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立克氏病的研究进展及防治策略
2012-01-25谭立红
谭立红
(山东省莱西市望城动物防疫监督站,莱西 266600)
马立克氏病(marek’s disease,MD)是由疱疹病毒科的细胞结合性马立克氏病病毒(marek’s piseasevirm,MD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传染性、淋巴组织增生性肿瘤病。本病以患鸡内脏、外周神经、性腺、皮肤及眼出现肿瘤为特征。自从火鸡疱疹病毒(HVT)疫苗广泛使用,MD发生迅速下降,但目前HVT免疫效果下降,鸡群不能得到有效保护,从病鸡群中分离到超强毒株。为防制超强毒株对鸡群的危害,1983~1985年国际上使用双型双价苗,使免疫鸡群得到了较好保护。1995年以来,免疫后鸡群的MD发病率显著上升,死亡率达8%~30%,并且分离出特超强毒株,MDV毒力的不断强化,给MD的疫苗生产和预防带来了新的挑战。
1 病原体
1.1 病毒分类
MDV是疱疹病毒科的成员,在鸡体内以2种形式存在:(1)无囊膜的病毒颗粒存在于病变组织细胞中;(2)有囊膜的完整病毒粒子存在于皮肤羽囊上皮细胞中,可脱离细胞随尘埃飞扬。
1.2 血清型
应用免疫荧光、免疫扩散和血清中和试验可将MDV分为3个血清型:血清Ⅰ型Ⅱ型和Ⅲ型。这3个血清型毒株,含有共同抗原,也含有型特异性抗原,他们可通过型特异性血清相鉴别,不同血清型之间还有协同作用,特别是Ⅰ型和Ⅱ型之间更明显。
1.3 致病力
不同的MDV分离物,其毒力差异很悬殊,按致病力大小可分为4类:(1)无致病毒株:不产生肉眼可见的MD病变。(2)低毒株:引起古典型MD毒株,主要引起脚翼神经麻痹和性腺病变。(3)强毒株:引起急性MD的毒素,在心脏、皮肤、肌肉内出现肿瘤。(4)毒力特强毒株:HVT疫苗对这类毒素无免疫预防作用,其特点是引起高度急性溶血性感染,表现为法氏囊和胸腺萎缩,早期无肿瘤性死亡,对抗力强品种,也有比较高的致瘤性;对HVT免疫鸡,尤其是存在母源抗体时,易造成免疫失败,HVT对其抵抗力可由69%下降到18%~10%,可从免疫过的鸡群中分离到超强毒株。管恩平等[1]报道我国存在超强毒株。蒋玉雯[2]从用过HDV疫苗免疫的鸡群种分离到国际标准毒株GA还强的毒株(MDV-G2),使用二价苗均不能提供良好的保护。
2 流行病学
2.1 易感禽类
主要危害鸡,鹌鹑、山鸡也有发病。但近年来,法国、以色列陆续有关于商业火鸡爆发MD且死亡率到达16.5%~80%的报道,这可能是MDV毒力增强所致,也可能MDV发生变异使其宿主范围扩大的结果,这对火鸡业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2.2 传染源
病鸡和带毒鸡毛囊上皮能产生大量的具有囊膜的完整病毒,并可脱离细胞排至外界,污染环境。因此,脱落的角化毛囊上皮、毛屑和鸡舍中的灰尘是最重要的传染源。其次,病鸡和毒鸡的分泌物、排泄物也有传染性。
2.3 传播途径
MD具有高度接触传染性,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经气源传播。在羽囊上皮细胞中复制到MDV,随羽毛、皮屑排出,随尘埃经呼吸道进入机体,也可经消化道进入。但MD不可能垂直传播。
2.4 发病日龄
自然感染鸡8~21周龄发病,古典型MD感染的鸡可早在第3周发病,但一般以12~18周龄鸡发病率最高。近年来由于MDV毒力增强,发病日龄有提前趋势,3~4周龄开始出现肿瘤,8~9周龄时已经很严重。这一研究成果对制定蛋用鸡和种鸡的MD控制策略有重要意义。
3 发病机理
3.1 早期溶细胞感染
MDV侵入鸡只体内,很快在脾脏、法氏囊和胸腺中增殖并发生溶细胞感染,最终导致法氏囊和胸腺萎缩。这一阶段发生在感染后第1~6 d,在这期间,感染鸡只不分品系和日龄,感染水平基本一致;强致瘤性毒株比弱致瘤性毒株可引起更严重的溶细胞感染而导致早期死亡综合征。
3.2 潜伏感染期
在感染后第6~7 d时,由于免疫应答的出现特别是细胞免疫的作用,溶细胞感染转变为潜伏感染。潜伏感染是持续性的,可伴随宿主终生。绝大部分潜伏感染的细胞为T细胞,少部分为B细胞,但B细胞的坏死性感染又激活T细胞反应。
3.3 第2次溶细胞感染
除遗传抗性品系鸡外,易感鸡通常在感染后第2~3周由第2阶段发展到第3阶段的溶细胞感染,而且伴随有持久性的免疫抑制。
3.4 肿瘤细胞增生期
被病毒感染的淋巴细胞绝大部分为非生产性感染,最终结果是产生淋巴性肿瘤。MD肿瘤的来源也可能是克隆的,因为从对MDV的DNA在淋巴瘤细胞基因的随机插入研究中发现,来源同一淋巴瘤或同一淋巴瘤衍生的细胞中,其插入位点是相同的。
4 症状与病理变化
病鸡主要表现位精神萎顿、生长不均匀、消瘦、消化不良,常不表现特殊症状而死亡,有些病鸡腿麻痹、翅下垂、头颈歪斜,常呈“单腿立”姿势,有些虹膜褪色,瞳孔边缘不整。大部分患鸡死于肿瘤的并发症。主要病变是神经损伤和各种器官的淋巴瘤。
5 诊断
5.1 病毒分离
病毒分离不但对诊断很有价值,而且对流行病学及病原特性的研究至关重要。MDV初代分离培养一般是将血液淋巴细胞或淋巴相比的单细胞悬液接种易感的细胞培养。
5.2 病毒抗原的血清学检测
此类方法主要用于检测包括毛尖和毛囊上皮、溶细胞感染的淋巴细胞组织及感染的细胞培养物等样品。检测方法有荧光抗体法、免疫过氧化酶法、琼脂扩散试验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值得注意的是很难在淋巴瘤和潜伏感染的组织中检测到MDV抗原。
5.3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用PCR可以鉴别致弱株、野毒株及肿瘤中的病毒DNA。设计出的引物可广泛应用到引起鸡各种肿瘤的MDV、网状内皮增生性病毒、淋巴白血病病毒和淋巴增生性病毒的鉴别测定当中。
5.4 DNA探针技术
以DNA探针通过DNA点杂交的方法可用于鉴定羽尖提取物中MDV的DNA,通过原位杂交用于MDV和HVT感染细胞定位的探针技术也有报道。
5.5 外周血淋巴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检测
端粒酶活性可作为诊断恶性肿瘤模型的生物学指标。
5.6 织形态学观察
鸡MD的病原分离和血清学诊断,只能确定鸡是否感染了MDV,不能确定是否发生了肿瘤。对病理剖检不具有特征性的病例则还有通过病理组织学观察才能得出准确的诊断。
6 防治
养禽业自20世纪70年代采用疫苗预防至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随着MDV致病性不断演化,MDV的毒力和致病性不断增强,所用疫苗从HVT单价苗发展到多价苗。
6.1 免疫接种
疫苗的种类主要有单价苗、二价苗、三价苗及重组DNA疫苗4类。我国自1978年研究成功HVT疫苗以来,养鸡业经历了一个平稳的发展时期。
6.2 选育抗MDV品种
很早人们就观察到不同遗传品系的鸡对MD的易感性是不同的。因此,在研究和再生产上均培育出抗病的鸡品系。根据国内外资料,抗MD鸡种选育应从3个途径入手:(1)从细胞或分子水平上寻找与MD有关联的标记基因或其产物进行选择;(2)利用攻击MDV幸存鸡进行扩群选育;(3)通过后裔MDV攻击试验选留MDV强抗性亲本扩群选育。
6.3 隔离与卫生,避免野毒早期感染
鸡对于MD有日龄抵抗力。1日龄雏鸡比14日龄易感性大1 000倍,新生雏进场后几小时内,在免疫力产生之前就不可避免的遭受MDV侵袭。因为存在于毛囊上皮细胞中的MDV可随皮屑漂浮于空气中长期存活,刚出壳雏鸡吸入含有MDV的空气就能感染上MD,而注射疫苗后雏鸡至少要5~7 d才能产生抗体。故做好孵化室、育雏室及其用具器械的消毒,切断传播途径,以防止雏鸡早期感染。
7 小结
MD是危害养禽业健康发展的3种主要疫病之一,也是世界上第1个能用疫苗来预防的肿瘤性疾病。尽管广泛使用了很多疫苗,但由于MDV毒力的不断强化,免疫失败仍频频发生,以及关于使用血清2型疫苗导致早期感染禽白血病病毒的某些特定遗传品系的鸡发生淋巴白血病的问题,给MD的疫苗预防和研究带来了新的课题。随着MDV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基因工程疫苗研制成功和应用,生物安全措施的不断加强和饲养管理的不断完善,必将给MD防制带来新的希望。
[1]管恩平.广西霞烟鸡抗马立克氏病选育报告[J].广西农业大学学报,1993,12(1):57-64
[2]蒋玉雯.用狄高辛标记DNA探针对鸡马立克氏病的流行研究[J].中国兽医学报,1993,12(1):23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