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产蛋下降综合征
2012-01-25宋娥
宋 娥
(山东省胶州市畜牧兽医局,胶州 266300)
秋冬是鸡只疾病高发季节,多种传染病可以引起鸡只产蛋下降,本文介绍鸡产蛋下降综合征的预防。
1 鸡产蛋下降综合症
1.1 流行病学
鸡产蛋下降综合症(EDS)由鸡产蛋下降综合症病毒引起,主要侵害商品蛋鸡和种鸡,造成产蛋量下降及蛋品质降低。其他日龄鸡感染后无明显临床症状。病毒常在鸡性成熟前潜于其体内,感染鸡无临床症状,亦很难查到抗体。鸡开产时病毒被激活,并在生殖系统大量繁殖。病毒可经蛋垂直传播,通过咽喉和粪便排出。受感染的胚是最危险的传染源。自然宿主为鸭、鹅,但仅见蛋鸡发病,褐壳蛋鸡最为易感。
1.2 症状与病变
发病鸡主要集中在26~43周龄。刚进入产蛋期的青年鸡感染后不能于开产后2~4周内达到产蛋高峰。成年产蛋鸡感染时,产蛋量突然下降,一般为20%~50%,经4~10周后才逐渐恢复,但仍达不到正常水平,产蛋曲线呈典型的“双峰形”。在减蛋同时还伴有蛋壳褪色及较多的薄壳蛋、软壳蛋、无壳蛋、粗壳蛋和畸形蛋。异常蛋蛋黄周围的蛋清浓稠混浊、其余蛋清则透明如水。受精率正常,但孵化率明显降低,死胚率高达10%~12%。输卵管峡部和子宫有卡他性炎症。蛋壳无明显异常的种蛋受精率和孵化率一般不受影响。发病后期产蛋率会回升;有的达不到预定的产蛋水平,或开产期推迟,有的出现一过性腹泻。
1.3 防治
(1)避免垂直感染,从非感染鸡群引种。采取综合防制措施,防止由带毒粪便、蛋盘和运输工具传播该病;不要与其他禽类混养,隔离饲养,防止野鸟进入鸡舍。(2)免疫接种。在鸡开产前2~4周,用鸡产蛋下降综合症油乳剂灭活疫苗或含有鸡产蛋下降综合症抗原的多联油乳剂灭活疫苗免疫,免疫力至少可持续1年。(3)疫苗使用。在本病未曾发生安全区,于开产前2~5周接种联苗;在发病疫区,于开产前2~4周接种单价苗;在重疫区,开产前4~6周和2~4周各免疫1次,均用单价苗。
2 肾病变型传染性支气管炎
2.1 流行病学
该病仅发生于鸡,其他家禽均不感染。一年四季均能发生,但以冬春季节多发。现在正是此病高发期。鸡群密度过大、冷热应激、通风不良、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均可促使该病发生。
2.2 症状与病变
产蛋鸡变异性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的呼吸道疾病。以咳嗽,喷嚏,雏鸡流鼻液,花斑肾,产蛋鸡输卵管损伤、产蛋量减少、蛋壳品质不良,呼吸道粘膜呈浆液性、卡他性炎症为主要特征。是危害养鸡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由于传支病毒的组成不断变化,因而出现了不同的血清型。该病主要经呼吸道传染,病毒从呼吸道排毒,通过空气的飞沫传给易感鸡。也可通过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及饲养用具经消化道感染。各种年龄的鸡都可发病,主要发生于160日龄以上各种日龄的产蛋鸡,发病鸡群出现咳嗽、呼噜、甩鼻、鸡群拉稀,产蛋下降20%~30%,产蛋下降初期蛋壳质量变化不大,恢复期出现畸形蛋、小蛋、沙壳蛋、褪色蛋且蛋清稀薄如水,恢复极缓慢。鸡群死亡率不高,但后期有部分急闭产,从外观和病理变化难以与新成疫区别,主要靠病毒分离和抗体检测来区分。该病的主要后遗症是蛋壳品质差,鸡蛋回升期间会有大量的白皮、沙皮及畸形蛋。
2.3 防治
该病目前暂时无疫苗,只能养殖户平时加强鸡群的营养保健,增强鸡群免疫力及抗病力,当鸡群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就诊以免贻误病情,增加不必要的损失。(注:此病应与新城疫、生理性腹泻的区别,以防误诊。)
3 传染性鼻炎
3.1 流行病学
各种年龄的鸡均可感染,但4周龄以上的鸡易感性增强。育成鸡、产蛋鸡最易感,该病多发生在成年鸡,对产蛋期的鸡带来的损害最大,与其他禽病如慢性呼吸道病、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等混合感染可加重病程,增加死亡率,不同日龄的鸡群混养也常导致本病的暴发。一般秋末和冬季可发生流行,特别是冬季,为了保温造成通风不良导致本病在寒冷季节多发,具有来势猛,传播快,发病率高,降蛋快,死亡率低的特点。
3.2 症状与病变
鸡传染性鼻炎是由副鸡嗜血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分为A、B、C3种血清型,各血清型不存在交叉保护或交叉保护性很弱。该病在产蛋前后多发,育成鸡生长不良,鸡群淘汰率明显增加;产蛋鸡产蛋率明显下降,持续时间长,很难根治,经济损失很大。有甩鼻、咳嗽流鼻液,鸡群感染后1~5 d内开始出现症状,鼻青眼肿、痛苦流涕是本病的特征性症状,鼻腔与鼻窦发炎、流鼻涕、甩头、脸部肿胀。产蛋鸡感染后,常引起产蛋率下降,下降幅度取决于感染时机。早期为清澈透明后期黄色结痂堵在鼻孔;肿脸流泪,大多单侧肿脸,以眼为中心的浮肿。部分病鸡出现肉垂、鸡冠水肿发白,不发紫。采食量下降10%~20%,产蛋率下降10%~30%不等。而在产蛋高峰期或高峰期以后的鸡群感染传鼻,产蛋量可下降70%。
3.3 防治
(1)加强饲养管理,严格管理程序,提倡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2)药物治疗。可以采用抗菌药或中草药方剂进行治疗,可加链霉素饮水,剂量:400万IU/15 kg水,全天饮用。(磺胺药高敏,但该药影响产蛋)。(3)免疫接种是预防本病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免疫方法:5~6周首免,开产前3~4周2免,0.5 ml/只,颈背部皮下注射。
4 禽脑脊髓炎(又称流行性震颤)
4.1 流行病学
主要侵害幼鸡的一种病毒病,以运动失调和头颈部震颤为特征。产蛋鸡可出现一时性产蛋急剧下降。鸡、雉鸡、火鸡、鹌鹑等均可自然感染。各种年龄鸡都可感染,但症状明显的多见于3周龄以下雏鸡。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无明显季节性。用带毒种蛋孵化时,一部分鸡胚在孵化中死亡,另一些鸡胚可孵出,出壳雏鸡可在1~20日龄之间发病和死亡,造成本病的流行,引起较大的损失。
4.2 症状与病变
受感染的胚是最危险的传染源。经鸡胚感染的雏鸡潜伏期为1~7 d,经接触经口感染的潜伏期为10~30 d,通常是在1~3周龄发病。产蛋鸡群有流行趋势,产蛋鸡发病后,主要表现产蛋率下降和蛋形变小。产蛋下降一般为1~2周,下降幅度为5%~20%左右,恢复期一般7 d,能恢复到原来水平。从产蛋下降到恢复期间,蛋壳质量、采食量、粪便、精神、死淘率都没有任何变化。
4.3 防治
(1)免疫种鸡是最有效的方法,弱毒苗可饮水、滴鼻或点眼,在8~10周龄及产前4周进行接种;灭活油乳剂苗在开产前1个月肌肉注射,也可在10~12周龄接种弱毒苗,在开产前1个月再接种灭活苗,均具有很好的防制效果。(2)注意饲养管理,保证各种维生素的供给。不须治疗,可自然康复。
5 非典型新城疫(ND)
5.1 流行病学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秋季较多。鸡场内的鸡一旦发生本病,可于4~5 d内波及全群。鸡、野鸡、火鸡、珍珠鸡、鹌鹑易感。其中以鸡最易感,野鸡次之。不同年龄的鸡易感性存在差异,幼雏和中雏易感性最高,2年以上的老鸡易感性较低。
5.2 症状与病变
新城疫病毒为副黏病毒科禽腮腺炎病毒属(Avulavirus)的禽副黏病毒I型(APMV-I),是引起禽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高热、呼吸困难、下痢、神经紊乱、黏膜和浆膜出血为特征。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是危害养禽业的一种主要传染病。病鸡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鸡感染后临床症状出现前24 h,其口、鼻分泌物和粪便就有病毒排出。病毒存在于病鸡的所有组织器官、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在流行间歇期的带毒鸡,也是本病的传染源。鸟类也是重要的传播者。病毒可经消化道、呼吸道,也可经眼结膜、受伤的皮肤和泄殖腔黏膜侵入机体。该病多发于180~350日龄,主要表现轻微的呼吸道症状,持续5~7 d,一般呼吸道症状出现后2~4 d,采食量下降20%~30%,但饮水量增加;部分鸡只拉绿色稀粪,个别鸡有呼吸道症状,同时出现产蛋波动和下降,下降20%~40%不等,产蛋下降的多少与鸡群免疫状况和鸡的体质有很大关系。产蛋下降的同时,出现蛋壳质量不佳,软皮蛋、白壳蛋、褪色蛋、沙壳蛋、畸形蛋增多,种蛋受精率、孵化率明显下降。一般经7~10 d降到底,回升极为缓慢,且出现部分假产鸡。有些产蛋鸡群发病后,外观精神、死淘率基本正常,只表现一过性绿稀粪,但产蛋出现明显下降,蛋壳发白、褪色。产蛋鸡常有卵黄泄漏到腹腔形成卵黄性腹膜炎,卵巢滤泡松软变性,卵泡变形、卵泡血管充血、出血,其他生殖器官出血或褪色。
5.3 防治
(1)加强饲养管理,严格管理程序,提倡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2)药物治疗。可以采用抗菌药或中草药方剂进行治疗,使用恩诺沙星饮水、增蛋灵拌料,增加饲料中维生素用量。(3)建立科学免疫程序,蛋鸡在产蛋期做到每隔10周进行1次鸡新城疫IV系苗免疫:其中中等毒力的I系苗,毒力较强,一般只用于60日龄以后的加强免疫,多采用注射的方法。其特点是产生免疫力快且免疫期长,多用于小型鸡场,在新城疫高发区对发病鸡群实施紧急预防接种时,能有效控制ND的流行。弱毒苗有Ⅱ系、Ⅲ系(F系)、Ⅳ系、克隆-30、N-79及V4。这类疫苗适用于各种日龄的鸡。多用于鸡群的基础免疫,可采用多种免疫方法接种,包括滴鼻、点眼、饮水、气雾及拌料(V4)。其特点是产生免疫力快,但免疫期短,没有I系苗产生的免疫力坚强;灭活苗常用的是Ⅳ系和克隆-30经灭活后制成的油乳剂苗。它安全,产生免疫力坚强而持久,但产生免疫力的时间较慢。研究和生产实践表明,灭活苗和活疫苗的联合应用能较好地控制非典型新城疫,尤其产蛋鸡开产前一次油乳剂苗注射可维持鸡群的HI抗体效价一直处于保护水平之上。
6 非典型弱毒禽流感
6.1 流行病学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主要多发于秋冬季节,尤其是秋冬交界、冬春交界气候变化大的时节。气候多变,饲养管理不当,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有害气体过多损伤上呼吸道黏膜,都是低致病性禽流感发生的诱因,也极易造成细菌和病毒的多重感染,鸡、鸭、火鸡及很多野禽均能发病。各种日龄的家禽都可发生,但临床主要多发现于蛋禽群,尤其蛋鸡、蛋鸭。飞禽(野鸭)作为传染源可能性极高。该病毒从消化道、呼吸道、皮肤创伤及眼结膜都能人侵,同群鸡高度接触感染,远距离传播也很迅速。病禽可从呼吸道、结膜和消化道排出病毒,其感染方式包括易感禽的直接接触、气溶胶传播以及同受到污染的各种物品的间接接触等。垂直传播的可能性同样存在。
6.2 症状与病变
鸡、火鸡、鸭和鹌鹑等家养禽类以及水禽、野鸟、海鸟等均可感染。随着禽流感的普遍免疫,基本可控制典型禽流感发生。但在一些污染严重的地区或鸡场,经常发生非典型禽流感。需强调的是非典型强毒禽流感,一般不引起产蛋变化,只引起一定量的死亡,而弱毒力禽流感才引起产蛋下降。鸡群多在200~300日龄发病,潜伏期为几小时~3 d不等,主要发生于污染严重的地区和鸡场,鸡群都有一定的抗体水平,但抗体水平不高或不整齐。发病后,大群精神正常,采食量、饮水量略下降,少量病鸡拉稀粪,轻微喘鸣声;死亡率较低,产蛋率下降10%左右,蛋壳发白,蛋壳质量变差、畸形蛋增多,会出现软壳蛋、无壳蛋、退色蛋等。2~3 d产蛋开始下降,7~14 d产蛋可下降到5%~10%,严重的鸡可停止产蛋。持续1~5周产蛋开始上升,但恢复不到原来的水平。一般经1~2个月逐渐恢复到90%~70%的水平。种鸡还表现种蛋受精率下降20%~40%,并导致10%左右的死胚,苗雏弱雏率增加,10%~20%的雏鸡在1周内出现死亡。解剖死亡的鸡一般都有典型病理变化:腺胃肿胀、乳头化脓出血;脂肪有出血点;输卵管内有白色分泌物、蛋壳变形、破裂;气管充血出血,有些鸡有血痰或干酪样物质。
6.3 防治
(1)采用环丙+氨基甙类饮水,中药(银翘散、板兰根、金银花等)拌料,再加一些电解质类药物。在感染后1~3 d使用,有良好保护作用;防止并发感染可用沙星类抗菌药;及时清理病死鸡,加强带鸡消毒。(2)加强饲养管理,一般规模的蛋禽场(户)要实行“全进全出”的生产制度,出禽后禽舍要严格清理和消毒。清理粪便杂物→消毒液喷雾和刷洗→熏蒸(福尔马林42 ml/m3、高锰酸钾21 mg/m3)→空舍30~60 d→再熏蒸消毒,方可进禽。建立科学的饲养管理体系,包括科学的饲养管理方式,根据禽的品种和日龄,选择合适的饲喂方式,饲喂适宜的全价饲料,给予适宜的饲喂量。按照大规模小群体的原则,分隔多个饲喂区间,确保禽群个体均匀、营养均衡、生产性能良好,避免营养不足,增强机体的抵抗力。禽群日常的管理,如饲喂、清粪、清扫、消毒、转群、免疫注射等操作要尽量减少对禽群的刺激,避免应激的发生及诱发疾病。在整个饲养过程中,要注意禽舍的通风换气和禽群的饲养密度。(3)做好免疫接种工作,增强机体的特异性抵抗力。据国外资料报道,采用弱毒苗及灭活疫苗接种,可使鸡获得主动免疫。
禽流感免疫程序(包括种鸡和种鸭):10日龄以内:用H9N2亚型和H5N1亚型禽流感疫苗每只各0.3 ml,分别皮下注射。25日龄:用H9N2亚型和H5N1亚型禽流感疫苗每只各0.5 ml,分别皮下注射。120日龄(产蛋前):用H9N2亚型和H5N1亚型禽流感疫苗每只各0.5 ml分别皮下注射,或二联禽流感疫苗,0.5 ml/只,皮下注射;3个月后加强免疫1次。此外各个禽场要加强对禽流感的抗体检测,根据检测的结果制定本场的免疫程序,或对虽经免疫但抗体水平较低的禽群进行紧急补免。
7 其他
禽痘(POX)、败血霉形体(MG)、鸡肿头综合征(SHS)、禽霍乱(FC)发病严重时也可引起产蛋显著减少或停止产蛋,要研究相应疾病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