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瘟及防治

2012-01-25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2年2期
关键词:出血点粘膜猪瘟

杨 露

(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畜牧食品局,旺苍 628200)

猪瘟俗称“烂肠瘟”,是猪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疫病,其特征为急性经过、高热稽留、死亡率高、小血管壁变性引起出血、梗死和坏死等变化。病原为猪瘟病毒,是当前危害养猪业最严重的传染病。近20年来,因各类疫苗、抗生素、环境条件等诸多因素影响,导致病毒变异,毒力减弱。因此,该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混合与并发感染疾病的种类及防治等诸方面都有了新变化,给诊断与预防带来极大困难。过去,一直认为猪瘟无法治疗,笔者在临床实践中经过不断研究和探索,通过大量实践活动,认为猪瘟只要早发现是可以有效治疗的。

1 病原体

猪瘟病毒是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成员。其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及羊边界病病毒同属。猪瘟病毒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之间,基因组序列有高度同源性,抗原关系密切,既有血清学交叉反应又有交叉保护作用。猪瘟病毒粒子呈球形,为有囊膜的核糖核酸(RNA)病毒,直径40~50 nm,20面体对称,其芯髓直径29~30 nm,有囊膜,囊膜上有6~8nm长的纤突。浮密度为1015~1016g/ml,等电子4.8,沉降系数140~180 S。猪病毒核酸为单股正链RNA,具有感染性。病毒分布于病猪机体内各种组织器官和体液,其中以血液、淋巴结、脾含毒量最高,每克含毒量可达数百万个猪最小感染量,病毒还可垂直传播。急性病猪含毒最广泛,几乎分布全身各组织器官,只是不同部位含毒量高低不同。病毒随口、鼻、眼分泌物和尿液等向体外排出、散播。也有隐形排毒的,有的猪在感染后24~48 h,在未出现症状前就能排毒。也有病猪在病愈后5~6周,仍可能带毒和排毒。带毒和排毒的时间长短,因毒株的毒力强弱和病程长短而有所不同,但也与机体状态有关。猪感染强毒株后10~20 d内向体外大量排毒。而新生仔猪感染低毒力毒株后,则以短期排毒为特征。慢性感染猪则能不间断排毒或间歇性排毒,直至死亡。猪病散播大量病毒不断污染周围环境,特别是带毒猪、死猪随意丢弃,不进行无害化处理,都是导致猪瘟持续发生的原因。

2 发病机理

猪瘟病毒的致病机制复杂,短期内难以揭示。但随着猪瘟病毒分子病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其致病机制终将被阐述。目前研究表明,其致病过程与病毒毒力有关。归纳起来,病毒在体内复制和致病过程通常分3个阶段:淋巴阶段、病毒血症阶段、内脏阶段。猪瘟病毒通过特定的传播途径侵入猪体后,首先在扁桃体的隐窝上皮细胞内增殖,通过淋巴管从扁桃体转移到扁桃体区域的淋巴结,病毒在局部淋巴结复制。然后到达外周血液并扩散至周围淋巴网状组织,并在心、脾、骨髓、内脏淋巴结以及小肠的淋巴样组织中大量增殖,最后侵入实质器官。通常在感染后5~16 h内病毒即可传入全身,病猪血液和组织内含有高浓度病毒,通过分泌物和体液大量排毒污染环境并进行传播。在猪瘟控制过程中,广泛使用弱毒疫苗,病毒毒力发生变化,演化为强、中、低3种毒株,在致病中因而具有不同特点。毒力强的病毒,其对内脏组织器官的破坏作用要大的多,表现强烈,致死率高,临床症状也较典型。低毒力的猪瘟病毒虽不能直接感染大多数猪而引起临床症状,但若感染怀孕母猪却能造成母猪流产、产木乃伊胎儿、弱胎或死胎,或产先天性震颤的胎儿。

3 临床症状

3.1 最急性型

体温高达41℃以上稽留1 d至数天死亡,可是粘膜和腹部皮肤有针尖大密发出血点,病程1~5 d,往往没见明显症状而突然发病死亡。此外有些病猪突然发病,体温高达41℃以上,并稽留,食欲减退,口渴,精神萎顿,嗜卧,乏力,腹下和四肢皮肤紫绀和有斑点状出血,很快因心力衰竭、喘气和抽搐而死亡,病程1~2 d。

3.2 急性型

病猪初期体温可以高达40.5~42 ℃,一般在41 ℃左右,发病后4~6 d体温达到高峰,稽留7~10 d,死前降至常温以下。发病时病猪明显减食或停食,精神极度沉郁,两眼无神,伏卧嗜睡,全身无力,站立和行走时腰背拱起,四肢软弱无力,步态不稳。行动迟缓,摇摆不稳,全身震颤,发抖,常挤卧在一起,或钻入垫草下,呈怕冷状。有的猪仍有食欲,饲养时缓缓走近食槽,食数口后又卧下,有的猪还可食几口,有时可见呕吐,眼结膜发炎,初期潮红,后期苍白,眼角开张不全,眼角处初期有多量粘液,后期转为脓性分泌物,呈褐色而粘住两眼。结膜常有出血斑点。在猪包皮内常积有尿液,排尿时流出异臭、浑浊、有沉淀物的尿液。初期便秘,排干粪球状,附带血的粘液或伪膜,有的病猪可出现腹泻,或便秘与腹泻交替,排出带有特殊恶臭的稀粪。

3.3 亚急性型

症状与急性型相似,但病势较急性型缓和,体温呈不规则热型,体温先升高后下降,直至死亡,病程长达21~30 d,皮肤有明显的出血斑点,耳、腹下、四肢、会阴等处可见陈旧性出血点。因扁桃体发炎,咽喉部疼痛,扑捉时病猪叫声嘶哑痛苦,仔细观察可见扁桃体肿胀溃疡,舌、唇、齿龈粘膜有时也可见到溃疡。行走时摇晃,后驱无力,站立困难,容易倒下,有较长时期的濒死期。病猪多专归死亡。康复猪转为慢性。

3.4 慢性型

通常病程1个月以上。主要临床表现为体温时高时低,全身衰弱,精神不振,食欲不佳,消瘦贫血,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皮肤有陈旧性出血斑或坏死痂,被毛干燥。有的病猪耳部出现紫斑或坏死痂皮,常见脱毛。病程常脱延1个月以上,病死率低,但很难康复,不死的变成僵猪。

3.5 温和型

临床上其症状常常出现开始减食,大便干燥成颗状,体温一般不超过41℃。也有些猪一开始就排稀便,有腥臭味,体温常常在39℃以下,皮肤颜色一般不见明显变化。用抗生素及退烧药当时有效,食欲增加,但停针后猪体温又开始上升,食欲下降或不食,养殖户取名“耍针”。有的猪嗜睡,也有的猪精神状态较好,看不出像病猪,喜吃青绿饲料。

4 病理变化

4.1 最急性型

常见本病流行早期,由于感染病毒的毒力过强,突发高热而无明显症状并且迅速死亡,常见不到病理变化,或偶可在浆膜、粘膜和肾脏、心脏的包膜或外膜下及膀胱粘膜上见到一至几个细小点状出血,淋巴结轻度肿胀,潮红或出血。

4.2 急性型

具有典型的败血症变化,又称败血性猪瘟。血液凝固不良,呈木焦油样。皮肤、粘膜、浆膜和实质器官可见大小不等的出血变化,一般为细小点状出血,有的散在,有的密布,以肾及淋巴结出血最为常见。

4.2.1 皮肤 皮肤出血具有重要诊断价值,特别是出血性质、形状大小、表现形式是该病特有的。主要见于耳根、颈、胸、腹部、腹股沟部、四肢内侧。初期见淡红色充血区,以后红色加深,有明显的出血点。病程少久,出血点互相融合形成扁豆大的紫红色斑块。

4.2.2 淋巴结 具有特征性,全身淋巴结呈急性淋巴结炎性变化。几乎全身淋巴结都有出血性淋巴结炎的变化。主要表现淋巴结肿胀、外观呈深红色,被摸暗红色并有出血点,乃至紫红色,切面有弥漫性出血性点或出血斑,呈红白相间的大理石外观。

4.2.3 脾脏 脾一般不肿胀,脾脏边缘出现出血性梗死病灶,此变化具有诊断意义。颜色深于脾脏,呈紫红色。大小不等,有的呈结节状,有的相互融合呈带状。

4.2.4 肾脏 肾脏实质变性,包膜下有暗紫红色小点状出血,数量不等,量多时密布整个肾脏表面,密如麻雀卵样,皮质和髓质均见点状或带状出血,肾乳头、肾盂常见出血。输尿管、膀胱粘膜处有出血,膀胱粘膜少数病例可见大面积的出血性侵润。

4.2.5 消化道 网膜、浆膜、小肠系膜、大肠系膜及小肠、结肠浆膜有出血点。喉头粘膜、胃底部粘膜有出血点或溃疡。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和直肠粘膜也常有出血点。喉头粘膜的出血点为其特征变化。

4.2.6 心血管 心包积液、心脏心肌松软、心外膜、均见有出血斑点,数量和分布不等。

4.3 亚急性型

常见本病流行中期,病程2~4周,败血性变化轻微,有新旧交替出血斑点。主要病变在皮肤、淋巴结、肾、膀胱等器官,均可出现大小不一陈旧性出血斑点。

4.4 慢性型

本病特征性病变为大肠轮状溃疡,俗称“扣状肿”。

5 流行特点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没有明显季节性,然而受气候条件等因素影响,以春秋2季较为严重。易感猪群初次受到猪瘟病毒侵袭时,常引起急性暴发,先是一头或几头猪发病,呈最急性经过,突然死亡。继之病猪不断增加,1~3周达到流行高潮,多数病猪呈进行经过和死亡,发病率与死亡率在90%以上。此后逐渐趋向低潮,病猪多呈亚急性或转为慢性。病的后期常继发沙门氏菌和巴氏杆菌感染,加剧猪瘟病程。如无继发感染,则少数慢性病猪经1个月左右死亡或恢复,流行终止。

6 预防措施

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积极做好猪瘟防制工作。

6.1 认真做好免疫接种工作

在疫苗选择上最好选用猪瘟弱毒疫苗进行免疫接种工作。在接种时机上要把握好,哺乳仔猪在断奶后,免疫接种效果好;农村要充分利用春秋2季集中开展免疫接种工作;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大户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定期开展免疫接种工作。免疫剂量要加大,一般情况下,每头猪要求接种4头份,才能保证免疫后抗体滴度达到要求。免疫密度需达100%。平时要做好日常补免工作,常年保持免疫密度达标。

6.2 免疫质量要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春秋2季集中免疫结束后,要开展免疫质量监测,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大户定期对免疫接种跟踪监测,凡免疫质量不合格的,必须及时进行补免。

6.3 防止外来疫情传入

(1)坚持自繁自养,减少疫病发生;(2)需从外地引进种猪或商品仔猪的必须按引种程序执行,防止外疫传入。

6.4 做好无害化处理工作

做好圈舍消毒灭源工作,农村结合春秋集中防疫搞好圈舍消毒,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大户要定期对圈舍、用具、环境科学消毒。对动物尸体、垫料、污染物进行焚烧、深埋作无害化处理。

6.5 做好疫情监测工作

充分利用已建立的疫情监测网络搞好疫情监测工作,进一步稳定队伍,明确职责,完善报告制度和应急处置预案,对疫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6.6 加强饲养管理

提高生猪营养水平,定期驱虫,做好防寒保暖,搞好圈舍卫生,提高生猪抗病能力,减少疫病发生。

7 治疗

对可疑疫病要充分利用已有诊断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在确定为猪瘟后,可利用猪瘟疫苗进行大剂量免疫接种,待产生免疫抗体后,病猪会逐渐恢复健康。因此,要提高治愈率需要做出准确诊断,需及早进行大剂量免疫接种,一旦病情严重,免疫系统遭到破坏,便无法得到有效治疗,一般转归死亡。

猜你喜欢

出血点粘膜猪瘟
猪瘟爆发,猪肉还敢吃吗?
猪瘟病毒感染的诊治
Mutually Beneficial
浅谈猪瘟防治
基于严重烧伤抗休克时胃肠粘膜内缺血的研究
粘膜下阴道紧缩术矫正阴道松弛的护理
粘膜下阴道紧缩术手术治疗阴道松弛患者的护理
猪瘟与附红体混合感染的防治
趣味常识知多少