节炎型症状:关节炎型是由败血型、脑膜炎型转来的,或者从发病起即呈关节炎症,表现一肢或几肢关节肿胀,有疼痛,有跛行,甚至不能站立,病程2~3周,另外,化脓性淋巴结炎(淋巴脓肿)型,多见于颌下淋巴结,其次,是咽部、耳下和颈部淋巴结的炎症。
4 病理变化
4.1 最急性型
口鼻流出红色泡沫液体,气管、支气管充血,充满带泡沫液体。
4.2 急性型
以出血性败血症病变和浆膜炎为主,皮肤有出血点(胸、耳、腹下部和四肢内侧),皮下组织广泛出血,鼻粘膜紫红色充血,气管充血,充满淡红色泡沫样液体,肺肿大、水肿、出血,全身淋巴肿大出血,其中肺门淋巴结,肝门淋巴结周边出血,脾肿大,是正常的1~3倍,呈暗红色和蓝紫色,柔软、质脆,偶见脾边缘黑红色的出血性梗死灶,胃和小肠粘膜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和出血,心内外膜有弥漫性出血点,肾肿大,被膜下与切面上可见出血小点,胸腹腔有少量积液,有时有纤维素性渗出物,往往与内脏粘连,有神经症状的脑膜充出血,严重的有淤血,少数脑膜下积液,白质和灰质有明显的出血点,脊髓也有类似变化,关节腔内有液体渗出。
5 诊断
本病的症状和剖检变化比较复杂,容易与多种疾病混合,必须进行实验室检查才能确定。
5.1 细菌学检查
提取病料,培养制片,用碱性美蓝染色或革兰染色后镜检,如见由多数散在的或双排列的短链圆形或椭圆形球菌无芽孢,有时可见到荚膜的革兰氏阳性球菌,可作初步诊断。
5.2 鉴别诊断
链球菌性败血症要与猪丹毒、李氏杆菌病、猪瘟鉴别。
6 防治
6.1 预防
加强管理,注意平时的卫生消毒工作,病猪尸体及其排泄物等做无害化处理,发病猪群立即将病猪隔离,严格消毒,病猪及可疑病猪立即隔离治疗,病猪恢复后2周方准屠杀,急宰猪或宰后发现可疑病变者,应做高温无害化处理。
6.2 免疫
母猪配种前注射链球菌多价苗5~6 ml/头,产前30 d注射5~6 ml/头,仔猪10 d注射2ml/头,同时,用20%磺胺嘧啶30 ml/50 kg肌内注射,可预防本病。病原分离后可作灭活菌,用福尔马林灭活后加氢氧化铝振荡制成油乳剂灭活菌,另外,链球菌明矾结晶紫菌苗和猪链球菌ST、弱毒冻干菌等。
6.3 治疗
6.3.1 西药
可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抗病毒类和维生素类药物治疗。拌料用药:混合感染蓝耳病弓形虫病,建议用瘟毒灭按1‰使用。最佳治疗方案为:青霉素C钠盐+地塞米松联合用药,体重在50 kg以下的病猪按15万IU/kg体重肌内注射,青霉素C钠盐1次/d,连用3 d为1疗程。50 kg以上按10万IU/kg体重肌内注射,疗程同上。地塞米松肌内注射1~2 mg/头,为了控制群体感染发病,可在猪饲料中添加磺胺嘧啶500g/t饲料,维生素C粉100 g/t饲料,混合给药,连续使用5~7 d。
6.3.2 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原则:清热解毒,消炎,保肝利胆,开胃为主。
(1)蒲公英30 g、野菊花30 g、紫花地丁30 g、夏枯草30 g、双花30 g、连翘30 g、枝子30 g、焦三仙各50 g、大黄30 g,龙胆草20 g、甘草20 g。
(2)黄连30 g、茯苓30 g、黄柏30 g、双花20 g、连壳20 g、知母20 g、生地20 g、石膏50 g、大黄50 g、通草20 g、泽泻20 g、黄芪30 g、厚朴30 g、焦三仙各50 g、甘草20 g。
怀孕母猪不可用此方。
6.3.3 输液
(1)5%葡萄糖250ml配维生素B1100ml×4支或排毒开胃10ml×2支。
(2)5%葡萄糖500ml配黄芪多糖10ml×2支。
(3)0.9%盐水250ml配混感头孢或百病先锋5g×2支。
(4)0.9%盐水250ml配VC10ml×6支。
以上治疗按200 kg母猪计算,孕畜可以用此方,低于200 kg的猪减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