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貂出血性肺炎的诊治
2012-01-25邹本革刘焕奇张启迪毕可东
任 桥 李 丽 邹本革 刘焕奇 张启迪 徐 丽 毕可东*
(1.青岛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青岛 266109;2.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莱阳 265200;3.山东省莱阳沐浴店畜牧兽医工作站,莱阳 265200)
假单胞菌病又称貂铜绿假单胞菌病或貂出血性肺炎,是由假单胞菌属中的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1]。2011年10月11日江苏某貂场出现发病症状。该厂共饲喂水貂900只,至请兽医诊断时已经死亡60多只,其中母貂死亡占死亡总数70%~80%,饲喂自家配制饲料,发病期间,未就诊。畜主凭经验曾饲喂多种药物,均未见效。经临床症状、病理解剖及实验室检查,该病症被确诊为由铜绿假单胞杆菌引起的出血性肺炎。
1 临床症状
病程约1~2 d;发病期间出现咳喘现象,尿液稍黄;多数死前口鼻流血,倒地,呼吸急促,呈腹式呼吸;散发,其他症状均不明显。
2 病理变化
整个肺区淤血、出血,切面流出大量血样液体,肺门淋巴结肿大;肝脏稍发黄,边缘稍薄;脾脏肿胀,整个呈暗红色,内部均匀散在大量灰白色坏死点;肾脏被膜易剥落,皮质髓质均呈暗红色,稍肿;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出血。
3 实验室检查
3.1 涂片镜检
取新鲜病死貂的心血、肝脏、肺脏、脾脏直接进行涂片,进行革兰氏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见有革兰氏阴性杆菌,单在、成双或成短链。
3.2 犬瘟热病毒(CDV)检测
取眼屎和气管分泌物稍许加入测试液中,混匀后滴入CDV检测卡,数分钟后观察结果为阴性,排除犬瘟热病的可能性。
3.3 细菌培养及生化试验
3.3.1 细菌分离培养 无菌采取病死貂肺脏、肝脏、脾脏和肾脏接种于普通琼脂平板,37℃培养24 h,可见表面光滑、湿润、微隆起、圆形中等大小的绿色菌落,挑取菌落接种于普通培养基进行纯培养,得到绿脓杆菌的纯培养物。将其纯培养物分别接种于血琼脂培养基和假单胞菌琼脂B培养基上,37℃培养24 h,可见在血琼脂上呈灰褐色菌落,菌落周围出现溶血环;假单胞菌琼脂B培养基上呈绿色,可见该菌能产生溶于水的绿色色素。将菌落涂片镜检,发现革兰氏阴性中等大小杆菌。
3.3.2 生化试验 该细菌能发酵葡萄糖、甘露醇、果糖、核糖,不能利用半乳糖、蔗糖、麦芽糖、肌醇、山梨醇,分解尿素,能形成硫化氢,氧化酶阳性,靛基质试验、M.R.及V-P试验均为阴性。根据以上试验,鉴定细菌为铜绿假单胞杆菌。
3.3.3 动物试验 选用6只健康小鼠作动物试验,每组3只,一组用分离的细菌24h肉汤培养物腹腔注射,另一组注射灭菌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每只0.1ml。结果显示,注射后对照组全部正常,接种细菌培养物的于24h内全部死亡,剖检后用肺脏和肝脏涂片、镜检,结果检出大量革兰氏阴性杆菌,经鉴定为铜绿假单胞杆菌。
3.4 药敏试验及结果
分别选择阿米卡星、恩诺沙星、复方新诺明、丁胺卡那、先锋霉素、氨苄青霉素G、氟苯尼考、氟哌酸、强力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新霉素、菌必治、多粘菌素B等15种药物进行药敏实验,其中环丙沙星、新霉素、多粘菌素B高敏,庆大霉素、恩诺沙星中敏,其他药物均无明显抑菌环。
4 诊断
综合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诊断,诊断该病为由绿脓杆菌引起的水貂出血性肺炎。
5 治疗
5.1 隔离消毒
立即对病貂和有症状的貂进行隔离;对笼舍、地面、粪便及时进行消毒,饲槽和饮水槽彻底进行清洗消毒,2次/d;对病死貂进行深埋;使用新鲜饲料,加强饲养管理,提高貂的抗病力。
5.2 治疗措施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在饲料中按临床常规用量添加恩诺沙星、多粘菌素B或新霉素,2次/d,连用5~7 d。配合用葡萄糖、维生素C、维生素B进行辅助治疗。
6 体会
貂铜绿假单胞菌病或貂出血性肺炎临床上以呼吸困难、出血性肺炎和肺水肿、脑膜炎、败血症为特征。铜绿假单胞杆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水和空气中,在正常人与动物肠道和皮肤上亦有存在,也易从外伤、烧伤及尿道感染等发现。因具有多种致病因子而且有强侵袭力,因此,本菌并非潜在致病菌而是完全致病菌[2]。
水貂铜绿假单胞杆菌病传染性强,可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传播。为防止该病流行,应对患病或带菌水貂进行严格隔离,并对被污染的笼子、地面和用具,进行彻底反复消毒。此次水貂发病可能是因为天气变化多端,早晚温差变化大,加之饲喂被绿脓杆菌污染的饲料导致水貂的抵抗力下降,为该病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发病后畜主擅自使用多种药物治疗,使之绿脓杆菌对多种药物已产生耐药性,加大了治疗难度。因此,在这期间,加强饲养管理,注意环境的消毒,更换新鲜饲料,可以有效预防该病发生。为了减少药物浪费和经济损失,发病后应立即到相关部门进行诊断,通过药敏试验确定敏感药物进行治疗,才能收到显著的防治效果。
[1]刘德福,赵燕,刘超.水貂爆发出血性肺炎的诊治报道[J].2003,22(4):47-48
[2]曲海娜,邹玲,刘文华,等.毛皮动物细菌病流行病学调查及耐药分析[J],中国动物检疫,2009(2):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