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鸡死亡的原因及防制措施
2012-01-25娄凤娟
娄凤娟
(辽宁省建平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建平 122400)
在雏鸡饲养期,育雏是最关键的一环。雏鸡死亡率高一直困扰养殖户。本人从事临床工作20年,现就雏鸡死亡的原因做系统分析,并提出了预防措施。
1 原因
1.1 母体垂直传播疾病
种鸡场存在的鸡白痢、副伤寒、支原体、鸡白血病、产蛋下降综合症、腺胃炎等病原体,病原经垂直传播给雏鸡,出现弱雏,卵黄吸收不完全。
1.2 孵化过程管理有误
孵化温度过高或过低,通风换气不良,造成出雏过早或过晚,用手触摸腹部有硬块,精神萎靡,站立不稳,雏鸡脱水瘦弱,免疫力低,易感染病原。
1.3 种鸡营养比例失衡
种鸡在患病期间收集的种蛋所孵出鸡雏,表现营养缺乏、钙磷比例失调或缺乏、微量元素缺乏症,导致雏鸡生长过缓、易患病。
1.4 育雏温度过高或过低
养鸡户育雏时很难掌握合适的育雏温度,温度过高,雏鸡的体热和水分散失受到影响,食欲减退,易患呼吸道疾病,生长发育缓慢,死亡率升高。温度过低,雏鸡不能维持体温平衡,相互扎堆,会导致部分雏鸡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1.5 雏鸡饲养密度过大,相互挤压
由于密度过大,饲槽和饮水器数量少,放置的位置不当,或者环境突变、有异物刺激等,常导致鸡群互相挤压。
1.6 疾病预防措施不当
养鸡户很少注意育雏的保暖设备、料槽、饮水器等日常用具的消毒。雏鸡没有及时进行鸡新城疫的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传染性法氏囊病、鸡痘等传染病的疫苗接种不及时。不把握雏鸡白痢和球虫病的预防时间和方法。
1.7 饲料单调,营养不全面。
农户养鸡,一般选择自产的玉米、大豆、剩饭或青菜等单一饲料,缺乏动物蛋白、矿物质、维生素和氨基酸,不能满足雏鸡的营养需要,严重阻碍雏鸡的生长发育。
1.8 鸡舍卫生差
农户养鸡一般不太注意鸡舍卫生,鸡舍地面或炕面的垫料长期不更换,不经常打扫,舍内温度高湿度大,鸡粪成堆,病原体和寄生虫卵长期生存,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容易传播,从而导致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
1.9 鸡舍通风换气不好
雏鸡新陈代谢旺盛,排出大量二氧化碳,如果育雏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达到5.8%,鸡群就会出现异常,浓度增至15.2%则出现昏睡。另外,鸡排出的粪便蒸发出大量氨气,浓度过高也会引发疾病。
2 防制措施
2.1 育雏前准备工作
进雏前雏舍要进行全面彻底消毒,消毒后严禁未经消毒的用具搬入舍内,以免重新污染。
2.2 选择健康雏鸡
雏鸡选择的标准:肛门干净,脐带吸收良好,腹部收缩良好,喙、眼、腿、爪等不是畸形。
2.3 确保合适育雏温度和湿度
温度:第1周育雏温度33℃~35℃,以后每周下降2℃,一般经过6周时间雏鸡可以适应自然环境。湿度:第1周保持在60%~70%,第2周以后湿度为55%~60%,这样的湿度雏鸡才能健康。
2.4 供给充足饮水
雏鸡出壳进入育雏室后,应首先给饮水,并在饮水中加入青霉素1 000U/羽,2 h后再饮3%的红糖水,以后换用温开水,应该做到饮水不断,随时自由饮用。
2.5 做好雏鸡饲养管理
通常在出壳后24 h内开食,要做到:饲喂全价配合饲料,定时定量,饲喂次数一般是前2周龄时,饲喂7次/d,3~4周龄喂6次/d,5周龄喂5次/d,6周龄后喂4次/d。从第3周起可以在饲料中拌入适量的干净细砂喂雏鸡,以逐步提高雏鸡的消化功能。
2.6 饲养密度合适
一般情况第1周30只/m2,第2周25只/m2,第3周20只/m2,第4周15只/m2,第5~6周10只/m2。
2.7 雏鸡防病驱虫
雏鸡进入育雏舍后,要先用0.01%的高锰酸钾溶液作为雏鸡的饮水,进行胃肠道消毒;用菌敌(1 kg清洁饮水加入菌敌2 ml)预防沙门氏菌病的发生;雏鸡15日龄后用灭球液(1 kg清洁饮水加入灭球液5 ml)预防球虫病的发生。此外每月进行一次预防性驱虫,特别是驱除蛔虫,可用驱虫灵、驱虫净或虫克星等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